穀歌在中國被“調查”,無可奈何的政治秀

打印 被閱讀次數
中國宣布對穀歌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進行立案調查。這一消息一出,令全球感到驚訝又困惑:穀歌早在2010年就因不可抗力因素,撤出了中國大陸的搜索市場,其核心服務長期處於被封禁狀態,如今又何來壟斷一說?

實際上,盡管穀歌搜索、GmailYouTube等服務在中國大陸無法正常使用,穀歌在華並非完全退出。在過去的十多年裏,穀歌仍在中國保持了一些業務,比如廣告投放、人工智能研究、雲計算、硬件銷售等。然而,這些業務與中國市場的關聯較為邊緣化,很難稱得上具有市場主導地位。

然而,這些業務的市場份額,遠遠無法與阿裏雲、騰訊雲、百度廣告、華為等本土企業競爭。中國市場早已被國內互聯網巨頭壟斷,穀歌在中國根本無法形成市場支配地位,又何談濫用市場優勢?真正的反壟斷,應該是針對那些在市場中占據絕對優勢、打壓競爭對手、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企業。 但在中國,反壟斷法更多時候是一種有選擇性的工具,既可以刀下留人,也可以作為政治武器



回顧中國過去的反壟斷案例,不難發現一些耐人尋味的現象。從2018年起,中國市場監管部門對高通、三星、美光等外國科技企業展開反壟斷調查,並對高通處以近10億美元的巨額罰款。而此次穀歌被調查,更像是一次報複性反製。此次中國對穀歌的調查,正值美國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的背景之下。麵對美國的貿易施壓,中國政府需要做出強硬回應,穀歌成為替罪羊,成為了最合適的手段之一。

美國可以通過限製芯片出口、打壓中國企業(如華為、TikTok)對中國造成實際經濟損害,而中國對美企的反製往往流於象征意義。2019年,蘋果在華銷售未受華為事件影響,即使中國官方鼓勵愛國消費,但iPhone銷量依舊穩健;2021年,中國政府宣布調查美光、英特爾,然而這些企業仍在華運營,並未受到真正打擊;如今調查穀歌,這對穀歌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幾乎為零,更多是對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一種安撫,可以滿足國內部分人的民族自豪感,讓人們感覺國家在反擊美國。

中國政府宣布調查穀歌的新聞一出,國內社交媒體迅速掀起一波抵製美企的聲音。然而,值得玩味的是,這些呼籲往往是口號式的。一邊呼籲抵製美企,一邊使用iPhone手機在微博上發聲;一邊痛罵穀歌,一邊用VPN偷偷訪問YouTube;一邊鼓吹國產替代,一邊仍在使用WindowsAndroid、英特爾芯片。

穀歌案不僅是一次針對美企的象征性打壓,更是對中國自身市場信譽的一次消耗。這種寒蟬效應,令越來越多的外企開始對中國市場持觀望態度,特斯拉已開始將部分供應鏈轉移到印度和墨西哥;蘋果加速在越南和印度建廠,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微軟、英特爾、亞馬遜等企業也在評估在華業務風險。對穀歌的調查,無疑會加劇外企對中國監管環境的不信任。畢竟,如果一個在中國市場邊緣化的企業都可能被突然立案調查,那麽那些仍在中國運營的外企,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目標?

法律應當是市場公平競爭的保障,而非政府博弈的工具。但近年來,中國的反壟斷越來越帶有政治色彩,使得本應促進市場公平的法律,成為一種不透明的威脅。當企業發現自己隨時可能因政治因素被調查,而非因市場行為受到監管,那麽最終的結果隻會是外資流失、資本逃離。

中國政府對穀歌的反壟斷調查,本質上不是市場監管,而是一場針對美國的政治表態。它既不能真正影響穀歌,也不會改變中美貿易戰的格局,更多是一種象征性反製。然而,這種蠻橫的操作背後,透露出的卻是中國政府的無奈——麵對美國的關稅戰和科技封鎖,中國能夠采取的反製手段越來越有限。而這場調查,最終的受害者或許不是穀歌,而是中國自己的市場環境。

二胡一刀 發表評論於
穀歌在中國的最大業務應該是它的android 係統,說它壟斷也不算錯。中共以前是不敢打它的,現在中共覺得打它一方麵挽回點麵子,二來幫助華為鴻蒙上位,算盤是打得精的。就看美國有何反應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