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韻》108.《馬詩二十三首》選四 李賀

《馬詩二十三首》選四

李賀

(其一)

龍(1)脊貼連錢(2),銀蹄白踏煙。

無人織錦韂(3),誰為鑄金鞭。

 

(其四)

此馬非凡馬,房星(4)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5)。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6)月似鉤(7)。

何當(8)金絡腦(9),快走踏(10)清秋。

 

(其十)

催榜(11)渡烏江,神騅(12)泣向風。

君王今解劍,何處逐(13)英雄?

1. 龍:這裏指駿馬。

2  連錢:形容毛色斑點狀如連接的銅錢。

3. 韂(chan4):在馬腹兩側遮擋泥土的布簾,也叫障泥,垂覆。

4  房星: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認為馬對應的星宿為房星。

5. 銅聲:銅器發出的聲音,這裏形容馬骨的堅勁。

6. 金鞭:用黃金裝飾的馬鞭,馬鞭的美稱。

7. 大漠:廣闊的沙漠。

8. 燕山:今河北省的燕山山脈。一說為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國西部。

9.  鉤:可解釋為吳鉤,一種彎曲的古代兵器。

10. 何當:什麽時候。

11. 金絡腦:即金絡頭,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

12. 踏:此處意為奔馳、馳騁。

13. 榜:船槳。這裏作動詞,即劃槳。

14. 神騅(zhui1):神騎的烏騅馬,即項羽的坐騎。

15. 逐:追尋。

 
李賀(790 — 816年),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中唐著名詩人。李賀出身於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但家道中落,從小貧困。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元和五年(810年)李賀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因妒才者的流言中傷,李賀未能及第。次年(811年)他門蔭入仕,授奉禮郎。李賀三年後辭官,重回昌穀“歸臥”,並在今河南、河北、山西一帶遊曆。此後他在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做了兩年幕僚。李賀自幼體形細瘦,加之功名無成,使其哀憤日深。元和十一年(816年),李賀在憂鬱中病逝,年僅26歲。

李賀詩歌主要包括諷喻、抒懷、神鬼、詠物等題材。他的詩風以空靈甚至詭異見長,世稱“長吉體”。這種詩風在構思、意象、遣辭等均方麵表現出獨創性。李賀運用神話傳說和怪誕的語匯如“泣”、“老“、”衰“、 冷”、“血”、“死”等,創造出冷豔怪異的意象。李賀的詩受楚辭、古樂府、齊梁宮體、李杜、韓愈等多方麵影響,再經自己的融合、錘煉,形成了奇特詭麗、變幻繽紛的獨特風格。但李賀的詩有時因追求奇峭險怪而流於晦澀。

李賀自編《李賀詩歌集》,卒前交由朋友、集賢學士沈子明保存,包括詩233首。詩集後由杜牧作序。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4.

 
宋雨:李賀是一位詩風和人生經曆都很獨特,但又不幸英年早逝的中唐詩人。他從小聰明,幾歲就開始閱讀經傳史籍、諸子百家。他對於古詩有特殊的愛好,小小年紀就熟讀詩經、楚辭、古樂府、漢魏六朝詩歌以及唐代前輩詩人的作品。

唐風: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李賀至東都洛陽參加府試。這年韓愈出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在洛陽上任。李賀久仰其大名,帶了自己的詩稿,登門拜訪,獲得韓愈的賞識。這年李賀通過了府試,然而這時李賀的父親去世了,他在家守喪3年。

宋雨:直到元和五年(810年),20歲的李賀才去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然而,一件預想不到的事情,把這位年輕人的人生之路給堵死了。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和“進士”音近。於是妒忌他才華的人便舉報,說這是李賀的“家諱”,不得參加進士考試。韓愈憤而作《諱辯》為其辯護,但依舊無濟於事。李賀的科考夢就這樣永久地破滅了。

唐風:野史中說,從中作梗的人是朝中大臣元稹,因為李賀曾經對他不敬。我去查了一下元稹年表,發現這幾乎不可能。因為元稹此前一年,即元和四年出使東川,夏天他的發妻韋叢病逝。元和五年二月他又被貶任江陵府士曹參軍,在今湖北荊州一帶呆了3年。元稹那幾年根本不在長安且又心力交瘁,怎麽有勁頭去長安細查有誰參加那年的科考呢?

宋雨:但願不是元稹。有關他在夫妻感情上說一套、做一套的傳聞,以及他積極參加牛李黨爭的事實,已經讓我對他的尊重打了問號。假如上述事情屬實,那他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了。但不管是誰幹的缺德事,都對李賀產生了極大的打擊。李賀自幼體形瘦弱,從此更是疾病纏身。

唐風:次年,也就是元和六年(811年)冬天,李賀再度進京求仕。他由宗人引薦,經過考試以“宗孫”等資格,被任命為奉禮郎。奉禮郎是一個從九品的小官,負責祭祀一類的活動。兩年以後,由於升遷無望,李賀於元和九年(814年)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家鄉。不久經張籍的從弟元張徹的薦舉,在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麾下做了兩年幕僚。此後不久就病逝了。

宋雨:李賀以及他的詩能夠流傳後世,要感謝他在長安兩年中結識的朋友沈述師(字子明),李賀死時把他的全部作品233首(《李賀詩歌集》)托付給了沈子明。15年之後,到了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沈子明已經入仕做集賢校理,他便去請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杜牧為李賀的詩集作序。

唐風:這裏麵還有些特殊的人脈關係。沈子明之所以有麵子讓杜牧作序,是因為當時杜牧為沈子明之兄、宣歙觀察使沈傳師的幕僚。於是,杜牧發現李賀的才華後,便多多美言。進而,詩集被當時的文士傳抄,這其中就有杜牧的崇拜者李商隱。而且李商隱經過考證,還寫了一篇《李賀小傳》。有這兩位大詩人站台,是李賀被後人所知的重要原因。否則像他這種無名、無地位、無後代的人,在沒有活字印刷的時代,作品是很難流傳下來的。

宋雨:《馬詩二十三首》是詠物詩係列。詩人通過對馬的描寫和詠歎,顯示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同時表達了建功立業的願望。李賀筆下的馬在各首詩中形象各異,自成一體,但又圍繞著一個中心。這組詩曆來被認為非一時一地之作。但當代詩學家吳企明先生則認為,《馬詩》作於元和九年(814),時逢馬年,是詩人在感慨之下一氣嗬成創作的。

唐風:有認為可能是以上兩種判斷的綜合。《馬詩》為馬年所作有道理,但可以分散在不同的時間點。這一年李賀先辭去奉禮郎之職,在家鄉昌穀住了一段時間,然後又來到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麾下,生活的變故是不少的。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將隨之而來的感歎和期望,均寄托在這23首五言絕句之中。我們下麵挑選四首來賞析:

 

(其一)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宋雨:開篇第一首,顯示的是一匹形象不凡的馬。龍在這裏代表這匹馬,它背上還有罕見的的連線圖案。它四蹄銀白,馳騁時騰起一陣塵煙。真是一匹寶馬良駒啊。李賀是唐室宗孫,係鄭王李亮之後。然而二百多年過去,他這個唐室旁枝早已敗落到社會下層。但在李賀的心中,這種遙遠的王室血統,仍然留有一絲榮耀與夢想。

唐風:第三句中,“韂”又稱“障泥”,是馬腹兩側遮擋泥土的布簾。詩人意思是說,如果沒有人為它編織錦繡的障泥,沒有人為它鑄造飾金的馬鞭,那麽這樣一匹寶馬,又怎麽能顯示他的不同凡響之處呢?顯然,這裏詩人借助寶馬,寄托了懷才不遇和希望得到賞識這兩層基本的意思,這也是這組詩歌的中心思想。

 

(其四)此馬非凡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宋雨:這一首的前兩句,詩人用“房星是本星”來說明“此馬非凡馬。”房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認為馬是房星的精靈。早在李賀之前,在《晉書·天文誌》就有:“房四星,亦曰天駟,為天馬,主車駕。房星明,則王者明。”

唐風:“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兩句,給人以視覺和聽覺兩方麵的感受。這雖是一匹不凡的寶馬,但看上去卻是瘦骨嶙峋。顯然,這匹馬沒有被養好,它沒有得到合適的飲食和照料。可是這匹外表骨瘦毛長的馬,你拍拍它、敲敲它,依然會產生“銅聲”,即渾厚、鏗鏘的金屬聲。表明這匹馬精氣猶在,骨力尚存。

宋雨:李賀的想象力真是豐富,比喻的方式也相當高超:一方麵暗示自己懷才不遇,命運多舛,處境不佳,但同時表明自己依然具有寶馬的素質,顯示自己具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和孜孜以求的精神。隻要能遇到伯樂、明主,依然可以馳騁天下。區區十個字,詩人既顯示不平與憤懣,也暗示蒼勁與潛力,盡顯筆力。

 

(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唐風:“其五”是整個係列中最被人熟知的。頭兩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詩人用了對偶句和兩個比喻來鋪墊。大多詩解將“鉤”解釋為兵器,我倒是認為未必,可能就是一般地說“月如鉤”,李後主寫“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怕不會想到兵器。兵器之解,恐怕是受李賀《南園十三首》中“男兒何不帶吳鉤”的影響。其實這兩句是一種起興的寫法,表現現大漠的壯美,與戰爭無關。

宋雨: 第三句以“何當”兩字設問,但口氣與第一首中“無人織錦韝,誰為鑄金鞭”有較大差別。雖然“錦”、“金”也是貴重飾物,但反映的是懷才不遇的喟歎。而“何當金絡腦”表現的卻是期盼和請戰的口吻。作者以套上鑲金的籠頭象征得到重用。緊接著的第四句,詩人更是表現出了這匹寶馬在原野上馳騁的英姿。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希望得到賞識,盼望建功立業的強烈心願。

唐風:這首小詩清新、爽朗,充滿豪情。即使不考慮其寓意,也是一首詠物好詩。除了前兩句對仗句的語言之美,第四句中“快走”顯示駿馬的矯健,“踏清秋”表現出力度和節奏。作者在練字方麵的功力,使小詩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水準,這也是它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重要因素。

 

(其十)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宋雨:這首詩的背景(當然有傳說成分)是,西楚霸王項羽被劉邦打敗後自刎於烏江畔。他死前請烏江亭長把自己的坐騎烏騅馬渡到江東去,讓馬逃生。當亭長把馬往船上牽時,寶馬咆哮跳躍,不肯上船。項羽讓士兵把它硬拉上船。項羽自刎後,烏騅馬長嘶數聲,向江心一躍,不知所往。

唐風:第一句中“催榜”的意思是急著劃槳。“神騅”即烏騅馬。從“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我們可知,劉邦的軍隊即將殺到江邊,亭長帶著烏騅馬,急忙劃槳渡江。烏騅馬在船上迎著寒風悲鳴。“泣向風”三字,給人以濃重的悲情色彩。

宋雨:“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兩句,是以擬人化的方式,站在駿馬的角度述說:君王今已解劍自盡,我到哪裏再去追尋英雄豪傑呢?此處,詩人是將臣子或像自己這樣的學子比作烏騅馬,而項羽這種英雄豪傑則象征著明主、明君。這首詩暗示,賢才隻有在明主的麾下才能充分發揮特長。詩人渴望遇見伯樂、明主之情躍然紙上。

 

唐風:清代方扶南在《李長吉詩集批注》中說:“此二十三首,乃聚精會神,伐毛洗髓而出之,造意撰辭,猶有老杜諸作之未至者。率處皆是煉處,有一字手滑耶?五絕一體,實做尤難。四唐唯一老杜,此亦摭實似之;而沉著中飄蕭,亦似之。”這個評價極高,但不過分。《馬詩二十三首》的確是一組極為優秀的詠物詩,它文采飛揚,托物寄懷,詩中寄寓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建功立業的願望和被明主賞識的期盼。一首首小詩寫得深沉、細膩、優美,值得品味和深思。

 
skyline荷9 發表評論於
學習了。此文非凡文,選詩是好詩。唐宋無注解,誰為釋惑疑?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唐代詩人很多馬上的詩。後來的文人很少騎馬了,慫了?
水沫 發表評論於
講解清楚明了,李賀真是命運多舛。。。

好奇問一句:唐宋韻是唐風還是宋雨還是多人掌管的博客?
唐宋韻 發表評論於
注釋順序稍有誤,暫無法修改,抱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