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話走馬燈

亞特蘭大筆會是由一群居住在亞特蘭大的中文寫作愛好者組成。筆會提倡中英文寫作,互相交流提高。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加入。
打印 被閱讀次數

謎話走馬燈

  走馬燈屬於燈籠的一種獨特形式,製作精細複雜,通常以木或竹條紮成風車狀的輻射圓軸,外圍貼上剪紙或彩紙製成的人馬等圖案。燈內點燃蠟燭,熱力引發空氣對流,使輪軸轉動,輪軸上的剪紙或圖案隨之旋轉,投射在燈屏上,形成人馬追逐、物換景移的連續影像。走馬燈的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到了唐代,走馬燈有了特定的稱呼,宋代也有其特定的名稱。它不僅是一種工藝品,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寓意,常見於元旦、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不僅是節日氛圍的點綴,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目前所見最早的燈籠謎語,就是《全唐詩續補遺》無際的《詠走馬燈詩》,走馬燈謎語在燈籠謎語中不僅出現較早,而且數量較多,在我們匯輯的600首燈籠謎語中,走馬燈類型的謎語就有80多首。

走馬燈與城

  在民間謎語中,凡是方形的物體,都經常用“四四方方一座城”來比喻,如我們已經匯輯過的戲台、算盤,其他如門神、風箱、蜂箱、窗戶、捶布石、煤火、蚊帳、火柴等等,數量有數百首,可以稱得上謎語中的“四四方方現象”。人世間方形的物體特別多,“四四方方”類型的謎語也就特別常見,走馬燈謎語亦如此。80多首走馬燈類型的謎語中,比喻為“城”的又多達60多首,引人注目。

  四四方方一座城,城裏兵馬亂紛紛,當中點起齊心火,四麵刀槍密層層。

  這首謎語民國時期的《民俗》《民間(紹興)》《新編謎語五百則》等書都有相同的記載,新出版的《大係·謎語·河北卷》也有異文。如果將一個四方形的走馬燈看作一座方形城牆,燈體內所繪兵馬,由於轉動形成紛亂景象,將燈內一齊點起蠟燭後,燈的四麵便顯現出密密層層的刀槍劍戟。

  除了方形,走馬燈最常見的形狀是圓形,這種形狀有助於內部空氣流動,使得葉輪能夠順暢旋轉,少數走馬燈采用六角形設計,這種形狀較為少見,但同樣能夠展現出走馬燈的獨特美感:

  一座六角城,城上架車輪,點起齊心火,兵馬亂紛紛。

  這首謎語民國以來一些謎書上多有登載,亦收錄在《大係·謎語·湖南卷》書稿中,將走馬燈的輪軸比喻為車輪,給人以動感。

  不管方形、圓形還是六角形,無論從何種視角,走馬燈都是被團團圍住的城牆:

  團團圍住似京城,城內兵馬亂紛紛,當中點起齊心火,四麵刀槍密層層

  從清末民初的《滬諺外編》,到民國時期收錄謎語最多的《民間謎語全集》,再到剛出版不久的《大係·謎語·河北卷》,都可以看到這首謎語。

  在漢語詞匯中,常常用“不夜城”來形容城市繁華,夜晚燈火通明,輝煌如同白晝。走馬燈也都是在夜晚點亮,因而也便被形容為“不夜城”:

  烽火連燒不夜城,將軍鏖戰肅宵征。銜枚臥鼓空馳逐,不滅煙塵不解兵。

  這首謎語曆史悠久,最早見於明代的《精輯時興雅謎》一書,流傳到現在,出現多種異文:

  烽火連天正月正,三軍鏖戰不夜城,銜枚息鼓空馳騁,烽火弗滅弗解兵。/《台州民間謎語》

  烽火連燒不夜城,將軍鏖戰連夜征。一身轉戰三千裏,不滅煙塵不收兵。/《襄陽民間謎語》

  這是一首描寫戰爭的詩謎,通過“烽火”“將軍”“鏖戰”“銜枚”等與戰爭有關的字眼,描繪出一幅戰爭的畫麵,這些景象,都是展現在走馬燈上的,燭光滅去,走馬燈收起,鏖戰即刻解兵。

‌  走馬燈通常由高粱稈或竹塊製作框架,表麵覆蓋透光性較強的紙。有的謎語就著眼於走馬燈的框架製作材料竹和表麵覆蓋的紙。

  竹做城,紙包關,大風來,就反亂。

  竹做城,紙做縣,棋杆倒,就反亂。

  蔡倫功造白玉城,裏頭軍馬外分明,夜來等待煙墩發,吳兵征伐楚齊人。

  前兩首見於《台灣民間文學集》,突出表現了走馬燈這座城是竹製的,同時也提到紙的作用。第三首見明萬曆四十年(1612)《新板增補天下便用文林妙錦萬寶全書》刊本及無名氏《新奇燈謎》。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東漢時期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使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大大提高了紙的質量,使得紙成為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成為走馬燈製作的主要材料之一,因而裱糊白紙的走馬燈被比喻為“白玉城”。

  走馬燈用木或竹條紮成一風車狀的輻射圓軸,軸外圍成一個圓筒狀的紙輪,上麵貼著用各種彩紙剪成的人馬圖案,紙輪外再作一層方形或圓形的燈殼。這樣的雙層結構,仍用城來比喻,便出現了“城裏城,城外城”“裏羅城,外羅城”“裏麵有城,外頭也有城”的描述:

  裏外兩道城,中間放光明。隻要火不滅,人馬轉不停。/《莘縣謎語》

  城裏城,城外城,中央有個紫禁城,城裏隻要不消火,城外遊行不能停。/《百年來流行的民間謎語精選6000》

  城裏城,城外城,中央燈光通夜明,團團兵馬包圍住,燈火一熄幹戈停。/《百年來流行的民間謎語精選6000》

  城裏城,城外城,中間燈光通夜明。團團兵馬包圍住,燈火一滅馬就停。/采錄地區:石家莊《大係·謎語·河北卷》

  裏羅城,外羅城,一彪兵馬圍裏城,外有門,裏嘸門,一見火光急轉身。/《台州民間謎語》

  裏羅城,外羅城,中央燈火夜通明,團團兵馬包圍住,燈不休時馬不停。/《長陽民間謎語集》

  裏羅城,外羅城,中央燈火夜通明,團團兵馬來圍住,完來一看是空城。/《謎語千首》

  裏羅城,外羅城,中央燈火夜通明;團團兵馬包圍住,燈不休時馬不停。/《民間謎語全集》

  裏羅城,外羅城,中央燈火通夜明,團團兵馬包圍住,燈火一熄馬就停。/采錄地區:長沙《大係。謎語·湖南卷》書稿

  裏羅城,外羅城,城裏燈火通夜明,團團兵馬包圍住,燈火一熄幹戈停。/《百年來流行的民間謎語精選6005》

  裏羅城,外羅城。城中燈火通夜明,燈火一熄馬就停。/采錄地區:張家口《大係·謎語·河北卷》

  裏羅城外羅城,中央燈火夜通明,團團兵馬來圍住,完來一看是空城。/《浦江謎語》

  裏麵有城,外頭也有城,燈中燈火通明,團團兵馬來圍倒,燈不熄來馬不停。/《青林寺謎語選(精選本)》

  裏麵有城,外麵也有城,中央燈火通明,團團兵馬包圍住,燈不休時馬不停。/《智慧的迷宮——中國各民族謎語精選》

  裏麵城,外麵城,當中一個紫禁城。外有門,裏嘸門,外嘸兵馬裏有人。/《台州民間謎語》

  羅城,意思是城外的大城。裏外兩道城,更精確地描述了走馬燈的構造,這樣的謎例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流傳。

  說到城,還會使人聯想到人們熟知的空城計故事,有將此融入謎語中的:

  諸葛擺好空城計,城外圍住司馬懿;戰南戰北戰東西,一場大戰最稀奇。/《民間謎語全集》

  諸葛的“諸”似可諧讀為“竹”,意即用竹製作的城,也可諧讀為“燭”,蠟燭插在燈的中心,猶如諸葛亮坐在城樓上撫香彈琴,而圍在城外司馬懿恐城中埋有伏兵,“戰南戰北戰東西”,展示了走馬燈四麵表演的三國故事中的這一場奇特的大戰。

  還有一首雖未明言城但確是城,而且是目前見到的唯一在謎麵指明確切地名的走馬燈謎語:

  遠看起登州造反,近看來火裏排衙,下麵沒有糧草吃,上麵餓死了兵馬。/《浙江民眾教育》

  登州,是中國曆史上位於山東境內的一個州,地處山東半島。唐初曾在文登置登州,不久廢除。如意元年(692年),於牟平(牟平區)複置登州。唐神龍三年(707),登州移治蓬萊,蓬萊升縣,省黃縣入之。明清為登州府,仍治蓬萊。登州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曆了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曲折過程,這與我國社會曆史的發展存在緊密聯係。登州始於唐初,止於民國,曆時1200餘年。其實,登州的曆史沿革與此謎並無絲毫關係,且不論有無登州城造反,這裏隻是借用登州之“登”來諧音“燈”。有州即有衙門,“排衙”,主要用來描述古代中國官府的衙門及其相關活動,指的是舊時主官升座時,衙署內陳設儀仗,僚屬依次參謁,分立兩旁的場景。這一行為不僅體現了官員的權威,也展示了古代官府的威嚴和秩序。走馬燈中置一輪,輪周圍置紙人紙馬等像。輪下燃燭,熱氣上騰,引起空氣對流,使輪轉動,紙像隨而旋轉,仿佛再現了當年排衙的場麵。當下麵底座的蠟燭燃盡熄滅,便如糧草已盡,上麵造反的兵馬即刻斷糧饑餓而死。

  走馬燈與城,有著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謎。

《孟子》與走馬燈謎語

  還有一首著名的走馬燈謎語也與“城”有關,但上文並未提及,是因為其有獨立成篇的價值:

  但見爭城以戰,不見殺人盈城。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謎見《徐文長逸稿·燈謎》。徐渭,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才能、興趣甚廣,詩文、書畫、戲曲、音樂均有成就。喜燈謎,多有精巧之作。從《徐文長逸稿·燈謎》收錄此謎以來,明代張岱《快園道古·燈謎》、清代咄咄夫《一夕活·雅謎》、民國胡雲翹《滬諺外編》以及期刊《民間(紹興)》,到20世紀50年代的《新編謎語五百則》等,曆代謎書均有收錄,當代阿良還將其異文選編入《百年來流行的民間謎語精選6000》一書中。

  此謎價值何在呢?

  明清謎書將其作為燈謎收錄,民國以來又將其作為民間謎語收錄,可見其既可作為文義謎,亦可作為事物謎,可稱為“文義事物謎”。

  作為文義謎,與一般民間謎語不同,按燈謎創作手法,此謎選用成句作謎麵,分別采用兩句《孟子》文句。其一,摘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四節》:“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為爭奪土地而作戰,殺死的人遍布原野;為爭奪城池而作戰,殺死的人遍布城池,這就叫帶領土地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懲罰他們的罪行。其二,出自《孟子·公孫醜上·第二節》:“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當一個人情緒激動時,反而會影響他的行為和決策。“蹶者趨者”代表不同狀態的人,“蹶者”是指走不動(跌倒)的人,象征“不及者”;“趨者”是指跑太快的人,象征“過者”。這裏的“氣”指的是一種流動於身體內的能量或者狀態,這些不同狀態(“過”或者“不及”)的氣會反過來影響、擾動他們的心誌。簡單來說,就是人的身體內的氣的狀態會對內心產生反作用。

  將《孟子》不同章節的兩句話組合成一首謎語,則是另外的意思了。前句“但見爭城以戰,不見殺人盈城”,秉承謎語將走馬燈比喻為“城”,但見城裏兵馬亂紛紛,即爭城以戰,不見殺人盈城,是因為繞場而走轉來轉去的兵馬兵器看似動態的,實則是畫在紙上靜態的,“殺人不見血”,固定的劇情不會發展到殺人盈城。後句“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是解析走馬燈的構造與運作原理,燈體內部裝有蠟燭,點燃後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反而使得中心的輪軸轉動。

  吳克岐《犬窩謎話》曾說:“清初筆記所載之謎,並朝代而亦不知者,姑匯錄之以俟考。”即錄有此謎。《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文人巧妙地選用其文句改裝成文義謎,又因其符合民間謎語的語境,為民間樂於接受,遂成為經典的走馬燈謎語得以流傳,是一首罕見的謎例,可遇而不可求,這應該是其價值所在。

詠走馬燈之詩與隱走馬燈之謎

  最早的燈籠謎語,是唐代無際的《詠走馬燈詩》,收錄在《全唐詩續補遺》中:

  團團遊了又來遊,無個明人指路頭。除卻心中三昧火,槍刀人馬一齊休。

  團團:形容不停地循環往複。明人:明智的人,能夠指引方向的人。三昧火:佛教術語,指內心的智慧之火,能夠燒盡一切煩惱和雜念。槍刀人馬:比喻戰爭和紛爭。《詠走馬燈詩》的作者無際,其身份和時代尚存在爭議。有學者研究認為,走馬燈最早出現在宋代,因此這首詩可能並非唐代作品,而是後人依托之作。盡管如此,這首詩仍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深度,反映了作者對於人生方向的迷茫以及通過內心覺悟達到解脫的情感。全詩可以譯為:團團遊來又遊去,找不到明白人給指路。隻要除去心中的狹隘想法,暴力和紛爭都會停止。從謎語的角度去理解,走馬燈畫麵上的人物循環往複轉動,沒有人明確指明方向,一旦除卻走馬燈中心點燃的蠟燭之火,畫麵上的轉動的刀槍人馬隨著燭光熄滅一起休矣。最有一句“槍刀人馬一齊休”,對後世的走馬燈謎語影響極大,“燈不休時馬不停”“不滅煙塵不解兵”“燈火一熄幹戈停”都與其意相近。

  《詠走馬燈詩》本是一首詠物詩,但後人都將其視為謎語,在明代的《快園道古·燈謎》、清代的《一夕活·雅謎》、民國時期的《謎語千首》《滬諺》《滬諺外編》《民間謎語全集》以及當代的《民間謎語》(辛木編)等曆代謎語集中,都作為謎語收錄有這首詠物詩,成為流傳既久、傳播亦廣的經典謎語。

  筆者曾認為,用詩來衡量,物謎即詠物詩,事謎即敘事詩。民間流傳的物謎口口相傳,而文人創作的詠物詩一旦被民間接受,也就會演變成為口口相傳的民間謎語,收錄在謎語集中。無際的《詠走馬燈詩》即為一例。演變為物謎的詠物詩,一般能夠查找到作者。

  選入《中華謎書集成》的清代咄咄夫《又一夕話·續雅謎》,有兩首走馬燈謎語,其中一首律詩:

  新時何事及宵征,隊伍蕭蕭向夜明。曆塊風前微有影,銜枚月底寂無聲。一身轉戰三千裏,數騎看為百萬兵。待得上元佳節過,烽煙永熄賀升平。

  實為元代邾經的《走馬燈》,略有不同,或因版本有異,或因抄錄有誤,首句“新時”原詩為“清時”,第二句“隊伍”原詩為“人馬”,末二句原詩為:“待得燒燈佳節過,烽煙永息賀升平。”燒燈節,也稱燃燈節,即元宵節、上元節。邾經,字仲誼,維揚海陵(今泰州)人,元末進士。有《玩齋集》。

  清代董含的筆記《三岡識略》第24章“己未至癸亥”載有《詠燈》:

  羨君談笑擁青油,片紙功名第一籌。營塹兩重屯衛霍,山河半尺鬥曹劉。甘泉夜見烽煙起,赤壁朝看甲馬收。莫道火攻原下策,敕書先拜九光侯。

  這首律詩為其中的一首,董含自述:“軍旅初息,人有升平之慶。我郡元夕,燈市頗盛,兒童皆劈竹剪紙為之。醉後戲拈三律,聊識以博一笑。”三首律詩分別為老人燈、走馬燈、寶蓋燈。

  功名事業若捕風,紙上談兵氣自雄。為問寸心灰也未,他時會見泣途窮。

  見徐枕亞《枕亞浪墨》卷四《談虎偶錄》:“謎詩中一詩隱一物者,一句須有兩層意思,上下亦須接氣,實為詠物詩之有寄托者,非謎也。餘前亦曾作十餘首,惜已失去,今可憶者僅三四耳。”

  徐枕亞(1889—1937),名覺,字枕亞,別署徐徐等,江蘇常熟人,畢業於虞南師範學校,近現代小說家,南社社員。徐枕亞18歲開始寫作,曾發表《玉梨魂》《願作鴛鴦不羨仙》《燕山外史》等,是鴛鴦蝴蝶派早期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哀情小說著稱,尤其是《玉梨魂》一書,深受讀者喜愛,成為鴛鴦蝴蝶派影響最大的代表作品。《枕亞浪墨》卷四《談虎偶錄》,徐枕亞著,小說叢報社1916年10月三版,文中所憶其曾作詩謎之一,即這首“隱走馬燈”是也。前兩句“功名事業若捕風,紙上談兵氣自雄”通過比喻和典故,形象地描繪了功名事業的虛幻和紙上談兵的虛妄。功名事業如同捕捉風一樣難以捉摸,而那些隻會紙上談兵的人卻自以為英勇。實際是在隱射走馬燈的功名事業依靠火焰熱力造成的空氣對流,刀槍人馬好似氣勢宏偉,實則是畫在紙上裱糊在燈體上的空談而已,試問當中心的蠟燭燃盡蠟炬成灰,那時燈火闌珊人走燈滅隻能泣對日暮途窮。徐枕亞已闡明所作謎詩“一詩隱一物”,是為作走馬燈謎而作詠走馬燈詩。

  以上都是文人所作詠物詩演變為民間謎語的例證。

《紅樓夢》中的走馬燈謎語

  《紅樓夢》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 暖香塢雅製春燈謎”,描繪元宵佳節,賈府眾人在冬日雪景中吟詩作畫,相互猜謎,一派閑情逸致,這是林黛玉所作的一首詩謎:

  驟駔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主人指示風雲動,鼇背三山獨立名。

  騄駬:亦作“騄耳”“綠耳”,千裏馬名,傳說為周穆王“八駿”之一。紫繩:指韁繩。馳城逐塹:奔馳過城池,跨越過溝渠。猙獰:凶猛,驃勇。鼇背三山:古代傳說,見於《列子》:渤海之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本隨波往來,天帝恐怕它們漂浮到西極去,就叫十五隻巨鼇(大海龜)來背著它們。古時正月十五夜觀燈,京都中所搭起的燈山作鼇背神山形,上麵有各式各樣的燈,亦稱鼇山。此詩謎可譯為:千裏馬何必用紫色的韁繩束縛?它在城池和壕溝間奔馳,顯得非常凶猛。主人一指,它便如同風雲一般迅速行動,最終在鼇背三山之上獨立成名。

  這首詩謎前兩句描述了走馬燈的形象和動態,後兩句則點明了走馬燈的象征意義。將走馬燈比喻為千裏馬,無需韁繩束縛,自由馳騁。這種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走馬燈的靈動和活力。走馬燈在燃燒蠟燭時,馬匹的剪紙會快速旋轉,仿佛在城池和壕溝間奔馳,顯得非常凶猛。這種動態描寫增強了詩謎的視覺效果。最後一句“鼇背三山獨立名”不僅點明了走馬燈的位置,還暗示了林黛玉的才華和地位。鼇背三山象征著高遠和神秘,而走馬燈在鼇山上獨立成名,象征著林黛玉在賈府中的獨特地位和才華。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製燈謎賈政悲讖語”,亦有製作燈謎,其中算盤謎語:“天運人功理不窮,有功無運也難逢。因何鎮日紛紛亂,隻為陰陽數不同。”隨著《紅樓夢》在民間的巨大影響,被民眾所接受,成為廣為流傳的民間謎語,民國時《新燈虎》即將其收錄,《民間謎語全集》《中國謎語大全》兩部大型謎語集亦有收錄,還收錄在許多地方謎語集中。而林黛玉這首走馬燈謎問世之後,或許是意義較為深奧不易被一般民眾理解,卻並未見有其他謎書收錄。

走馬燈:縮微版的戲台

  在《略談謎語手抄本及其抄錄的戲台謎語》一文中,我曾例舉湖南謎語手抄本《博粲錄》中的一首無底謎語:

  六根柱子起牌樓,水閣涼亭在裏頭。紅粉佳人朝朝過,風流才子也常遊。

  有猜戲樓的,其他還有猜影子戲、走馬燈、轎子的。乍一看“起牌樓”確似戲樓,“紅粉佳人、風流才子”又似在演戲,再細看“六根柱子”卻不是戲樓建築了。我們來看看走馬燈,燈體由外框和內軸組成,外框有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等,內軸上則繪上古代武將騎馬等圖畫。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像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麵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這首謎語描述的應該是常見的六角形走馬燈了:用六根木條製作外框架,猶如搭起了牌樓,裏頭的內軸繪製水閣涼亭,紅粉佳人、風流才子朝朝常遊在其中,也確實有演戲的效果。另有幾首“走馬燈”謎語:

  小小戲台明如晝,幾個戲子繞場走,若問他是甚麽物,他是玩具算魁首。/《民間謎語全集》

  小小戲台閃閃亮,幾個演員走過場,不打鑼鼓不唱曲,熄掉燈火戲散場。/采錄地區:長沙《中國民間文學大係·謎語·湖南卷》書稿

  小小戲樓鬧洋洋,生旦醜末走過場,弗敲鑼鼓弗唱曲,燈火一滅人散場。/《台州民間謎語》

  走馬燈是一座縮微版的戲台(戲樓),二者規模的大小有區別;都有演員(戲子、生旦醜末),但有著真人與畫像的區別;戲台上是鑼鼓喧天,走馬燈則不打鑼鼓不唱曲,靜靜地讓人們觀賞;最後點明了是“玩具”,從謎目上做了限製;戲台上照明的是燈光,燈光關閉劇終落幕,而燃亮走馬燈的是燈火(燭光),燭光熄滅遊戲散場。繞場、走過場,活生生展現了走馬燈的轉動,過、遊、走這幾個動詞,充分體現出走馬燈的動態特征,從中頗能看出其與“戲台”謎語的相似與區別,“走馬燈謎語”可以說是“戲台謎語”的本家、近親,同屬於一個大家族。

土樓:擴大版的走馬燈

  起一個圓樓型,中心火通明,隻要火伓[1]停,兵馬亂亂哏[2]

  [1]伓:同“不”,無;沒有。[2]哏:旋轉。

  此謎選自翁衛著《龍岩方言謎語》(廣東海燕電子音像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是一首頗具地域特色的走馬燈客家方言謎語,譯為普通話:立起一個圓的樓形,它的中心有通透明亮的火,隻要這抹火不熄滅,兵馬就會不停地旋轉。

  在謎語中能夠將走馬燈比喻為圓樓的,大約也隻有福建龍岩一帶了。

  圓形土樓是漢族客家民居,流行於福建龍岩、永定一帶。土樓曆史久遠。此種數百人聚族而居的堡壘式住宅,源於遷徙至此的客家人為防衛械鬥侵襲而采用的辦法。以夯土為承重牆,牆厚達1米,因土內摻少量石灰,並配以不同粒徑的砂、石屑、小卵石等,拌和夯築,堅硬如石,雖經200~300年風雨,仍屹立如新。可達5層之高。圓平麵直徑最大可達70餘米,共3環,房間可達300餘間;層高由外環向中心降低,以保證內部采光通風良好;底層一般用作廚房、畜圈、雜用;第二層儲藏糧食;底層和第二層外牆不開窗;上兩層為住房,向外開窗;內側走廊,可連通各間。中心為平房,建祠堂,供族人議事、婚喪行禮及其他公共活動用。

 《龍岩方言謎語》一書的作者翁衛先生,是龍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岩方言謎語”代表性傳承人,十多年前,曾帶我到永定土樓觀光,至今記憶猶新,當解讀這首用龍岩方言講述的走馬燈謎語時,圓形土樓便浮現在眼前,這規模宏大的土樓,不就是一座巨大無比的圓形走馬燈嗎!“隻要火伓停,兵馬亂亂哏”所呈現的,不就是中原地區謎語所描述走馬燈“城中兵馬亂紛紛”“燈火一熄幹戈停”的場景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