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台灣電視頻道(食尚玩家)節目,碰巧這一期是那三位年輕的主持人要一連兩天每天八間店鋪,品嚐台灣“台大”和“清大”附近大學生食街上的小館子.那食街上呈現的多是物美價廉盤子大主食居多的臨街食鋪形式的蒼蠅小館。其中某主持開另一位主持的玩笑,說他年輕時考不上台大。老練主持哥立馬反應很快地自嘲,說“不但他年輕時考不上,他家往上四五代都沒人考上“台大”“清大””.這笑談倒勾起了我對自己上大學時的食街的回憶。
先說“台大”“清大”。台大是1928年成立的,1949年後為國立台灣大學。台大醫學係似有名。“清大”是1955年在台灣建立的理工科學校。與北京清華大學的同名(創立於庚子賠款之後的1911年)。故那主持人笑談的他家前四五代人跟“台大”“清大”沒沾邊,是說得過去的,即這兩校或其前身在一百年前存在。對這兩個學校畢業的人,接觸無多,紐約法拉盛一些台灣籍醫生有些履曆上寫著台大醫學院畢業。我曾接觸過一位來美不過十年的內科醫生,他是台大畢業,在台灣某總醫院行醫十幾年後來法拉盛開診所。狀況似比不過早年直接在美讀碩讀博的台灣醫生們。暫不多論。
中國大陸列舉名校直接講“清華”“北大”.同為笑談的是我年輕時也沒考上清華北大,我上的是陝西省重點大學,位於西安邊家村附近,它邊上就有一條專人服務大學生的食街服裝街叫“大學南路”。“大學南路市場”即是專為周圍幾所高校近三萬多學生服務的。
我印象那裏除了一些賣服裝的,再就是食鋪,解決學生們吃喝住用各種需要。我因家住本地,周末即回家,少光顧食街。可有一次跟鄰舍女同學一同光顧麵攤的經曆甚為難忘。
那次,我那位老家是寶雞地區某鄉的女同學,在某個周日下午我返校是訕訕我地叫住我,悄聲說想跟我借十元錢。我當時有,就借給她了。她當時很高興,直接就邀請我去食街吃油潑麵。我倆一起來到那裏_一個她熟悉的專賣各種澆頭撈麵的麵條鋪,她要了兩小碗油潑扯麵,我們倆就開吃了。因我平時很少在街上吃麵,且跟女同學一起氣氛挺融洽的,故覺得那天那餐麵條特別香特別好吃。但那以後?那以後,我那女同學就忘了還我那十元錢了。我麵薄,且尋思她家生活較困難(她十八歲上大學時,她家小弟剛出生。他父親因為家裏超生_前麵已有姐妹三人特別盼“弟”,結果其父民辦教師的公職被撤銷回家務農了),且我也吃了油潑麵一碗,隻當是我請她吃麵了。餘情不表。反正畢業十幾年後,她光景好起來,還跟我走得近了一段兒。估計她早忘了這一出吧。現今,這回憶成了年輕時代的一個小插曲。跟著台灣人逛清大學生食街都想起來了。
那食街還有一家晚上出街的燒烤攤,我有外係的同學請我和一二女生吃過炒田螺。味道如何?忘了!隻記得當時覺得吃炒田螺很時髦(用牙簽挑田螺肉,隻吃到一點點肉,主要咗味道).那時有部反應廣州改革開放之初,小青年自謀出路的電影叫“亞馬哈魚檔”還是啥的,其中一個男青年做夜市賣炒田螺,外號“小田螺”。。。
真正北京的“北大”“清華”校園,其實我也沒去過。當時我同級同學的同學中,有考到北航計算機係的,沒聽誰北大。我母親熟人的先生是北大的,工科出生,老工程師。我在電子公司的同事女兒考上清華新聞係,當媽的特自豪。。。我在紐約教堂要到的中國大姐,是北大文科係畢業的。在紐約也是過著平凡生活。。。
若說年少時對於“北大”“清華”的聯想,就是我好幾個親近的中學同學表達過想去北大文科的課堂當回旁聽生(那時他們都上財畢業工作幾年了),聽那些有名教授文采飛揚地講課。。。後來有了“百家講壇”,我聽過一些,也覺得有些講演者講得挺悶的。近期的中文電視裏的“北大紅樓讀書會”,真得悶。倒是在紐約州立大學課堂上,聽到些很好的教授講課。我感覺思路開闊後,兼收並蓄地聽講課更有意思。隻是,隻是,我等,也早到了年歲,不再適合跟學生們一起備課備考了。但我真的很享受學習的日子。願我自己抱著一顆“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擁抱生活吧。這就是我隨電視節目逛清大食街所想到的。
僅以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