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牆建起前,用腳投票逃向西德的那些高素質群體

東西柏林的分界,在二戰後逐步形成,但實體柏林牆的設立,始於1961年8月13日。

在如今柏林的波茨坦廣場上,有七塊從別處搬來的柏林牆遺跡。德國政府此舉顯然意有所指,早在1953年,這裏就曾爆發東柏林第一次大罷工。那一年的6月17日,數千名東柏林工人罷工,提出降低物價、打破各領域文化管製和撤走蘇軍等訴求。此後,罷工席卷東德,共三十萬人參與,許多知識分子和警察加入。罷工遭到蘇軍鎮壓,造成數百人傷亡,上千人被捕。

在此前後,東德人已經紛紛用腳投票,成群結隊逃往西德。1945年,東德有人口1664萬,1949-1961年間就有350萬人試圖逃離東德。波茨坦廣場鎮壓事件爆發後,逃亡潮愈發洶湧。

這種逃離不僅僅是社會層麵和政治層麵的問題,也是東德政府無法承受的經濟壓力。原因很簡單,逃離者都是高素質群體。1954-1961年,從東德前往西德的居民中,約有6000名醫生和藥劑師,8000名司法人員,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師和工程師。

其實不僅僅是東德,在同一時間裏,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匈牙利等國家都有大量人口逃離至西方,而且同樣集中於高素質群體。這使得西方國家增加了大量優質勞動力,尤其是接收逃亡者最多的西德。戰後西德的經濟崛起,這些新移民貢獻良多。前些年歐洲難民危機期間,還有許多歐洲學者拿二戰後的新移民與當下難民做比較。

為什麽逃離者以高素質群體居多?因為學曆和知識結構使他們有更出色的邏輯思維和判斷力,工作和社交圈子使他們有了相對更豐富的信息渠道,會更容易發現社會的種種不合理和並不光明的未來。此外,相對穩定的收入和積蓄給他們提供了逃離的經濟支持。

這種情況,東德政府無法容忍,蘇聯也無法容忍。1958年11月,赫魯曉夫表示蘇聯要接管前往西德的通道。這種恐嚇式的宣告反而引發了“柏林危機”,使得逃亡潮大大加劇。隨後的1959年,東德有14.4萬人逃亡,1960年有20萬人逃亡。1961年,柏林牆修建前,每月逃亡達10萬人。建牆前的兩個星期,更有4.7萬人上演勝利大逃亡。

在美蘇交惡的大背景下,1961年8月13日淩晨2點30分,東德軍警以木拒馬、鐵絲網、水泥樁和石塊等為材料,緊急施工,4小時後,柏林迎來了日出和初成的柏林牆。隨後,柏林牆逐步加高加厚,加長至169.5公裏,設有253座瞭望塔,136個碉堡,還布有電網、地雷和自動射擊裝置。從此,東德人遭遇禁錮,直至柏林牆倒塌。

在此期間翻越柏林牆的人們,其實同樣以高素質群體居多。

如今在柏林查理檢查哨旁的露天柏林牆博物館裏,人們可以見到那句著名的“逃亡為發明之母”。當年東德人為了翻越柏林牆,誕生了無數“發明家”,挖地道、藏身箱中……其中最厲害的是一位東德青年,他於1968年自製潛艇,潛水抵達西德。他用自己的摩托車馬達、鋼板以及其他裝置,在家裏製造了個人用的小潛艇,潛艇在水下航行五小時,成功從西德水域浮出,可見質量之過硬。

另一個奇跡則是兩個東德家庭花費數年時間,完全以手工製成的熱氣球。這兩對夫婦在家中自學材料學、工程學和氣象學,然後建立家庭實驗室,最後成功製造高度可達28米的歐洲史上最大體積的熱氣球,被寫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氣球起飛時被東柏林地麵的警察發現,引來槍擊,但迅速升高至2800米以上高空,躲過槍擊,並在東德空軍出動之前降落。幸運的是,他們真的飄到了西德。

難怪有人說,能夠翻越柏林牆的人,智慧和勇氣一樣都不會缺。

作者: 葉克飛

唐宋韻 發表評論於
謝謝好文。
其實,逃亡或離開(包括今天)的原因很簡單、很樸素—— 政府對老百姓不好,讓人看不到希望。高知識階層對這個問題看得比較遠、比較深刻。
chenjianyong 發表評論於
點讚好文!謝謝作者分享這段曆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