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天上午: 骷髏海岸
早晨一起來發現Wi-Fi不工作了。昨天費了好大周折才連上,速度比較慢,這下幹脆上不去了。前台沒有人,等了半天才來人,工作人員解釋Wi-Fi有流量限製,好在最後幫我們都連上了。隊友們來非洲之前都購買了流量包,挺方便的,到了新的國家會自動切換到當地電信公司,非常好用。但是納米是唯一一家流量包不管用的國家,所以我們上網隻能完全依賴Wi-Fi,為此幾天後我還鬧了個笑話。早餐是酒店的自助餐,從服務質量和食品的種類都沒法和其它酒店相比。
我們今天第一個活動是去海邊打卡一個船骸。斯瓦科普蒙德以北的海岸直至安哥拉被稱為骷髏海岸,因為以前人類在此地捕鯨和海獅等動物留下的骨骸而得名。但後來這個骷髏是指船難而留下的船骸。本格拉寒流(又是本格拉)自南向北進過非洲西南海岸,冷卻了沿海的空氣,這些冷空氣和納米布沙漠的幹熱空氣接觸,導致空氣中的水汽凝結形成濃霧,這一帶一年中有一半都是大霧天。濃霧,大浪加上岸邊的礁石導致此地眾多的船難,名付其實的船的骷髏海岸。當地的原住民將此處稱為“神在震怒之下創造的地方”,而葡萄牙水手稱之為地獄之門。據說這兒有一千多個船骸,最古老的有500多年的曆史,我們今天去看的是2008年擱淺的印度船zeila.
我們很幸運,今天沒有霧,海邊一如既往地風大,我把羽絨服都穿上了,還是冷。一下車,幾個當地人圍了上來兜售顏色各異的礦石,他們有的赤腳有的穿拖鞋,衣服也很單薄,專家說過這些礦石都是二氧化矽,我們自然不感興趣,但對他們的生存環境很是唏噓,肉眼望去,這兒實打實的野外,沒有任何避風的地方,我們是唯一的一群遊客,下一波遊客不知何時才來,而來了又不知能不能做成買賣,這種在景點守株待兔式的銷售方式我們在津巴見過,但起碼津巴的商販有簡易的帳篷,遊客也多一些。
船骸一般般,但我很驚豔大西洋的浪花,一層層有節奏地衝向岸邊,平緩有力,衝浪的好地方。正好沒人,我們小分隊肆意地以船骸為背景,好好滴過了一把拍照的癮。大家慢跑,跳高,慢走,奔跑,輪流當主角,享受被一幫狗仔隊包圍的快感。簡單的擺pose不過癮,我們開始拍小電影:班長和文藝委員是演員,他們從遙遠的國度乘船來到納米度假,沒想到在骷髏海岸遇到了大霧,濃霧中船長迷失了方向,船離岸太近擱淺了,慌亂中,班長和文藝委員失散了,在刺骨的海水裏他們掙紮著來到岸邊,互相呼喊,這時正好雲開霧散,他們發現對方就在10米開外,兩人劫後逢生,慢動作奔向對方,正巧有一幫無所事事的遊客路過,拍下了他們重逢的場景,the end.
第十六天下午:spitzkoppe 和紅泥村
下一個節目是參觀spitzkoppe保護區。山裏的路是D級土路,我們的車是旅遊大巴,一路把我們顛得就快靈魂出竅了。快到的時候,路過一個村落,有幾個鐵皮蓋的房子,沒有窗戶,鐵皮有大有小,顏色不同,屋頂用石塊壓著,估計怕屋頂被風吹走。和我們在B2公路兩邊看到的貧民窟不同,這裏通電,因為有電線杆經過,而且有些房子上方有天線,院裏有個小鐵皮屋,估計是廁所,這兒地上寸草不生,都是沙土地,灰塵很大。有一些半人高的樹木,大都灰頭灰臉的。看不見大人,隻見兩三個瘦小的孩子追著大巴兜售紀念品。村落的背後便是土褐色的光禿禿的花崗岩山。這條件也太艱苦了!到了spitzkoppe保護區,本來午飯訂好了餐廳,但不知道為什麽沒去成,司機是赫雷爾人,他和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對話我們不明白,最後我們去了一個小賣部,胡亂地吃了點東東。隻記得那裏的廁所很幹淨,有能抽水的馬桶!
科普一下,納米人口不多,但它境內有三十幾種語言,英文是官方語言。
spitzkoppe是著名的徒步和攀岩勝地,山體是由花崗岩石組成,有1億多年的曆史。最高峰海拔1700米左右,這是個自然保護區,目前有部落長期居住在這個保護區內,他們以經營露營地和放牧為生。旅長本來打算帶領我們一起徒步,我們到了山腳下,往上一看,巨大的花崗岩表麵光滑,岩石之間碎石很多,加之日頭正是最毒的時候,看樣子難度不會小。大家商量了一下,又一次葉公好龍,放棄徒步,改為開車去附近的石拱(Arch)拍照。
石拱其實是一組岩石之間的橢圓形空洞,不過這個洞可不小,目測有5,6米高,15米左右寬。石拱離地麵有段距離,岩石不是很陡但表麵光滑像個雞蛋殼,不好爬,女隊友們大都手腳並用,我爬了一半,放棄。最後爬到石拱裏的隊友們,站在洞裏以藍天為背景,拍的照片挺好的。這兒的景致和哈雷得的平衡石相似,不同的是這兒的岩石特別大,因為幹旱,這兒幾乎看不到植物,滿世界都是黃褐色的花崗岩,除了蔚藍的天空,沒有第二種顏色。來了納米一兩天了,最大的感觸就是自然界色彩種類不多,以藍色係列(天空,大海)和橙色係列(落日,日出,沙漠,花崗岩石)居多,但飽和度極高,藍橙是互補色,一個冷一個暖,一個內斂一個奔放,放在一起經常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
出了保護區,F導來接替小王老師,小王老師則回家繼續當她的老師。
紅泥村
下一站是參觀辛巴人的紅泥村,辛巴人是納米為數不多的依然保留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之一,他們主要以養殖牛羊為生。村落有7,8個圓形茅草房,牆是用樹枝和摻有牛糞的泥巴建成,屋頂取材於當地特殊的茅草,據說冬暖夏涼。除了主屋比較大,其它麵積一般有7,8平方米,裏麵十分簡陋,除了鋪在地上的毯子和掛在牆上的圍巾沒有其它物品。村裏的導遊向我們介紹了酋長和他的副手,他們都沒穿上衣,和幾個孩子圍在火塘邊烤火取暖。導遊說,火對辛巴人來講是神聖的,主屋都是朝西,和火,還有圈牲口的門在一條直線上。後來,導遊請出幾位辛巴女人, 她們和男性一樣都是裸露上身,膚色暗紅。導遊介紹說辛巴女人喜歡把一種紅色石粉和著動物脂肪塗抹在身上,就連頭發也要用這種紅泥巴裹著。她們這麽做,一是為了抵禦烈日暴曬,二是蚊蟲不會叮咬。
站在幾個半裸的人麵前,大家明顯沒見過這樣的陣狀,有點不知所措,愛學習的隊友都沒有提問,給了小費,大家落荒而逃。 後來旅長家屬說這不是他們真正生活的村落,這是給旅遊者看的民族村。我們一下子感覺不好了,是不是我們在變相剝削他們?真心說,他們長得真好:高大,長手長腿,五官端正。辛巴人的導遊介紹說雖然政府督促孩子接受教育,但部落老人並不歡迎。在他們的部落,隻有偷懶的孩子才去學校,而勤勞的孩子去看管牲畜,他是懶惰的一個。車上大家都很沉默,大概都和我一樣在默默的思考著假如我生下來是辛巴人我會怎麽樣?也會像馬戲團一樣供人觀賞?還是選擇做一個偷懶的孩子?或者我沒有權選擇做什麽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