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走著,享盡著 - (1)養老需要計劃嗎?

打印 (被閱讀 次)


      那日,接到國內一位密友的 Email。提到,現在和朋友一起吃飯,如何養老總是一個很重要,似乎聊不盡的主要話題。令她覺得很無味,很厭倦。

     這位年輕時就熟悉的老朋友,是個帶博士生的大教授。剛剛退休,離婚也沒幾年。退休後,多了很多把握時間的自由。每天還是忙忙碌碌的,到辦公室指導她的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完成自己手頭要發表的文章。全國各處的跑,免費給企業作參謀,給大學學生講課。此外,開始圓世界旅遊的夢。


     我想,七十歲上下的人,考慮養老問題,未雨綢繆,不是不可。但是,車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也是很重要的。世上,很多事情,隻有到了眼前,才知道自己需要什麽。更何況老去的事兒,你不到那個年齡,是體會不到那個年齡時段的感覺和需求的。

     說我的老母親,今朝九十九。她一個人生活多年。記得她七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考慮養老問題。那時,她腿腳甚是利落,每天走路至少一個小時。北京新的老的博物館都參觀了個遍,大大小小的公園也都走了個遍。腿腳好,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她跑到北京市民政局,要到了當時北京市郊所有的養老機構的目錄本。經過一番研究比較,遍訪了所有吸引她的養老院。

     那時,到養老院養老還沒有被社會完全接受。記得我曾經陪媽媽去了一家養老院,把房間都定了下來。要不是他們不收信用卡,媽媽當時就把合同簽下來了。回到家裏,媽媽給家裏人說了此事,我的一個妹妹和她的丈夫堅決不同意。認為這是很不孝敬的一個做法。他們給媽媽請了保姆,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五天全天候為媽媽服務。一個月後,老人家以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理由,吃醬豆腐太多,打發她走人了。

    不久,媽媽就找到了一處為老年人服務的設施。回去看母親時,也去那裏住了幾天。這個中心地處昌平,空氣質量高,臨山麵水。老人們可以自由來去,以天為單位收費,來去還有車接送。還有按摩,蠟療等保健服務,價格中等合理。居住人群都是相對健康,行動正常的老人。這一切,都很對行動自主,健康無疾的媽媽的心思。老人見隔上它十天半個月,就去那裏住住。還叫了很多的好朋友。

    媽媽九十歲時,摔了一跤,作了髖關節的置換術。出院後,媽媽隻好告別了昌平的老人中心,住進了她之前已經登記繳費但是沒有入住的一所真正的老人院了。


    那裏的硬件軟件設施都令媽媽滿意。但是,媽媽住的並不如以前那個中心開心。原因有二。一是失去了行動的自由,被圈進了一個封閉的環境裏;二是這個封閉的環境裏,所居住者很多都是體弱多病,或思維不清晰著。這種人文氣候令身體康健,神誌清醒

智的媽媽交不到什麽朋友,而經常聽到些老人病危去世的消息,對媽媽的心理影響是負麵的。好在媽媽是個心胸開闊的人,比較有效地調劑著自己的情緒。

    現如今,媽媽躺在病床上,幾乎失去了與人主動交流的能力。媽媽之前和我常說起,她不願意活在一個依靠醫療措施維持自己生命的狀態下。但是,她已經是身不由己了。

    媽媽的養老經曆,是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這就是,如何走過自己人生最後一段路程,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有些可以自控,有些則是被動地受社會觀念和醫學發展的影響。媽媽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把控自己的老年生活,但是,很多事情,隻有順其自然。現在往回看,其實,請保姆養老,並非是一件絕對不應該的事情。居家,可以避免很多在養老院生活的負麵影響,不會過多地與社會脫節。當然,前提一是有經濟保證,二是有中意的保姆,可作家人相處。

     說來說去,這把年紀,總把養老掛在嘴邊,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不僅浪費精力時間, 而且會使人的思想越發老化。可以把控的養老的方方麵麵,定下個原則就好;不能把控的因素,就等著車到山前好了。


     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走完最後一段路的錢財計劃準備妥當。其它都是次之又次之的的事情了。趁著老了,趕緊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想學的東西學了,想讀的書,盡量讀了。 生命裏的時間不多了,但是每天的時間卻很多。

油翁 發表評論於
Also我的文章很有趣,讀了讓我忍不住大笑。作者的觀點獨特而且引人入勝,讓人很容易就陷入其中。感謝也我帶來了這麼有趣的文章,期待更多作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