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戰情分析

ShiMaQian (2024-08-16 10:18:06) 評論 (18)

自從烏軍進入俄羅斯庫爾斯克之後,眾說紛紜。挺烏的說這是俄烏戰爭的轉折點,圍魏救趙,攻城打援,可以利用西方的精準武器打擊俄羅斯的救兵。更重要的是,侵入俄羅斯本土便突破了普京的最後一條紅線,然而俄羅斯幾乎沒有作出有效的反擊,可見俄羅斯已經是奄奄一息的大熊,再也無力反擊。西方再也不用擔心戰爭升級的後果,因為根本不會有什麽後果。挺俄的說這是烏軍垂死掙紮博眼球,絕非圍魏救趙。古典中的圍魏救趙是孫臏率領齊國的生力軍去圍魏救趙。如果趙國抽調它自己的精銳去圍魏,那恐怕會讓趙國陷落得更快。

討論戰爭,還是要先看大勢。

庫爾斯克原屬於俄羅斯西部軍區。該軍區於2010年由聖彼得堡(列寧格勒)軍區和莫斯科軍區合並而成,但又於2024年2月分開為相對獨立的聖彼得堡軍區和莫斯科軍區。庫爾斯克因此屬於莫斯科軍區。莫斯科軍區主要是拱衛京師的近衛軍,以防空為主。我上文說過斯大林的小兒子華西裏便在1948到1952年間擔任莫斯科軍區的空軍司令。俄羅斯空天軍(包括空軍,反導部隊,間諜衛星和高空偵察機的情報收集和分析等等)成立後,其總部就在莫斯科。因此莫斯科軍區的空天軍很強。它的弱點是陸軍。因為莫斯科遠離邊境,隻需提防敵方的遠程打擊,而不用擔心敵方陸軍的進攻,因此莫斯科軍區的陸軍非常薄弱。2008-2012年的軍改的時候,莫斯科軍區還有50個機械化步兵和坦克營,軍改後隻剩下22個。該軍區現在沒有海軍。

與莫斯科軍區相反,俄羅斯的南部軍區有黑海艦隊和最強的陸軍,但空天軍的部署則相對薄弱。俄烏戰爭之初,南部戰區的部隊突飛猛進,攻城略地,一直打到赫爾鬆,占領赫爾鬆的首府。南部軍區的部隊之所以須向西突飛猛進,是因為他們有一重要任務,就是要奪回並維持北克裏米亞運河的控製權。這條運河提供克裏米亞85%的用水。自從俄羅斯於2014年收複克裏米亞之後,烏克蘭便在運河進入克裏米亞的上遊建了一座大壩,截斷了克裏米亞的供水,於是克裏米亞的農田於當年顆粒無收。雖然俄羅斯之後做了很多補救,在克裏米亞建了水庫,但農田還是減少了90%。自2014年之後,克裏米亞駐軍和人民的飲食大多需要從刻赤大橋從俄羅斯本土運來,費用極高,不可持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於2021年就引用美國高級官員的話,說俄羅斯會進攻烏克蘭奪回北克裏米亞運河的控製權。俄軍特別軍事行動的第一天就出兵把運河的控製權奪回來了。

北克裏米亞運河源頭是第聶伯河。卡霍夫卡大壩提高了水位,讓河水有落差,可以流到北克裏米亞運河直到克裏米亞。但烏軍隨後便開始轟炸卡霍夫卡大壩,最後終於成功將大壩炸毀。於是水位下降,克裏米亞還是缺水。有意思的是,在烏軍炸大壩之前,大量的英美媒介報道說俄軍要炸大壩了。很多網友也跟著起哄,說大壩就是俄軍炸的。可參看我寫的《卡霍夫卡大壩始末》。

由於南部軍區沒有空天軍的強力支持,大勝之後無法鞏固戰果,最終令黑海艦隊在西方的導彈打擊下遭受重大損失,導致南部軍區被迫放棄赫爾鬆。如今俄羅斯南部軍區包括新占領的烏克蘭土地。

再回頭談莫斯科軍區。這個軍區的薄弱的陸軍在俄烏戰爭中非常明顯。戰爭之初,莫斯科軍區的強大的遠程打擊能力重挫了哈爾科夫的烏軍,然而薄弱的陸軍卻不能呼嘯而來,所以哈爾科夫始終未能攻下。烏軍總司令希爾斯基原是俄軍軍官,畢業於烏克蘭國防大學,自然知道莫斯科軍區的弱點,所以他發動了哈爾科夫大反攻,打得莫斯科軍區的陸軍部隊望風而逃。其實哈爾科夫大反攻時烏軍就可以進入俄羅斯本土,但北約不讓。所以後來烏軍有幾次進入俄羅斯本土,烏克蘭政府都說沒有直接參與,但認為這些都是正義的行動

東部軍區和中部軍區曾各派了幾個軍幫助莫斯科軍區西征烏克蘭,但似乎都不是能征慣戰的部隊。俄烏戰爭之初,東部軍區的三個軍從白俄羅斯南部邊境攻向基輔西部。中部軍區的兩個軍直撲基輔東部。基輔曾經被三麵包圍,但烏軍武裝部隊總司令希爾斯基組織了成功的基輔保衛戰,所以東部軍區、中部軍區和西部戰區的第一階段的進攻都無功而返。

如今戰爭大勢於烏軍不利。俄軍在整條戰線上不斷蠶食烏克蘭的土地,所以烏軍為了振奮士氣,一定得有所作為。如果要收複失地,就得向俄羅斯的南部軍區進攻,然而南部軍區又是一塊硬骨頭,烏軍力有不逮。於是便有了這次的庫爾斯克行動。用北約武裝的烏軍來打莫斯科軍區的幾乎不存在的陸軍,一向是一打一個準。莫斯科軍區的空軍和炮兵部隊於8月6日便向進入庫爾斯克的烏軍進行了反擊,但陸軍卻是千呼萬喚也不出來。有記性的網友應該還記得普裏戈津兵變。瓦格納部隊進軍莫斯科,一路上有俄羅斯的武裝直升機阻攔,但卻沒有地麵部隊開著坦克攔截瓦格納部隊。這也從側麵反映了莫斯科軍區的陸軍的存在感。

俄軍顯然需要調派陸軍去庫爾斯克地區,但從什麽地方調兵卻是個難題。加裏寧格勒有幾萬軍隊一直閑著,但是離庫爾斯克太遠。從陸路走要經過立陶宛,而立陶宛早就說不能讓俄羅斯軍隊和武器經過她的領土。如果走海路到聖彼得堡再走陸路又要曠日持久。即使最終到了庫爾斯克,這些軍隊也未必能打仗。讀過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網友,可能會記得小說中的安德烈×布爾空斯基(Prince Andrei Bolkonsky)說的話:“如果在家鄉打仗,俄羅斯士兵是世界一流的;但如果遠離家鄉,俄羅斯士兵便心不在焉,不會打仗了。”當然家鄉觀念存在於所有的國家,但在俄羅斯特別突出,所以遠距離調兵一直是俄軍用兵的大忌。這一大忌也適用於卡迪羅夫的車臣部隊,很難想象車臣的官兵會在庫爾斯克奮勇殺敵。當然這一大忌也適用於烏軍,你不能指望利沃夫的年輕人到烏東去打仗。也許有人不同意,說二戰時不是把駐守遠東的俄羅斯軍隊調回西邊來保衛莫斯科了嗎?他們不是打得很好嗎?其實俄羅斯東部軍區的官兵們大多來自西部,天天朝思暮想能離開遠東,回到家鄉。讓他們去莫斯科打仗他們很高興,但在遠東打仗就不是很積極,所以珍寶島之戰就被我們打贏了。

綜上所述,烏克蘭進軍庫爾斯克顯然是理性的,可以用極少的損失來鼓舞烏軍的士氣。北約應該是知道,同意並為這次行動提供了後勤和信息支援。烏克蘭官兵可以從此開動腦筋,思考俄軍還有什麽薄弱環節可供突破。至於庫爾斯克行動如何發展,則要看俄羅斯如何調兵遣將和烏克蘭是否會孤注一擲,但不太可能改變戰爭大勢。

----

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