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閻潤濤 - 紀念老閻

三聖鄉隱士 (2023-12-02 06:49:20) 評論 (36)

閻潤濤已經過世三年了。在老閻過去的三年裏,我常常想,如果老閻還在,他會怎麽樣分析當今世界,又會提供給我們怎麽樣腦洞大開的想法。我是他的鐵粉,也常常重讀他的文章。我希望繼承老閻的精髓:不盲從,獨立思考。對待老閻的文章,我也是這個態度,作為他的鐵粉,我愛提出與老閻不同的意見,我以反駁老閻為樂。

最近重讀了老閻的文章《聰明與智慧的區別》, 鏈接如下,我十分喜歡這篇文章。我喜歡老閻對曹操為什麽要等到生命的最後才確定曹丕為繼承人的分析。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666/201712/18751.html

  • “赤壁之戰輸了後,曹操還沒放棄自己能打下天下的自信,直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曹操已經得出自己打不下天下的結論了。
  • 那誰能打天下?善良的曹植是不可能的,唯一能打天下的就剩下有誌向的曹丕了。曹操在得出自己不能打下天下後再也沒有其它選擇了,隻能是靠曹丕打天下了,也就隻能留下司馬懿以輔佐曹丕,二人都具有殘暴狠辣的戰爭狂人個性,是打天下的好搭檔。如果曹操身體健壯在死前能打下天下,那曹丕的個性是不適合搞歌舞升平無為而治的,而曹植與楊修二人是最佳人選。為了讓曹丕不殺掉曹植,隻能在曹操死前殺掉楊修。沒有了楊修,曹丕就認為曹植勢力單薄對他不構成威脅而放他一命。
  • 曹操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死,說不定有天然的機會自己打下江山呢?所以,他一直存著曹植能當接班人的幻想,直到他死前100天才殺了楊修。此時他常常昏倒,確定不可能打下天下了,而且來日無多,打下天下的重任就隻能交給曹丕了。“

但是無法認同老閻的分析。老閻的分析慣常有很多問題,當然並不僅限於這篇文章,他的大多數文章都有這些問題。

問題之一:就是老閻的文章常常闡述一種錯誤的想法:事物可以由單一的一套邏輯來解釋。曹操為什麽要等到生命的最後才確定曹丕為繼承人,老閻的解釋是:曹操不知道今後的天下大勢,如果是戰爭就選擇能戰的曹丕,如果是和平建設,就選擇能搞建設的曹植。其實曹操為什麽要等到生命的最後才確定曹丕為繼承人,可以由另外多種邏輯來解釋。其實等到生命的最後才確定繼承人,是君王的慣例,並沒有稀奇的。這其中的最大原因就是君王對權力的敏感和眷戀,過早設立繼承人,會導致臣子提前向接班人靠攏,從而威脅君王的權力。君王通常的處理方式是:不明確誰是繼承人,讓幾個孩子相互掐,同時臣子形成幾個集團,也相互掐,而君王自己作為總裁人,平衡幾方的爭奪,直到最後自己生命快要結束時,才宣布繼承人。其實這種操作在王位繼承中很常見。曹操完全有可能早就確定了曹丕為繼承人,但是使用曹植來牽製曹丕。

問題之二:就是老閻的文章常常闡述,人隻使用單一的一套邏輯。老閻的這種思維就很可笑了。其實老閻對曹操等到生命的最後才確定繼承人的邏輯,和我的邏輯都有可能的對的。人的行為的動機非常複雜,不應該是由某個單一動機驅動的。在心理學裏麵,常說人的行為收到多重動機影響,比如內在動機、外在動機等等。就算我們回國探親這種簡單的行為,也必然是由多種動機驅動的,比如:對父母的思念、對中國新發展的好奇、對兒時美食的向往,等等。曹操在確定接班人這人問題上,肯定是在使用多種動機在思考問題。

問題之三:老閻的文章太多的assumptions了。 比如:曹植是善良的;曹丕是有誌向的;楊修是忠誠的,等等。

老閻的文章給了我很多的快樂,我現在還在懷念老閻。他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當然他的視角未必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