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談天下(380) 中國為什麽不能騎牆

打印 (被閱讀 次)

最近的大新聞可能就是G7+ 和中國辦的中亞峰會,而肉眼可見,印度,巴西等等大國都能在很多國際事務中騎牆,並且可能左右逢源,比如一方麵從俄羅斯廉價進口能源,又能參與G7+,既可以從俄羅斯買武器,又能和西方國家繼續保持緊密關係等等。

中國好大排場!網民圍觀中亞峰會與G7.... - 全球新聞流- 六度世界

但是中國也宣傳自己是中立,在很多國際事務中卻被多數國家確認為不是中立,為什麽中國要騎牆就那麽難呢。

自從上個世紀初開始,中國一直在國力羸弱,內戰頻發中風雨飄搖,直到日本利用二戰侵略中國,然後中共積蓄力量,一統中國,不過後麵的過程也是各種內鬥,然後才是老鄧利用西方反俄而全麵倒向西方,進行改革開放。

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國一直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到底是騎牆還是結盟。

故事還要從一戰說起。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國力極其微弱的中國是沒有力量加入任何一方作戰的,也沒有力量製止任何一方在中國的胡作非為,中國政府除了保持中立外,別無選擇。因為“吾國近十年中外交狀態,固賴列強均勢之局,得以維持;勿容諱飾,歐洲均勢之破壞,其必非吾國之福,不待智者而知,故嚴守中立,實我政府及我國民共同之意思也。”

基於自身狀況的考慮,1914年8月6日中國北洋政府向國際社會宣布“:對於此次歐洲各國戰事,決意嚴守中立。” 由於在1917年2月之前,中國處在“中而不立”的被動局麵下,還“迭招德國不嚴守中立之抗議而不能答複,又照付德國之庚子賠款,而惹協約國之仇恨,以促成日本對付中國之政策,卒招致二十一條之要求,及歐戰期間日本之其他一切侵害。”

在此種狀況下,迫使中國北洋政府不能不重新抉擇更為切實可行的新方案。曾經在帝國主義角逐中,中國政府尚可屈辱妥協求得片刻安寧,而到此時,連屈辱的苟安也求之不得了,留給中國政府的路隻有一條——參戰。

總體來說,當時中國通過加入協約國參加一戰,最後成了戰勝國,是得大於失的。比如戰後中國除了被免除了對德奧的庚子賠款外,作為戰勝國之一還獲得了德國的戰爭賠款。此外,雖然在巴黎和會上中國關於山東問題的交涉完全失敗,但中國代表的抗爭引起了各國的注意和同情,埋下了日後“華盛頓會議”的伏筆。最終在“華盛頓會議”上經中日談判,1922年2月4日簽訂《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和《附約》,日本被迫交還前德國膠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許多特權。同日日本代表幣原喜重郎還發表聲明,廢除“二十一條”的一些條款。

後麵的發展就是一戰和二戰之間,剛剛建立的民國政府利用“聯俄聯共”的政策,逐漸在軍閥混戰中站穩腳跟,最後基本統一了中國,這個時期分為前期的與蘇聯親近,到後來的和蘇聯翻臉,轉而與歐美結好。

中共建政後,有著和蘇聯的長達10幾年蜜月期,得到包括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的全方位援助,建立了中國的很多基礎工業和基礎國防。中國政府針對經濟發展的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是在蘇聯的幫助和策劃下出台的。

沈誌華:1950年代蘇聯援華貸款的曆史真相_資訊_鳳凰網

然而好景不長,1963年蘇共與中共在莫斯科談判,首次正式承認雙方存在分歧, 日趨緊張的關係至1969年導致了兩國邊界衝突,兵戎相見。

1969年6月3月,中、蘇兩國軍隊在界河烏蘇裏江珍寶島爆發衝突,雙方死傷多人。同年8月,在新疆鐵列克提,雙方再次發生武裝衝突,中國方麵死傷嚴重。

為避免衝突升級,1969年9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取道北京,在機場與中國總理周恩來緊急會晤3小時,達成共識維持邊界現狀,避免武裝衝突。這也是中蘇關係惡化後兩國最後一次和唯一一次總理級別的會晤。兩國最高層之間的往來直到20年後的1989年才重新恢複。

中蘇交惡之後的中國宣傳畫

中國在文革期間對外號稱的是“不結盟”,但是其實是實行的一種孤立主義政策,基本上和全世界多數國家脫節。當然期間有短時期輸出革命,希望扛起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大旗,但是終究不敵蘇聯的銀彈,而未能有所作為。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都很清楚了。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為了拉攏中國,對抗蘇聯,積極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技術轉移,投資建設,甚至是無償經濟援助等等,中國抓住這個難得的曆史機遇,進行漸進式的改革開放,一步步發展到了今天。

手機中美印象-哪些國家大力援助過中國?中國大力援助過哪些國家?

直到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全方位的挑戰西方的主導,大有取而代之的趨勢,西方開始對於中國有所忌憚,進而開始圍堵。

回顧過中國過去一百多年的中立(騎牆)和結盟,甚至是不結盟的曆史,前麵大部分時間,中國政府的多數決策都是身不由己,而後麵的一係列政策,基本的原則就是打著“中華複興”為旗號的GCP政權自保,甚至是小圈子的利益自保。

基於這個前提,中國的中立/騎牆就不太可能被全世界大多數國家認可了。

總結一下,為什麽印度,巴西等等大國都能在很多國際事務中騎牆,而且沒有真正被西方國家嚴格反問,但是中國做的類似的事情,卻不被接受呢。

第一,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軍事大國,它的體量不是可以做選擇,而是被別人作為選擇目標的了

第二,中國的獨特的政經分離的體製,尤其是舉國資本為基礎的發展模式,一黨專政的統治模式,定於一尊的集權模式,都是和西方為代表的現有體製格格不入,甚至是具有極大矛盾的

第三,中國政府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利用西方市場,技術來積累財富的階段,而是提出了包括中國製造2025(全麵國產化),一帶一路(大規模資本輸出),千人計劃(全方位人才和技術取代),取代美元/歐元等等國家政策,和西方為主導的格局直接衝突

第四,中國因為軍事現代化,加上決策黑箱,個人獨裁,讓它的決策模式非常難於預測,進而讓不僅僅是周邊國家,包括有經濟利益衝突的國家都必須要忌憚

第五,中國近些年的戰狼外交模式,已經讓其它國家感到了深刻的威脅

如何構建中國國際朋友圈?---- 關於中國朋友圈的等級劃分標準倡議- 知乎

就是這麽說,中國已經成為了和美國一樣的第二極,已經是那堵牆了,別人可以選擇美國或是中國來騎牆,但是中國本身是沒有選擇的。

 

 
無塵2023 發表評論於
國家之間的爭鬥,都是利益的爭鬥。
很多人將國家擬人化了,好像國家之間有感情、有對錯、有信仰一樣。其實不是這樣的。
每個國家的外交政策,首先必須對自己有利。否則,這個國家的人民也不會答應。
特別是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其決策都必須是對美國國家利益有利的。
中國是否騎牆,都是必須受到打擊的。
如果中國現在站在烏克蘭一邊,西方國家肯定會想辦法讓中國變成俄羅斯首當其衝的對手,讓俄羅斯先幹掉中國再說。
如果中國站在俄羅斯一邊,那麽全球發達國家會團結起來搞俄中兩國。
大號螞蟻 發表評論於
有超出自己能力的訴求是不能騎牆的根本原因。
滿洲是滿清失其鹿,中,日,俄共逐之。日本當時力量最強,蘇俄其次,中國最次。中國的優勢是人口和被滿清直接征服殖民過。張作霖曾經希望晚清王爺以上有有膽識的退守滿洲,在他的擁戴操控下獨立。以對抗北洋的大一統繼承名份。但是滿清和北洋都太窩囊。以後張作霖就生出了爭奪中原之心,又想在日俄之間玩平衡,於是擱置了獨立。但總體來說張還是傾向於事實獨立,所以更傾向於事實控製的日本。

張學良紈絝子弟,不知道現實的厲害,自高自大。於是在有心人的煽動下,總想反抗家長。這些有心人就是在滿洲爭奪中處於下風的蘇聯,國民黨,滿洲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郭鬆齡反奉,其實是張學良反父。背後的主要推手就是蘇俄。如果不是日軍介入,張作霖就完了。而反過來,蘇軍無力直接介入。而此後三年,張作霖遭暗殺。日軍完全不必要這麽做。尤其是明知道張學良比張作霖更反骨。以至於張學良幹掉楊宇霆之後,又三年日軍不得不九一八。很明顯,蘇聯先敗後勝。而當時馮玉祥國民黨也基本是蘇聯的分支勢力。

日本在一戰中攜消滅德國太平洋艦隊的戰功,強行讓滿洲獨立,是會得到自顧不暇的歐洲列強的認可的。但是日本錯過了這個機會。否則後麵未必會有中日戰爭,美日戰爭,而很可能是蘇日戰爭。二戰末期,如果國民黨不貪滿洲,承認蘇聯的事實占領。中國共產黨會和希臘共產黨一樣的下場。

斯大林死後,毛的迅速背叛,也是完全無視中國本身是蘇聯輸血建立起來的。完全沒有自我發展能力。大躍進就是超越自己能力的較勁蘇聯。結果完全孤立,東南亞大敗,慘遭排華。內部餓死幾千萬。最終不得不投誠美國。才沒有崩潰。

現在一路一帶,奪香港,以為自己靠美國賞賜技術市場達到的GDP如何了不得。其實和大躍進是打了美國,從蘇聯嫁接了一百多大項目,就以為自己真得工業化一樣。結果沒幾年又成了孤家寡人。放棄天朝上國的士大夫皇帝思維,學習土耳其放棄奧斯曼,從世界看東亞,而不是從井裏看世界。
ahniu 發表評論於
現代文明國家包括日本援助了四十年。
現在中共還想貪小便宜,繼續貪發展中國家好處。可憐。
markyang 發表評論於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不帶入自己的個人喜好,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