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如餃子---談談餃子

土狼 (2023-03-25 08:33:04) 評論 (34)

餃子在中餐裏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雖然餃子不是山珍海味,它普通到了絕對的大眾化,就像韓國人的泡菜和意大利人的比薩一樣。餃子的江湖地位卻是永居前三(我個人的排名)。

餃子在中國北方受歡迎的程度自不用說,不僅是百姓們的家常食品,更是逢年過節不可缺的重頭戲。我參加過的北方家宴,幾乎沒有不上餃子的。北方人宴會沒有一盤餃子,就像南方人吃飯沒有米飯一樣,總覺得缺一點什麽,不夠圓滿。

一盤餃子端上來,熱氣騰騰,烘托氣氛,無論你是咬破一個口子嘬裏麵的汁,還是一口吞,都是讓味蕾得到極大的滿足。餃子的吃法,最普通的是水煮,也有蒸餃和油煎的。我喜歡水煮的,因為這是最常見最經典的做法。是經典就錯不了。

我認為餃子,包括廣義上的包子,鍋貼等等,好吃是因為食材的色香味甚至湯汁都被完美封印在麵皮裏。餃子的成分完美地包括了碳水化合物(餃子皮)和蛋白質(餃子餡)的統一,做到了一道菜也是一頓飯,一統天下的境界。 這和西方的比薩相反,比薩是上麵餡兒都露在外麵。餃子代表了中國或者東亞的內斂文化;而比薩代表了西方外表張揚的文化。世界的美麗,在於多樣化。

我在西安生活了多年。那年頭,食物選擇不算多,主要是普通百姓兜裏沒有多少錢。西安市裏有兩家遠近聞名的餃子店,一家在火車站附近叫“解放路餃子館”,還有一家在市中心鍾樓附近,就叫“鍾樓餃子館”。兩家各有千秋,無論什麽時候去用餐,都要排隊。好在店裏的人工足,隊伍移動很快。鍾樓餃子館的餃子種類略多,我更喜歡解放路餃子館的餃子。原因是我工作時在鹹陽,每個月至少兩個周末來西安。假如我是乘火車,那麽一出站就直奔解放路餃子館,吃飽了再逛街辦事兒。

2000年後再回國,大家錢多了,可以選擇的菜品也多了,餃子的重要性被衝淡許多。更多的時候,餃子會以一種宴會上不可或缺的重頭菜之一出現,而且花樣百出。2005年回國,和同學去了鍾樓飯店,吃了餃子宴。花樣有十幾種,因為全是餃子,但最後吃不動了還有些傷了。我一下子悟出,在物質豐富的年代,現在的人不大可能再有我當年大口吃餃子時對食物的饞勁了。

但西安餃子裏的巔峰是回民巷的酸湯羊肉水餃。我年幼時,基本不吃羊肉,或者說因為稀罕買不到,很少吃,自然不知羊肉好吃不好吃。後來,工作後再回西北工業大學讀研時,和朋友去回民巷買了一碗酸湯羊肉餃子。那是隆冬時節,外麵飛著大雪,那滾熱的餃子味道鑽入我的骨髓,吃的我渾身大汗淋漓。從此,我一有機會就去買一碗。 清真食品還是去少數民族朋友開的店,我感覺他們用的肉質量有保證。還是回民食品用料地道。

1983年夏天,我第一次去北京,在西單的迎春餃子館嚐到了大眾口味的豬肉扁豆餃子。那時年輕,我一下吃完了半斤餃子,又加了一份,一共一斤下肚了。

90年代初,一個冬天去哈爾濱出差。在親戚家吃飯,滿桌的菜都太食堂化,我沒有覺得特別。就是餃子味道好。來到東北才知道,東北的餃子在全國處於鄙視鏈的頂端。東三省的餃子,儀式感很強,做工好,餃子的顏值在線,全是雙眼皮的。尤其那些用野菜的餃子,真的吃了讓我欲罷不能。

日本的餃子水平參差不齊。日本人也愛吃餃子,但味道普通不如國內的正宗。這是普通現象,很多餐廳的老板在國內都不做飯的,也不能對人家要求太高嘛。在大阪一個日餐廳,吃到了不錯的東北餃子。一激動,誇了服務員。服務員一興奮,飆出了遼寧話。原來這家店的老板是東北人。早知道,服務員也不必要對我說一堆日語,我又扯英語比比劃劃的。人家就差說一句:翠花,上酸菜。

意大利的餃子叫Ravioli,超級難吃,無感。

俄羅斯的餃子,和Ravioli一樣,吃過幾次,裏麵的餡兒就是土豆泥。碳水加碳水,差評!

中國南方的餃子段位和北方比屬於入門級。畢竟曆史上南方物產豐富,可以吃的食材也多的多,自然不會在餃子上麵大下功夫。在四川吃過幾次餃子,完全是同行的老外堅持要吃正宗的“川菜餃子”。沒錯,老外分不清餃子的源頭,來了中國就到處找正宗。我都隻是嚐一個餃子就打住,因為曾經滄海難為水,在四川我吃川菜啊,何苦吃餃子呢。因為四川餐廳的餃子很一般。

1980年代去上海,在弄堂裏麵的生煎饅頭鋪排隊。上海人的饅頭也指包子。上海弄堂裏的生煎包子,味道相當好吃。在我的眼中,生煎包子就是出自南方的餃子,隻是形狀不同罷了。這也算是麵點的精品了。

歐洲的餃子。2002年在英國阿伯丁,我犯了一個錯誤,那晚看了菜單沒有多想,點了一盤餃子。12英鎊。結果服務員把餃子端上來,我看著無法站立,相貌各異,發育不良,嚴重殘疾的餃子,哭笑不得。最令我難忘的是,那餃子的餡兒是甜的,像年糕。。。後來,來自溫州的老板過來,問我吃的好嗎。我禮貌地說不錯。溫州老板還專門驕傲地問我他們店的餃子好吃嗎。我對老板如此自信感到很意外,我告訴老板他們很會創新,把餡兒做成甜的。老板說,他們店還有菠蘿玉米餡兒的餃子。我聽了,一口茶差點噴出來。

我喜歡大蔥豬肉,扁豆豬肉,白菜豬肉,韭菜豬肉,茴香豬肉餡,和薺菜餡兒的餃子,尤其薺菜餡的,是最好吃的。同樣用羊肉代替豬肉,佐以酸湯,味道一樣到位。餃子要好吃,一半功夫在餃子皮,一半在調餡兒。這看似簡單的兩樣東西,沒有長期的訓練和美食的素養,還真的做不好。

吃餃子一定要有好的蘸汁,餃子蘸著汁才夠味。我喜歡汁裏有蒜泥的,加上陳醋或香醋,喜歡辣椒的可以拌點辣椒油。這樣的蘸汁好吃之餘,生蒜的餘味很難消除。所以,要吃,一夥人都吃,誰也別拉下。消除蒜味可以先嚼幹茶葉,再用漱口水。

美國的華人超市和餐館的餃子,我基本上是繞著走。那些屬於破壞我對餃子美好印象的劣質品。我很有幸家妻和我們的一位東北美女朋友經常都應我的要求,專門給我包餃子吃,隨叫隨吃,管夠。這待遇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吧。曬曬我的禦食餃子吧:)

在美國的“半畝園”點過餃子,感覺太一般了,還賊貴。

最不好吃的餃子就是超市裏的機器餃子,估計不喜歡吃餃子的人很多是被機器餃子留下了壞的印象。餃子是一種文化,講究的是從皮到餡,從裏到外都要實誠。把這樣的文化元素商業化了,純粹為了賺錢,做成快餐,用廉價的料,粗糙的工,那包出來的餃子是不可能好吃的。

在食品極其豐富的今天,要選一樣自己最喜歡的菜還真的挺難的。我的選擇還就是大眾化的餃子,不僅因為它承載了文化和回憶,不僅因為它親民和樸實,更是因為它獨特到無以複加的味道。

別管了,今晚吃餃子,必須蘸著蒜泥的料汁。

豹子 2023-3-25 寫於 Virginia,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