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對華半導體新禁令的影響。

insoine2 (2022-11-20 15:18:46) 評論 (38)

老拜對華狠啊,嘴上微笑,但手上棒子沒閑著, 比老川的王-八-拳狠多了。

看了看BIS(美國商業部下屬的工業安全局)的文件,概括一下是3點:

1.針對超級計算和AI計算相關的芯片,對計算能力設置了一個閥值, 高於這個值的芯片不準對華銷售,中國自己設計的芯片,高於這個值的也不準代工,這樣基本上堵住了中國超級計算機技術迭代的任何可能性, 也殃及池魚,阿裏巴巴這樣企業的雲計算和AI芯片研發也到限製。

2.對邏輯芯片製造的設備限製,由原來的10nm及以下,加緊到14-16nm及以下,而且對原來無限製的存儲芯片生產也加了限製,NAND是 128層及以上,DRAM是17nm及以下。

3.人員限製:禁止美國人在以上中國企業或機構工作, 這個美國人定義很寬泛,持有美國綠卡甚至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也包括在內,我的理解是,如果一個在AMAT(應用材料公司)美國本部工作的印度人, 即使是沒有綠卡,也不能派到中國上述公司現場去工作。

我想著重談第2點,即對中國半導體製造的影響,其實也就3家,分別是邏輯芯片代工的中芯國際,NAND存儲芯片生產的武漢長江存儲,DRAM存儲芯片生產的合肥長鑫。

中芯新增的3個fabs,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都是28nm 成熟製程,應該不受影響,估計這3個廠的產能要到後年能上來,屆時中國國內28nm 成熟製程競爭會加劇。 中芯的finfet fab(就是14nm fab)肯定大受影響, 但本來在其營收占比就很低,所以對中芯整體上影響不大,技術上先進製程的規模生產受到限製,但邏輯芯片代工企業的特點是,靠成熟製程也能活下來。

存儲芯片就麻煩了,因為這行必須靠先進機台(台灣用語,就是設備,中國國內芯片企業內部的專業用語, 除了光刻是大陸話,其它要麽是台灣國語要麽是英語)來不斷迭代製程,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 否則就可能活不下去。其中合肥長鑫是最危險的,它現在生產的DRAM是19nm, 即1x製程, 美國新禁令導致它隻能停在這步了, 1x/1y/1z/1α/1β,   DRAM世界3巨頭,南韓的三星和SK海力士, 美國的美光,它們已經到了, 目前正在開發1β, 其中美光更是聲稱1β開發成功, 合肥長鑫還差得遠。

武漢的長江存儲, 目前正在建128層的NAND 廠, 美國這個新禁令導致美國半導體設備廠被迫退出,已到貨的設備不能提供技術支持,沒到貨的設備就隻好退款不供貨了, 估計這條線目前就陷於停頓,以後怎麽辦? 有可能降低到96層, 這樣美國設備廠家才可能恢複正常合作關係。  NAND行業,除了三星/SK海力士/美光, 還有日本的鎧俠和美國的西數,這2家是合作開發產品的,intel已經退出了,把大連廠賣給了SK海力士。 目前這5家的前沿產品是176-232層。 這個行業壟斷不集中,同時NAND也是技術上比較容易的, 應該說,NAND本來是中國突破的重點,長江存儲聲稱自主開發的Xtacking 技術,據說做出的產品質量不錯,但這條路線本身成本比較高,如果加上新手的良率一般不如老手,如果沒有補貼其競爭力就不好了,當然,它是有中國政府的補貼的,中央層麵的大基金還有湖北和武漢地方政府的補貼,本來是想大幹一場,結果遇到了美國新禁令這個迎頭冰水。

中國這2家存儲生產企業,因為新禁令導致現在或將來技術迭代停頓,競爭力必然低下,但是,我個人估計,中國政府會力保它們的,加大補貼,至少可以到不死不活的地步,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就極低了。到這裏,可能就有人會問,難道沒有美國半導體設備公司中國就玩不轉芯片製造嗎?中國本土替代不行嗎?  半導體製造分工很細,製程工藝工程師,對具體設備還真玩不轉,還就得靠設備廠現場工程師技術支持服務,如果設備問題出的比較大,還要與設備廠總部聯係來解決,人家設備廠與那麽多世界一流的fab廠合作那麽年,一起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那麽多年的技術積累,不是中國同類設備企業可比的。

一個例子, 號稱中國半導體設備做得最好的是上海中微,其etching(刻蝕)設備號稱打入台積電的5nm生產線,刻蝕用中國設備取代應該是沒問題了吧,但且慢,上海中微的刻蝕設備是用於較容易的那種刻蝕, 而且是其市場份額是1/3, 難的那種刻蝕是被美國公司Lam research 包辦。上海中微的老板尹誌堯以前在美國Lam公司和應用材料公司工作過,曾經是後者的副總,開上海中微這麽年成績喜人, 但也不過是占難度低的那種刻蝕領域的1/3,至於難的那種刻蝕, 如果從頭做,樣機2-3年,上生產線迭代需要至少3代,每代2年,才有可能接近Lam的28nm 設備水平,這都快10年過去了,如果美國把上海中微也列入名單,它買西方公司的parts也要受阻,恐怕還要做parts的進口取代,那時間又得拖長。

還有個例子是上海微電子(SMEE)90nm前道光刻機,放在官網上10幾年了,什麽驗收通過什麽量產,什麽世界僅有的3個國家(荷蘭日本中國)生產光刻機, 那玩藝就是歐洲當時的技術和零部件山寨出來的樣機,根本就沒上產線,更談不上啥迭代,中國的fab 廠捏著鼻子進一台就放在一邊吃灰。 我出國前在中國的官辦研究所工作過2年有體會,什麽技術鑒定什麽驗收通過大都是走過場,中國的評估係統有大問題,人情社會嗎,媒體放放衛星,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就這一些人,現在他們做所謂國產28nm光刻機, 能做成啥樣?

那用不了美國貨,國產設備又不行,那能不能用非美國產的其他國家設備,那就是日本了,日本的TEL(東京電子),類似於美國的應用材料, 方向也很全麵。但最大的問題是,日本是美國的小跟班, 而且中國對台灣射導彈,也有意射到日本的經濟區海域,日本社會對華印象不好的比例比美國社會還高,記得是全世界第一不喜歡中國的國家。 如果費力搞成一條非美設備生產線,美國壓日本或日本自己主動禁止高階程的半導體設備對華銷售,那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那中國怎麽辦呢? 要是我,會專門要國家花錢維持一條生產線,就用於國產設備上產線改進迭代,同時對設備廠家要搞競爭,投錢是肯定的,但需要分步嚴格評估,所謂milestone investment,盡量防止那些就靠吹喇叭騙錢的,還有,這一切還需要時間來磨。 但是,我估計做到這樣很難,得請赫德那樣的人來主事,中國傳統文化還有黨文化那樣的係統裏,赫德那樣的人能篩出來?

就算中國找到了真正做事的人,花了10-20年,終於把28nm自主生產線完全建立起來了,也不過是到了世界2014年前的水平,人家不會在原地等你的,早就到埃米(1/10nm)級別的製程了。美國目的已經達到了,美國就是要拉大你和世界的差距,特別是在芯片高階製造方麵。你花了那麽多力氣,就是為了沒意義重新發明輪子, 僅僅是為了不被卡脖子,而且還特別“自豪“

那別的國家,為啥不當心卡脖子呢? 為啥就卡你,還有朝鮮伊朗之流的脖子呢,哦,最近還加上了俄羅斯老毛子, 這才是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