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裏人家168

山裏人家168 名博

人人都可能得的病不可怕,生活要繼續

山裏人家168 (2022-08-18 10:54:32) 評論 (42)
看了網友杜鵑“疫情泛濫後,有多少人患了疫情後遺症“的博文,深有同感。老實說,或輕或重,我也得了疫情後遺症,沒完沒了的殺菌,消毒,.....還盯著某人超市回家的例行消毒,提醒他衣服換掉,不能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等等,搞得某人抱怨我太煩了,實際上物件都是我進行消殺。

在原始病毒及與delta 肆虐期間,我周圍的朋友很少有人感染,大部分都是朋友的朋友,但這回的omicron 極其變種不同,周圍的人紛紛中標,先是我朋友們的孩子們得了,都是學校裏傳染的,三五天就恢複了。接著我小姑子全家得了,除了沒打過疫苗的小孫子發了兩天低燒外,其他人都是咽痛及輕微咳嗽,一星期就完全恢複,小孫子發了兩天低燒後,第三天就開始活蹦亂跳,他們很小心,但防不勝防,也不知從哪傳來的。

我兒子放春假去泰國兩星期遊玩沒事,回美後馬上參加朋友婚禮沒事,回家後他做了抗原檢測陰性,我們一塊吃飯幾天大家都沒事,回校幾天後,分租的四個孩子全陽了,我兒子症狀最重,疲勞,發了兩天低燒,喉嚨痛,輕微咳嗽,可能與他近期太疲勞有關係,其他孩子就咽痛及輕微咳嗽幾天痊愈。得知兒子陽性後,我們趕緊做了好幾個菜,去雞場買了新鮮黃毛雞燉了一大鍋,包了餃子,餛飩外加一瓶維他命C, 開車給他送去。四個孩子本來應該在醫院實地的orientation,隻好網上走。

我的一個朋友全家四口,另一個打過兩針加強針的朋友全家祖孫三代五口全得了,都是孩子們從學傳回的,小孩二三天,三四天就活嘣亂跳,大人7天到十天恢複,其中還有一個有基礎病的。

我表姐與她的女兒,與陽性女兒密接的表姐陰性,有人天生對新冠有免疫力。

看來這波病毒,除了天生有免疫力的外,人人或早或晚都會得,晚得比早得好。

上周末,線上聽了專家三人團近二個多小時的線上講座,包括問題解答,一位是感染科專科資深醫生,一位是流行病學資深教授,還有一位資深疫苗及免疫專家,聽了以後很有幫助,這回沒做筆記,憑記憶,大概內容歸納起來有幾點:


1, 疫苗(Operation Warp Speed project)針對原始病毒開發的疫苗,根據大量的統計數據雖說對變種病毒效力下降,但仍然有效。

2,omicron 極其變種傳染力大大增強,但毒性大大降低、死亡率與流感類似,因為沒截屏數據,印象中好像更低一些,我從本州的數據粗算了一下約0.5%到0.2%之間,這可是不管得什麽病死的,隻要撿測陽性全算到新冠頭上。

3,omicron 及變種的症狀絕大多數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為發燒、咽痛,咳嗽,幾乎沒有肺炎和低血氧等下呼吸道綜合症,一般五到七天痊愈。

4,感染不能等同於肺炎和疾病,全民測核酸根本沒必要,最快的核酸檢測6-8小時出結果,而omicron 3-4小時就可傳開,而且測試樣品有不可避免有假陰性、假陽性。

5,得了也不怕,痊愈後等於打了一針比加強針還好的天然疫苗,當然並不是鼓勵你故意去得,疫苗專家全家剛得過,都是輕症,很快痊愈,啥事沒有。

6,對於delta 以前的後遺症,long Covid 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研究。

7,正常人的上呼吸道存在著大量的病毒和細菌,新冠病毒會成為其中之一,絕不可能消失,

問答,我列出3個:

1,要不要打第四針加強針?打不打都沒關係,因為現在的疫苗還是針對原始病毒設計的。現在正開發加了BA.5的疫苗,還在臨床試驗中,說不定等疫苗出來,病毒又有6、7新變種出來。

2,五歲以下從沒打過疫苗風小孩要不要打疫苗?孩子重症率非常非常低,如果孩子正常,沒有哮喘及免疫力特別低下,不建議打,畢竟疫苗時間太短,沒有長期毒付作用的數據,孩子所有係統還在發育中...

3, 如何防護?戴好口罩,勤洗手洗澡,流行病學專家個人經驗,並不是推薦,他剛乘遊輪回來,許多人感染,他沒事,他每天用酒精擦鼻腔,用漱口漱口2、3次。我以前有個感染科醫生熟人全科室的都傳上了,他沒事,就是回家之前用70%噴一下鼻腔,(此法我試過,對我來說,刺激性太強),據說用習慣就好了。漱口水我用過,去醫院看病,看牙科要把口罩脫掉的地方回家後,洗頭洗澡,用防過敏的洗鼻水衝洗鼻腔,用漱口水漱口。最近去看眼科、醫生沒戴口罩,肋手三個隻有一個戴口罩。

最讓我聽了放心不少的是,專科醫生所在醫院兩個器官移植的病人也感染了omicron, 都不是重症,都已痊愈,

3個係列講座我都聽了,這回流行病學專家第一次沒有提到後遺症,今年二月份的講座提到新冠後遺症,腦霧啊 等等,聽得我緊張兮兮的,因為以前的病毒除了攻擊呼吸道之外,還攻擊肺等其它人體器官。此新冠非彼新冠,主要感染上呼吸道,周圍得過的人都沒聽說後遺症,。必要的防護做好,不必過分緊張,心態放好,其它的盡人事聽天命。

最後講座結束,主持人問用一句話概括講座的內容:

醫生和流行病學教授都說

新冠不可怕,生活要繼續”

這三年的疫情使得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大增,這日子還要過下去,做好防護,即便得了也不怕,恐懼心理要不得,時間是最好的良藥,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該幹嘛幹嘛去。不管它了,我已經參加朋友的派對三次了,有室內的,有室外的。今年美國遊遍後,明年重啟國際遊。

 

世界日報的文章

 

讓兒子一天吃三片,痊愈後一天吃一片的VC

這三位講員背景:

兩位本科上醫,醫生博後和臨床住院醫都在哈佛醫學院,方向感染科專科,感染科專科也執業幾十年了。還有流行病學專家原為UCLA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係主任及傑出教授。疫苗專家來自複旦,在美拿了博士後一直事疫苗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