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媽媽不讓華裔男孩長大?

打印 (被閱讀 次)

耶魯遇害學生蔣凱文的遺體在美國國旗覆蓋下移出葬禮。

在這起惡性謀殺中,有兩個中國男孩涉及。一位已經去世;一個涉嫌謀殺,正在逃亡。他們都是讀的美國名牌大學:一個是耶魯碩士生,一個為MIT的博士生。這一點非常肯定:他們分別是26歲或29歲仍與媽媽住在一起的華裔大男孩。

這是他們很有可能的另一個共同點,在他們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是單身母親輔養的,蔣凱文和潘同學父親的情況都不明朗。我現在這樣谘詢年輕人,如果要回國,應該全家帶著孩子一起回國。美國再好也不值得兩地分居,我現在見到不少海歸再送往美國讀書的優秀第二代。因為我知道太多在國內瀟灑的父親,他們完全不管在美國的孩子,有的華裔男孩長大後,甚至氣憤地要去起訴自己很少謀麵的父親。

有位網友在我的文章後留言,說明蔣凱文的媽媽的一些情況:“凱文的母親是我在西雅圖時的故交,人非常和善有愛心。凱文亦是一個極其聰明有愛心的孩子。突然聞此噩耗,想不到無端遭此禍事。世事無常,遠離心智極端的垃圾人”。

凱文在芝加哥和西雅圖長大,從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畢業後,在讀耶魯前曾經參軍和在芝加哥工作,去世前即將27歲。現在的資料很不全,但是蔣凱文的母親、父親和未婚妻都出席了他今天的葬禮。凱文是單身母親培養成功的例子,陽光向上與關愛社會,贏得耶魯社區的普遍好評,更重要的是即將有心愛的女孩願意為他傳基因。

凱文媽媽在得知他要去耶魯讀研究生時,便決定從西雅圖搬家到康乃狄克州的紐黑文,雖然凱文在耶魯的碩士項目隻有2-3年。我們現在比較肯定:在發生槍擊的時候,凱文是和媽媽住在一起的。他當時在未婚妻住處跟她和室友一起吃飯,離開的時候被潘同學涉嫌殺害。

我當時就比較奇怪,他們已經訂婚了,但是不住在一起,這好像與美國現在的風俗有些不符。這裏麵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凱文需要跟母親住在一起,他在給母親的信中也表示,未來應該掙錢給媽媽買房子養老。

現在的資料顯示,涉嫌凶手潘同學也是單身母親含辛茹苦撫養大的,並且也是母親(或含父親)在波士頓周圍陪他讀MIT。母親曾經陪他在馬裏蘭讀高中,兒子讀了MIT後自己也搬到了波士頓。甚至有媒體說, 潘同學在紐黑文涉嫌殺人後開車回了波士頓的家,然後父母開著自己的車帶著他逃亡,這個我不太相信。現在潘同學在MIT一讀就是十幾年,不願意換地方的原因似乎找到了,因為他始終不願意離開父母在波士頓的家。傳聞在他們家的地址,還有人因為精神方麵的毛病,有專業人士上過門。

我以前聽到過“媽寶男”這個詞,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特別是谘詢的關係,讓我對媽寶男這個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時爾遇見將華裔男孩的點滴都了若指掌的母親,所以我的很大的一部分責任,就是要中國或者華裔的父母應該適當地放手,讓華裔男孩自己長大,特別是當他們讀了大學以後。虎媽是多麽巨細的一個母親,但是當她的兩女兒讀了哈佛後,她就完全不插手了。

媽寶男很難擁有自信,這對未來職業、戀愛和婚姻都是不利的。我在20年前在中文學校看見一個華裔男孩結結巴巴的演講,當時還是台灣人辦的中文學校,我就跟我太太說,這孩子真讓我著急。所以我後來暑假帶美國大學的華裔或美國學生,在他們離開時我都盡可能安排他們給個學術報告,條件必須是大聲講話和清淅表述。

我們的兒子18歲就離家在外麵求學,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決定與擔當,但是他始終是一個喜歡回家看父母的人。讀耶魯時我們每年都讓他回來四次,感恩節和聖誕節離得那麽近,我們都讓他飛回來,他從來都是很願意的。

我們與阿肯森幾乎是不約而同的相似,孩子在外麵讀書或闖天下後,又願意回到父母身邊或離父母近的地方。他的小女兒甚至在冰島美軍基地教過書,阿肯森和太太因此也去了冰島數次。他還用俏皮話跟我說:“他們有規定單身女生不允許住在基地,所以我女兒隻好住在冰島人家”。阿肯森也不是完全不給錢給孩子,小女兒在舊金山灣區房價陷進去後,他也出錢幫助。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在很多方麵對父母說不,父母應該時刻明白尊重孩子們的選擇。昨天與兒子探討凶殺案時,我問及他們以前代表美國參加國際奧賽的選手現在幹什麽,他說了一些然後說:“他們也培養了一位做(某某社科)的人”,我當時直笑。

我始終不明白中文裏這個孝心是什麽意思,也找不到確切的英文單詞來翻譯。但是我明白,這是中國文化裏麵一個核心的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能夠發展和種係傳遞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是這些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地限製了年輕人的自由。如果哥倫布遵循“父母在不遠遊”,他們就不會發現美洲大陸。在我看來,父母如果主動強調孩子們要對他們盡孝心,在某種程度上這就存在一種交換的意思,其實是很不應該的。

 

務實小民 發表評論於
回複 'westshore' 的評論 :說起來好沉重啊!
----------實際上是博主的歸因分析大家不認同。看來教授對社會的估計偏樂觀,更多怪華裔族群或者家庭本身。而相當部分網友覺得社會也有很大的問題。

如今的美國人中成年人與父母住在一起並不是罕見現象,也不限於華裔,而是取決於經濟狀態,所謂集約經濟的概念。
對於沒有畢業的學生來講,收入很有限,甚至不可能負擔住房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碩士生是沒有收入的,博士生也是收入有限。而且假如父母自己也沒有多少收入呢?更需要集約經濟。
自從08年金融危機以後,美國那一代開始進入社會的人基本就失去了父輩的機會,比如得到良好工作的機會,這一代人中很多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進入職場的機會,成為美國版的失去的一代。
因此類似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多,因為美國整體來講不論經濟還是社會都開始了類似日本的趨勢,看看日本有多少人已經四十多歲了,從來沒有工作過,靠啃老過日子。
如果說華裔特色的話,倒也是有一個,就是不願意欠債。美國學生可能在本科就開始貸款上學了,包括住的費用,也就可以租房子住,中國學生有可能不這樣做。
我感覺其中一個因素是華裔相對有前瞻性,知道畢業後就業的困難,擔心還不上貸款。而美國非華裔孩子很少想這些問題。
飄在塵世間 發表評論於
遇見這種事情,很大概率隻是運氣不好,不要說完全無辜的蔣,就是潘(如果真是他的話)也很可能就隻是某個彎突然轉不過來而已。
bia 發表評論於
要怪應該怪華人父母在美國做二等公民,虎媽的孩子進哈佛了就不管了嗎?不管她怎麽有今天的工作的?沒有老布什哪有小布的耶魯?沒有歐巴他孩子進得了哈佛?沒有克林頓他們的孩子。。。
westshore 發表評論於
如今的美國人中成年人與父母住在一起並不是罕見現象,也不限於華裔,而是取決於經濟狀態,所謂集約經濟的概念。
對於沒有畢業的學生來講,收入很有限,甚至不可能負擔住房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碩士生是沒有收入的,博士生也是收入有限。而且假如父母自己也沒有多少收入呢?更需要集約經濟。
自從08年金融危機以後,美國那一代開始進入社會的人基本就失去了父輩的機會,比如得到良好工作的機會,這一代人中很多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進入職場的機會,成為美國版的失去的一代。
因此類似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多,因為美國整體來講不論經濟還是社會都開始了類似日本的趨勢,看看日本有多少人已經四十多歲了,從來沒有工作過,靠啃老過日子。
如果說華裔特色的話,倒也是有一個,就是不願意欠債。美國學生可能在本科就開始貸款上學了,包括住的費用,也就可以租房子住,中國學生有可能不這樣做。
我感覺其中一個因素是華裔相對有前瞻性,知道畢業後就業的困難,擔心還不上貸款。而美國非華裔孩子很少想這些問題。
務實小民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邊走邊看66' 的評論 : 華人媽媽被聲討得夠多的了,我看該說說華人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缺失吧+1
注冊很麻煩 發表評論於
真的華人媽媽不想讓兒子長大嗎?應該恰恰相反,原因找錯了問題就難以解決
20090909 發表評論於
這種事兒本質上應該上升到Aisa lives matter
不敢去爭自己的權利就知道轉嫁責任給華人媽媽!
華人媽媽在養孩子的時候 華人爸爸幹嘛去了?
明明是被欺負了 確要扯虎皮再欺負自己人 沒出息!
邊走邊看66 發表評論於
華人媽媽被聲討得夠多的了,我看該說說華人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缺失吧
Lilac2003 發表評論於
很可能因為凱文和未婚妻都是基督徒,他們都遵守聖經裏神的旨意,隻有結婚後才能同住。所以他才和母親同住的。一樁悲劇毀了兩個家庭,實在是可惜...
zhuniang 發表評論於
為什麽媽媽不讓華裔男孩長大?

-------- 這還不簡單! 原因就是華人母親的那顆私心! 兒子不長大,就不會離開她;一旦成為真正成熟獨立的男人,一定會要離開她,尋找建立自己的生活,擁有自己的女人。

華人男性缺乏挑戰性創造性的原因之一也在這裏 - 一個不能從父母那裏獨立的男’人‘,怎麽可能擁有獨立的精神,和反叛挑戰的勇氣? 也就幹幹重複性的活吧 - 因為能夠隱忍,重複性的勞動可以幹得不錯,譬如流水線,or一本書讀多遍考個高分,至於創新什麽的,讓給調皮搗蛋早早飛出去的西男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