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斧聲與守成不易

打印 (被閱讀 次)

宋太祖趙匡胤

燭影斧聲與守成不易

卜一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 變、黃袍加身、翦滅群雄,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亂, 中國又歸統一,建立了三百餘年的宋朝。他在位十七年,五十歲時突然暴斃,其弟太宗趙光義旋即繼位。歷史上遂有趙光義 殺兄奪位的「燭影斧聲」 之說。

      「燭影斧聲」一說出自宋初文瑩和尚所作的《續湘山野錄》,其中敍述,開寶九年(公元九七 六)十月二十日夜,趙匡胤召光義到萬歲殿對酌,一陣後,趙光義囑宦官、宮女迴避離殿。當他們在外守候時,看到屏風之上燭 光搖晃,人影散動,光義不時離座,匡胤拿斧斫雪,並叫道:「好做!好做!」然後雙雙入睡,鼾聲如雷,近五更,突然未聞鼾聲,光義出來說,匡胤已去世,他受遺詔,遂在靈柩前即位。千餘年來,這個傳說成為盡人皆知的「祕 史」。

宋太宗趙光義

      元代編《宋史太祖本紀》時,依照宋朝的官方說法,隻簡略的記載:「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但據司馬光所作《沫水紀聞》,趙匡胤於四鼓時分去世,當時宋皇後在場,她囑內侍都知王繼恩去把她親的兒子,也就是趙匡胤的三子德芳叫來。王考慮到趙匡胤早就打算傳位於光義,就直接去通知光義。光義大驚,先是猶豫不決,但王說,再猶豫,皇位就讓給別人了!於是兩人趕到宮門。宋後 一見是晉王光義,而不是德芳來了,大吃一驚,淚流滿麵地對光義說:「官家(註:皇帝的稱呼),我母子的性命 都託付給你了。」光義也流著淚說:「我們共保富貴,你請不要擔心。」

       文瑩和尚與司馬光的兩種記載有相當的區別,但都說明了趙光義的繼位是有問題的。司馬光基本上否定了趙光義殺其兄匡胤的可能。文瑩和尚的「燭影斧聲」之說則射影趙光義有殺其兄的嫌疑,文中提到匡胤拿斧斫雪時,叫道:「好做! 好做!」並沒有被擊驚叫之聲,而其後入睡,鼾聲如雷,說 明光義沒有拿斧行兇,卻並不排除用其他方法殺其兄的可能。但後人對「燭影斧聲」之說也有所質疑,首先就是皇帝吃、喝、就寢均需人照顧,宦官、宮女不可能迴避長達一夜。 其次按禮製,特別是防範宮中淫亂,趙光義也不可能在宮中過夜。

       司馬光是宋朝的重臣,寫本朝歷史當然有所避諱。譬如 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不朽巨作《資治通鑒》,寫到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就不敢寫下去了。主要是不能把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欺騙後周孤兒寡婦的史實寫出來。在其《沫水紀聞》中有無隱瞞,不得而知,但其中沒有否定趙光義繼位的非法性。

 司馬光

      趙匡胤少時奔波坎坷、飽經風霜,從軍旅征戰中奮鬥而出。而趙光義比趙匡胤小十二歲,年少依其兄之庇蔭,有良好的環境學習,並周旋於權貴之中,諳孰權術。《宋史》說他「性嗜學、工文業、多藝能」,年輕時曾擔任後周「供奉官都知」,隨趙匡胤在軍旅之中,成為其兄的心腹。在陳橋兵變中, 趙光義結交將士,溝通內外,適時造勢,為其兄的「黃袍加身」起了重大的作用。趙匡胤登基後,先任命他為「殿前都虞侯」,不久為「大內都點檢」及「開封府尹」,留守汴京。在長期擔任「開封府尹」中,趙光義鍛煉出優越的政治手腕,也網絡了一大批人才。後趙匡胤封光義為晉王,協助總攬國 政,大權在握,已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勢,也的確顯示出趙匡胤有傳位於其弟的可能。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所在的陳橋驛

       趙匡胤直到五十歲臨終前沒有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但也沒有立光義為「太弟」,增添了後世對光義繼位的疑惑。趙光義登基後,一反常例,當年即改元。不久,他又流放了親弟廷美,逼太祖的二兒子德昭自殺,德芳也離奇病死,其嫂病逝也不得以「後禮葬之」。此類怪異跡象使得世人多對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有所懷疑。連其後的《宋史。太宗紀》對這幾件事也說道:「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太宗太平興國五年,由大臣趙普出麵提出了「金匱之盟」一說,指當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次年,杜太後(匡胤與光義之母)去世,她臨終時在病榻前對匡胤說,五代許多國亡,特別是後周,都是因為「主少國疑」所致。勸他不要傳子,而傳位於弟。匡胤立即同意,並將此誓約書寫,放在「金匱」之中。但後人懷疑這乃是趙光義授意趙普作的假,因為趙匡胤在世時從沒提過此事,而當趙光義就位時也沒宣布,為何過了五年後才揭諸於世。

       

             趙普

      耐人尋味的是過了一百多年後,金人南侵,攻破汴京, 徽、欽二帝被俘北巡,南宋高宗在江南就位。其後他一直沒有兒子,皇位繼承產生問題,有人提議自趙匡胤後代中選擇, 高宗最初不肯。民間傳說他後來夢見趙匡胤來找他,告訴他北宋被滅,徽、欽被俘,慘遭淩辱,這都是趙光義造的孽。他遂突然改變主意,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立為太子, 並在自己五十六歲、在位三十六年時禪位給趙慎。南宋以後的皇帝又回到趙匡胤的後係。

     「創業匪懈,守成不易」,回顧中國歷代的盛衰,開國君主的第二代繼承者(過渡者不計)是非常重要的。由「馬上 得天下」轉化成「下馬治天下」並非易事。柏楊稱第二代是「瓶頸階段」,說對了一半。因為瓶頸隻是走得慢些,卻總是過得去的,但秦、隋由於二代君主失政,乃暴興急亡。晉、元二代昏庸,以至兩朝短暫、紛亂。細觀漢、唐、宋、明、清立國久遠,文化發達,其第二代無不是以「非常手段」或「非常遭遇」脫穎而出的「非常人物」。漢文帝趁諸呂之亂、唐李世民由玄武門之變、明成祖借靖難之變、清康熙因天花痊癒有福而就位。現代鄧小平三下三上,終能繼毛氏而撥亂治反, 將中國帶回康莊大道。 宋太宗趙光義雖有「燭影斧聲」殺兄奪位之嫌,但《宋史》贊他道:「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率有五兵不試,禾稼 薦登之效,得乎丘民而為天子。」造福黎民,立大宋三百年丕基,誠乃未辜負其兄臨終交託的「好做!、好做!」

boyi0127 發表評論於
白雲藍天先生(女士):你的評論可謂高見!關於宋代積弱,靖康之恥,許多史家歸罪於“杯酒釋兵權”和“重文輕武”,還有對趙匡胤用趙普“先南後北”的策論覺得失當(錢穆)。事實上趙匡胤是一個文武全才,而趙光義,正如你說,在軍事上是個庸才。趙光義比趙匡胤小十二歲,年少依其兄之庇蔭,有良好的環境學習,並周旋於權貴之中,諳孰權術。《宋史》說他“性嗜學、工文業、”但他沒有其兄的軍事才幹與經曆。宋朝積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燕雲十六州被後晉石敬瑭割給了契丹,使得北方遊牧民族已進入華北平原,漢族政權無險可守。後周世宗就想收複燕雲十六州,不幸英年早逝。趙匡胤也在籌劃或和或戰奪回燕雲十六州。趙光義即位後率大軍進攻幽州,卻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紫竹院一帶)慘敗。從此北宋再也沒有力量收複燕雲十六州。這片土地在北方遊牧民族手中432年,一直到朱元璋北伐驅逐元朝時才歸回明朝統治。從這個曆史的教訓,中國應該盡早解決台灣問題,時日拖延,在強權的操縱下,就可能發生像燕雲十六州的悲劇。

小溪姐姐 發表評論於
對中國古代近代曆史都沒有好好學習過,讀前輩的大作,增長知識,擦亮眼睛。中國出了個鄧小平,中國老百姓的日子好過多了,就盼著再出個鄧小平,千萬不要再來個貓皇上啊。
ttyz99 發表評論於
鄧二代的瓶頸階段好像沒有走好。鬧出個習三代,可能還是要亡國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