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多指揮&LSO《孟德爾頌※交響曲「蘇格蘭」&「義大利」》

打印 (被閱讀 次)
Felix Mendelssohn Symphonies


【專輯名稱】: 《Felix Mendelssohn Symphonies Nos. 3 & 4》
【專輯藝人】: Claudio Abbado (Conductor),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Orchestra)
【發行日期】: 1990年
【唱片公司】: Deutsche Grammophon(DG)
【專輯類型】: Classical, Instrumental


【專輯簡介】:

生於富裕家庭中的德國作曲家費利克斯·孟德爾頌頌受盡上帝恩寵,從小在優渥的環境下成長,接受最好的教育,既有俊美的容貌與氣質,又具備異於常人的音樂天賦,因此處處受人歡迎,畢生沒有受過什麽大苦大難,與多數音樂家的窮困潦倒相較真是天壤之別,無怪世人說他是「最幸福的音樂家」。一生共創作5首交響曲,其中著名的有第3號a小調(蘇格蘭)(英語:Symphony No. 3 (Mendelssohn))和第4號A大調(義大利)(英語:Symphony No. 4 (Mendelssohn ))。

《a小調第3號交響曲「蘇格蘭」》(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Scottish')☆☆

作於1830-1842年間,而其創作靈感始於1829年5月,應倫敦愛樂協會之約首赴英倫之時。此年7月,門德爾鬆到蘇格蘭,在愛丁堡霍裏路德古堡遺跡誕生了創作此曲的靈感。

這首交響曲自開始作曲到完工,其間隔時間將近13年,為什麽會這樣呢?這得要從1829年4月18日說起,這天乃孟德爾頌第一次離家的日子,他前往英國倫敦登台,先後指揮及獨奏自己的幾部作品,隨著音樂季告一段落,孟德爾頌便赴蘇格蘭高地旅遊,他造訪位於愛丁堡的聖十字宮(Holyrood Palace)遺跡,這座破敗的建築是十六世紀時著名的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居所,據說瑪麗女王性喜音樂與詩歌,美麗絕倫卻紅顏薄命,幾次婚姻皆以不幸收場,一生更在貴族的陰謀鬥爭下苟活,連她的知己兼情夫黎奇歐(Rizzo)也遭卷入,在此宮中慘遭貴族殘殺。對孟德爾頌而言,到這位傳說中美人的浪漫故鄉悼祭是有其必要性的,他在那兒陷入哀愁之情境,也因此萌生了創作種子。

★孟德爾頌當時感觸良多,但隻來得及記下十個小節的音符,旋即回到柏林參加姊姊的婚禮,結果一離開英國靈感又喪失了;1831年他在義大利旅行時,一時興起又寫了幾段,卻無法持續,他之後他數次重遊英倫,不斷加深對蘇格蘭的印象,終於在初遊後的12年,也就是1842年1月20日,於柏林正式完成a小調《蘇格蘭》交響曲,1842年3月親自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首演,六個月後再於倫敦交響協會演出,當場呈獻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也就是瑪麗女王的九世孫。

★樂曲一開始那挽歌似的憂傷序奏,不就是作曲者初遊蘇格蘭時,感懷瑪麗女王所記下的嗎?序奏之後的快板,因灰霧般的低音而籠罩著蕩氣回腸之宿命感,與序奏相互輝映,然後逐漸輕快的發展至強烈巔峰,又在序奏旋律中平靜邁入尾聲。詼諧曲的第二樂章據說植入了蘇格蘭民謠,樸素的木管旋律自然帶起一股田園風味,蘇格蘭高地上的農夫們歡樂地舞著。第三樂章又進入了深邃的密林,陰鬱的主題似乎象征獨自行走於山地中的孤寂感。第四樂章曲風一轉,變成跳躍進行的活力曲調,所有感傷揮之而去,莊嚴的A大調尾奏隨之登場,最後終在燦爛的總奏下結束全曲,而這段華麗的終曲正是孟德爾頌停留蘇格蘭時,參觀當地民眾以風笛演奏軍樂的印象呢!

此首交響曲的豐富詩意與優美旋律都讓人愛不釋手,這部作品有許多特點是不容忽視的:第一、為求保有樂曲的一貫性,孟德爾頌指定樂章之間不得休息,必須從頭到尾一氣嗬成,這在當時可說與舒曼第四號交響曲同為創舉。第二、孟德爾頌大抵還是依古典的四樂章形式,不過安排上頗具巧思,他的第一樂章頭尾都是行板,第二樂章即以詼諧曲使之對比,然後第三樂章又是抒情之慢板,第四樂章再用壯麗的急板作總結,這種交叉變化的趣味,早已超越古典形式的窠臼了。第三、蘇格蘭交響曲本身就是幅交響風景畫,若是隻稱它作a小調交響曲即失去意義,樂曲中主題的發掘常由外在感受激發而成,然後再以音符畫上輪廓、塗上色彩。華格納必定有鑒於此,故稱孟德爾頌為音樂的風景畫家吧! ?


《a大調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Italian')☆☆

1830年5月,二十一歲的孟德爾頌再度告別柏林,步上為期兩年的遊學之旅,途經威瑪、慕尼黑、林茲、維也納與布達佩斯,最終到達義大利。他先目睹了秋天為水都威尼斯所帶來的美景,然後遊曆了波隆納、佛羅倫斯與羅馬。年底時,他對此古老國家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於是開始創作《義大利》交響曲。

☆創作途中寫寫停停,孟德爾頌覺得有必要再四處擷取更多靈感,1831年春天他又起身前往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然後重遊佛羅倫斯,啜賞烏茲美術館的畫作,夏天則逐漸北行,取道熱那亞、米蘭返回德國。此時,孟德爾頌在義大利感受到的熱情與朝氣,僅止於轉化成片段的優美旋律,但要等到被整合為完整的樂曲,則有賴其他特殊機緣來推波助瀾。 1832年11月倫敦皇家愛樂協會委托孟德爾頌創作一首交響曲、一首序曲和一首聲樂作品,孟德爾頌心中打著如意算盤:何不利用前些日子寫了一部份的東西交差呢!主意打定,寫起來可就認真囉,很快地,他在隔年4月完稿,5月即親自赴倫敦指揮此曲首演,結果相當成功。

然而,孟德爾頌對草草完成的義大利交響曲並不滿意,沒事就拿出來修改一番,直到1837年才告一段落,不過這份二次定稿的總譜在作曲者生前都沒有出版。要等到1851年,也就是孟德爾頌死後四年才正式付梓,這足以說明為什麽早些寫完的義大利交響曲,雖然竣稿在先,編號卻排在蘇格蘭交響曲之後。

充滿活力的第一樂章快板主旋律,是孟德爾頌到達義大利的第一印象,南國的明亮陽光與湛藍海水,讓久居北國的孟德爾頌喜悅萬分,即使是溫柔的第二主題,也難掩心中愉快之情。第二樂章是略帶哀愁的歌謠,有人說是從羅馬的宗教儀式得到之靈感,但聽起來沒什麽宗教味,反倒是低音聲部固定節奏行進著,帶來一絲嚴肅的感覺。純樸優美的第三樂章主題,讓人感覺像是快活地漫步於鄉村中。最後是急板的末樂章,拉丁人熱情奔放的民族性,隨著標明為「薩塔瑞拉舞曲」(Saltarello)的快速節奏出現,這是從羅馬狂歡節得到的靈感,激烈、熱鬧、喧嘩的氣氛下,旋律之間的進行越是接近結尾速度就越快,終於在興奮的高潮下結束全曲☆☆

----- MUZIK☆★★★☆

克勞迪奧·阿巴多(義大利語:Claudio Abbado,1933年6月26日-2014年1月20日),出生於義大利米蘭,世界著名指揮家。阿巴多上任倫敦交響樂團後,成功挽救了當時質素低下的百年老牌樂團,令倫敦交響樂團起死回生,並能於後來與柏林愛樂樂團及維也納愛樂樂團並稱歐洲三大樂團。阿巴多的指揮尊重原譜,非常有生氣。他最拿手的曲目是德國、奧地利作曲家的大型管弦樂作品。錄有貝多芬交響曲(DG)、孟德爾頌交響曲(DG)、馬勒交響曲(DG)。

阿巴多在1985年與倫敦交響樂團錄下了孟德爾頌交響曲全集(DG),他用的速度非常快,似乎要營造一種輕快明朗的印象,如此一來,樂曲的行進顯得特別緊湊,加上他對比分明的豐富表情,也雕塑出富有特色的孟德爾頌。


【曲目簡介】:

Mendelssohn: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Op. 56, MWV N 18 - "Scottish"
01. 1. Andante con moto - Allegro un poco agitato - Assai animato - Andante come prima
02. 2. Vivace non troppo
03. 3. Adagio
04. 4. Allegro vivacissimo - Allegro maestoso assai

Mendelssohn: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Op. 90, MWV N 16 - "Italian"
05. 1. Allegro vivace
06. 2. Andante con moto
07. 3. Con moto moderato
08. 4. Saltarello (Presto)


【專輯播放】 · · · · · ·


----- all music copyrighted please purchase original materials -----
----- 所有的音樂隻是試聽音質請購買原裝版本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