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流水 – 封龍山

南山鬆 (2018-07-09 17:32:28) 評論 (52)

回國流水 – 封龍山

封龍山,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市區西南約十五公裏。西倚太行,東臨平原,主峰海拔812米,巍然崛起,雄偉壯觀。

封龍山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山,這裏既有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又有十分豐富的曆史資源。傳說封龍山是大禹治水時,大禹為了降服興風作浪的蛟龍,給黃河流域的人民造成災難,將蛟龍鎖封此山上,從而得名“封龍山”。

封龍山自然風光秀麗,以溝深林茂、清泉碧溪、奇峰怪石為勝。

封龍山曆史文化璀璨,曾有五通漢碑、三大書院、四大禪林、三大石窟、兩大道觀。以封龍山曆史文化而論,漢代李躬、唐代郭震、姚敬曾講學於此山。五代以後,書院肇興,封龍山成為河北書院的發祥地。真定名士李防(宋代入相)在此創辦書院,開河北書院教育之先河。到北宋,見諸記載的河北書院僅有三處,全在封龍山中。元代著名學者、數學家李冶在此著書講學,時有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教育家張德輝在此講學授業,人稱“龍山三老”。他們在此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使封龍山成為河北古代教育勝地之一。

封龍山的其他景觀:

藥王廟,是為紀念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功德而修建。相傳藥王孫思邈醫術高明且醫德高尚,曾周遊王下普渡眾生,行至此地正遇疾病流行,便與其弟子居住於封龍山上,用此地的三百多種中藥材為當地百姓行醫治療。藥王廟約創於元代(有元代瓦當),明清多次重修。

白草寺,是封龍山重要寺院之一,約始創於隋代。相傳是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出家之處。唐代鑄有寺鍾。宋金元明屢有重修,清乾隆三十三年 (公元1768年)大規模重修。後因創辦電視發射台被拆毀,僅留古槐和院內古井,尚有部分殘碑。1988年以後作了一些修複,重修了兩座大殿,但己非舊貌。

封龍書院,原為漢代李躬授業之所,五代時李防創為書院。原有講堂、讀書窯洞等。

封龍山遠觀鬱鬱蔥蔥,自然景色優美,群巒積翠,古木蒼鬱,瀑布清泉,處處引人入勝,遊人置身這裏,猶入“桃園仙境”,可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和情致。

以上內容選編自百度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0%81%E9%BE%99%E5%B1%B1/8937605

百度中提到的景觀還有許多,我隻摘選了我們2018年五月份遊玩時看到有限的幾個。剛入園不久,見到一環衛工人從樹上摘什麽東西放到嘴裏,走近才知道他吃的是熟透了的桑葚。這之前看到一些樹,覺得是桃樹。這山上也有梨樹。封龍書院裏有個狀元樓,挺高,那時霧氣太大,拍不清楚。我們隻爬了封龍山的一小部分,走到望風亭,我們就往回走了。我們上山時是按著小路往上爬,下山時走的是盤山公路,上下山看到的風景截然不同。行走在公路上可以感受山勢的層巒疊嶂。

還是上些我們去遊玩時拍的片片吧。

圖1 剛進入不久

圖2

圖3

圖4

圖5 上山的石階

圖6

圖7

圖8

圖9 藥王廟

圖10 白馬寺內一景

圖11 封龍書院的門匾

圖12 封龍書院內的藏書閣

圖13 封龍書院內

圖14 封龍書院內

圖15 在封龍書院中的一個樓台上向外望去

圖16 書院內的藏書閣、師苑、和講堂裏有許多一些相關文人及文化的圖片文字介紹

圖17

圖18 書院內的藏書閣、師苑、和講堂裏有許多一些相關文人及文化的圖片文字介紹

圖19 站在望風亭向下望去 山越高霧氣越重

圖20 下山時的盤山路上看到的一景

圖21 盤山路上看到的一景

圖22 盤山路上看到的一景

圖23 盤山路上看到的一景

圖24 盤山路上看到的一景

圖25 盤山路上看到的一景

圖26 下山時的盤山路上看到的一景

圖27 下山時的盤山路上看到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