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去看一個農業弱國對一個工業強國的八年抗爭

sandstone2 (2025-08-15 10:07:23) 評論 (3)
題記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在寫抗戰係列文章期間,經常會遇到一些不知是誰的一些人,往往以上帝視角鳥瞰曆史,輕佻留言蔑視國軍抗戰,尤其傷人傷心……

希望此文能夠讓更多人知道一個農業弱國對一個工業強國的八年抗爭的不易,能夠尊重自己族群的抗戰英烈,仰望自己族群不朽的抗戰史。

1946年5月,抗戰勝利,上海名流數十人聯名向政府請求確定每年8月8日為“父親節”:

“中國八年抗戰,終究得到了最後勝利,這八年中陣亡將士不可計數,而這輩將士,前赴後繼,殺敵致果的忠勇精神,實受父親平日教養和隨時激勵的結果,所以父親對於這次抗戰勝利的影響,十分偉大。

回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加維然女士,發起母親節,紀念歐戰中陣亡將士的妻與母,因為她們對於國家有偉大貢獻;我們應該效法先例,規定父親節,同時紀念這次大戰中陣亡將士的父與兄,因為他們對國家也有偉大影響,使父和母同沾其光。”

這次請求得獲國民政府批準。

是日,人們佩花以作父親節的紀念:

父親健在者,佩以紅花。

逝世者,佩以白花……

這一往事,少為人知。

如今讀來,也可側見中國八年抗戰艱苦卓越,實為民族的記憶深處的一麵自重、自強、自信的旗幟。

旗幟搖曳,曆史當然不能忘卻。

抗戰期間,在中蘇邊境張鼓峰、中蒙邊境諾門坎地區,擁有絕對兵力、火力優勢的蘇軍兩度與日軍第二流師團第19師團主力,第三流師團第23師團主力決戰。

戰後,蘇軍回憶張鼓峰、諾門坎事件,對日軍不顧性命的抵近炮擊、步兵集群衝鋒等戰術記憶猶新,尤其感慨認為:

“當時,就像跟死人作戰”。

當年,日軍深受武士道洗腦,但凡作戰就如美國喪屍大片翻版,官兵迎麵彈雨呼嘯衝鋒,全然不畏死亡。

白崇禧將軍曾用四字評價日軍,即:

快,硬,銳,密。

四點歸一,就是狠。

抗戰後期,曾經在張鼓峰打得蘇軍兩眼冒火的日軍第19師團調往南方,參戰林葛安灣激戰,轉而與兵力和火力占有絕對優勢的美軍大戰。

這一次,鬥誌昂揚的日軍第19師團悲劇降臨。

日軍同樣以對付蘇軍、中國軍隊的方式,抵近炮擊、迎麵彈雨,以步兵集群衝鋒等喪屍戰法,反擊登陸美軍。

然而,日軍在遠東戰場屢試不爽的衝鋒,卻遭遇美軍空前強大、空前密度的猛烈火力壓製,反擊失敗,傷亡慘重。

最後,2萬餘人的日軍第19師團被打殘打破,再無發起正麵作戰信心。就此,日軍正規軍轉而變成了遊擊隊。

他們每日隻得以小股遊擊孤軍與美軍纏戰。

日軍在當地纏鬥、遊擊半年有餘。熬至日本投降,第19師團向美軍投降,依然有建製完整的近萬人。

由此戰例,即可看到火力對於戰爭的製勝作用,也可看到日軍之頑強、凶悍。

說起日軍之頑強、凶悍,確屬事出有因。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軍隊主要由貴族、武士們組成,戰爭實為貴族、武士們的專屬遊戲,與普通群眾無關。

戰爭既然與群眾無關,群眾自然也就樂得清閑。

然而,群眾畢竟不是陶淵明。曆史證明,在遠東,再怎麽群眾的群眾,也絕耐不住清閑啊。

於是,日本群眾迎來了明治維新的好時光。

當時,日本改革軍製,建立全民軍訓、適役青年軍訓及動員體係,輔以軍國主義雞血注射,日本民眾就此在一夜之間群情振奮,整齊劃一,擺成戰鬥雞的姿態,全民踢腿,踏入憤青大道。

各類日本文人適時出現,他們熱情洋溢量體裁衣貼身洗腦,保證了日本全民人手一份雞血注射。

就此,被文人國師們激勵、洗腦,信奉為天皇、帝國而戰死成神,榮進靖國神社,也就成為當時日本民眾的精神追求。

人人可以參軍,就像人人可以喝肉湯一樣,很快就成為日本人的最高人生追求。

於是,射擊、投彈、拚刺、敢死衝鋒,也就成為日本不分男女老少每天睜眼就要作的功課。

也正因為日本群眾如此熱血沸騰,最終全民步入了廣島、長崎的蘑菇雲陰霾,可謂可恨可憐。

反之,當時中國軍閥林立,政令散亂,南京中央政府尚未真正完成統一。

武器匱缺,軍令不暢,軍隊番號繁雜,各路軍隊看似人數眾多、龐雜,但是,受製物質條件,現代軍隊必不可少的常規訓練,更是極為欠缺。

直到抗戰突然爆發了,各路軍隊、軍閥這才猛然清醒,想起了團結抗日。

然而,這時經曆實戰鍛煉的精幹軍隊畢竟太少,隻得倉促擴軍。

於是,匆忙應征而來的,主要為老實巴交的農民、學生、市民。

未經訓練,人們提刀殺豬尚且手軟,暈血,何況要上陣殺人?

兩軍單兵的軍事素質、技術差距,可想而知。

兵員素質之外更為險惡的是當時中日國力差距。

以中日兩國步兵的單兵裝備為例,有著自成體係的完備的國防工業,日軍步兵更占優勢。

人人熟知的三八式步槍在研製之初,即專門考慮在中國、蒙古、西伯利亞作戰,專門設計了防塵蓋。

同時,為保障身矮手短的日本人能夠在拚刺和精確射擊上占據上風,三八式步槍配裝軍刺。

——除卻采用小口徑子彈降低後坐力以提高射擊精度,三八式步槍更被認為是二戰中最長的步槍。

營養良好,訓練有素的日軍單兵雖然身矮手短,近戰搏殺往往占盡便宜。

台兒莊會戰期間,即有我軍9名戰士近戰拚刺日軍3名士兵,最終全部殉國的記載。

戰場上,官兵的軍事專業素養和技術對抗,瞬間即可決定成敗、生死。

現在網絡很多人因為無知當年情況,無知中日兩軍受製客觀形成的差距,而振振有詞嘲笑國軍抗戰窩囊,確實非常不該。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戰力差距極大,除卻官兵素質懸殊,更有武器裝備懸殊影響。

侵華日軍通常以步兵中隊、大隊作為基礎戰術部隊。

日軍根據會戰規模、目的,分別以師團、旅團、支隊作為其戰役兵團。

日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不能簡單、膚淺地類比國軍的師、旅、團、營、連等作戰單位。

當年,作為亞洲唯一的現代化軍隊,日軍編製與作戰任務關聯度極高,經常以部隊編製去配合、對應作戰任務,編成各種戰術群、戰役群投入戰場。

此外,就是中日軍隊裝備和支援火力的差別。

通常,按照當時中日兩軍裝備對比,一個日軍野戰中隊投入戰場,即可得憑借其官兵職業素質及戰時常規配置火力加強,輕鬆壓製1、2個國軍步兵營。

當時中國軍工能力孱弱,甚至無法保證刺刀生產,很多部隊匆忙上陣裝備大刀。除卻宣傳之外,大刀隊上戰場,威力幾無,類似徒手,為此犧牲了大量青年精英。

抗戰初期,國軍海軍、空軍很快消耗殆盡,步兵作戰唯有以民24式重機槍、迫擊炮作為主要火力對抗日軍。

國軍缺乏重武器,射程有限,多數時候處於防禦狀態。

因而,國軍既缺乏現代戰爭認識,更受武器裝備缺乏遠程火力限製,臨戰配置火力往往追求射界寬廣及憑經驗去占據高地,或者依托高地兩側有利地形。

如此火力點射界寬廣,目標卻也明顯。

迫擊炮和機槍射程,畢竟比不過大炮射程。

於是,這樣一個國軍旅、團級別的防禦陣地,如果日軍以野戰大隊派出一個中隊單位發起地麵進攻,那麽,在日軍這支戰術分隊的背後,即有日軍旅團、聯隊單位配屬重炮、山炮,以及口徑較小的聯隊炮、大隊炮等等炮火支持。

如是重點攻擊目標,日軍還可以得到戰機、戰艦及師團重炮的遠程火力支援。

這樣,區區一個日軍中隊的正麵攻擊,火力就會無限放大,變得犀利,猛烈。

正麵猛攻之外,這個日軍大隊再以其他二個中隊在兩翼迂回。

甚至,日軍會攜帶高精度作戰地圖、數門山炮、重迫擊炮進行縱深穿插、滲透。

如此一來,以當時國軍裝備和兵員素質,即便最精銳的黃埔係軍隊,以師、團規模抵禦日軍一個大隊,礙於火力對比、射程懸殊,於是,麵對日軍大炮轟步兵衝的攻勢,最好辦法也隻能坐守陣地,被動挨打,苦撐至日軍彈藥消耗殆盡,再以近戰反擊。

萬一,國軍傷亡慘重無法堅持到日軍彈藥消耗殆盡,國軍防禦也就必然崩潰、戰敗……

其中,比較典型的台兒莊會戰之滕縣保衛戰,進犯日軍為日軍第10師團第33旅團編成的瀨穀支隊(戰時加強了獨立機槍大隊、獨立裝甲車中隊、野炮兵聯隊、臨時山炮兵中隊),攻城部隊為日軍步兵第10聯隊(約缺一個半大隊),攻城實際兵力為日軍3-5個步兵中隊千餘人。

從數字上看,我方守軍為川軍將領王銘章率領的數千人,兵力為日軍3-6倍。

然而,攻城日軍卻又配屬了重機槍32挺、輕機槍72挺、各種火炮合計54門,火力全開,何止領先10倍、20倍……

國軍無法抵擋,不能後退,唯有血戰,死而後已。

王銘章將軍就此殉國。

由小見大。

抗戰諸多會戰均是由諸多戰鬥組成。

可見,無論萬家嶺大捷,長沙會戰,國軍處於完全弱勢火力下贏得的每次會戰勝利,無不是以血肉之軀實施機動防禦,苦撐直至日軍消耗殆盡,而後發起反擊,贏得的勝利。

抗戰中國,既是窮國,更是弱國。

中國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導致軍隊武器彈藥自給率極低,一旦被日軍圍堵斷絕海上通道,或者失去了美、英國得到軍火供應和財政援助的可能,中國就將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

所以抗戰開始,中國既不與日本宣戰,國民政府更是通過各種途徑呼籲美國不要實行中立法, 不要在中國進行生 死存亡的搏鬥的道路上設置障礙。

最終,中國苦撐八年取得抗戰勝利,其間苦苦支撐之苦,遠非今天看完抗戰神劇的觀眾們可以理解。

事實上,縱觀抗戰戰史,日軍正是憑借其優勢火力和官兵素質,無論發起戰役、戰術攻擊,都是頻繁使用正麵突破,縱深穿插,兩翼包抄,以少打多,最終擊破國軍防線。

日軍憑借火力優勢的簡單、高效的戰法,使得看似兵力占優的國軍往往顧此失彼,處處被動。

現代化戰爭的成敗受火力影響,遠不是靠幾句生吞活剝的孫子兵法就可以用兵如神,予以扭轉的。

事實上抗戰八年的絕大多數時候,日軍現代化軍隊憑借地空協作,步炮協同,步坦協同等等現代戰法主動出擊,頻繁使得擁有兵力人數優勢的國軍在血戰力戰之後,付出巨大犧牲,卻戰果黯淡。

為此,國軍每每總結正麵戰場的會戰經驗,總會強調日軍技術兵器優勢。

敵軍炮空火力旺盛,能收到壓製我炮兵之效,為(日軍)戰況迅速發展之主因。

(日軍)炮兵即能應時發射。

(日軍)進至我軍陣地最近距離之瞬間,(日軍炮兵)複能立即延伸火力。

我軍無論攻防,受敵害最大者為日軍炮兵。

諸如此類總結泛見戰史,然而國軍卻苦於裝備不濟卻無法做出反製戰法,持續八年,被動挨打,其間之悲壯和無奈,尤其讓後人讀史而唏噓、惋惜。

抗戰中、後期,侵華日軍主力師團配有山炮兵聯隊,由一個裝備12門野炮的野炮大隊,二個裝備12門山炮的山炮大隊組成。

此外,日軍師團作為基本戰役作戰群投入戰場,還可以得到來自方麵軍、軍的戰機、戰車、大口徑野戰重炮等遠程火力的加強、支持。

1939年武漢會戰之後,日軍調整、編成特設師團若幹投入正麵戰場,其師團火炮配置更是大大加強。

日軍正麵戰場野戰步兵聯隊基本裝備聯隊炮之外,每個師團更是裝備12門105毫米野戰炮,以及24門75毫米山炮。

日軍火炮之多,以至於當時日軍炮兵大隊編有挽馬經常超過500匹,遠超當年的日軍騎兵大隊。

對應而言,同期的黃埔精銳步兵師,不過配有12門山炮,全師無炮的雜牌國軍更不在少數。

如是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裏麵,龍文章團長能夠擁有一門小小的戰防炮,其實真是運氣。

在美援至華之前,中國全軍擁有105毫米野戰炮總數不過40餘門。

至於國軍的戰區、方麵軍、集團軍和軍等單位,在重大會戰期間,能夠用作加強步兵師作戰的戰機、戰車、野戰重炮等遠程火力,數量極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於是,為數少得可憐的重炮成為國軍抗戰重器。

因此,當年,如劉峙、湯恩伯、胡宗南等抗戰名將,為了保炮想盡辦法,甚至不惜放棄戰術勝利轉而撤退……

他們由此被人罵成逃跑將軍,其實事出有因。

中日軍隊在技術兵器和遠程火力的對比過於懸殊,使得國軍在實戰中隻能選擇機動避戰,伺機而動。

這是以步兵為主的平麵化、近代化中國軍隊在抗戰中最為悲壯的無奈。

中國當時的最精銳的遠征軍,多數時候也是徒步進入戰場。

因為國軍沒有遠程火力威脅,日軍戰機、重炮每每攻擊,總可以從容機動、展開、瞄準、開火。最大程度發揮遠程火力威脅。

抗戰八年,日軍空襲一直國軍揮之不去的戰略陰霾。

抗戰爆發初期,中國空軍以少得可憐的戰機,迎戰當時現代化空軍大國日本。

當時,中國空軍以寡敵眾,頑強作戰,悲壯犧牲,前後三次幾乎全軍覆滅。

然而,因為戰力微弱,中國空軍能夠對戰場的支援,正如日軍陸航的總結評論我方空軍,在野戰中實無大效用。

此後,日軍不僅有恃無恐對中國抗戰大本營重慶進行無差別戰略轟炸,同時,在長沙會戰、棗宜會戰、浙贛會戰等作戰中,日本戰機直接加強日軍師團方麵的作戰,也使得日軍火力更為凶猛。。

日軍戰後記載,日軍“多以飛機轟炸,代替炮兵,發揮威力甚大”。

正是兩者之間的火力懸殊,使得國軍作戰不得不進行戰略退避,依靠山川險阻,以草鞋行軍而想方設法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才有可能於會戰中,以數倍甚至十倍兵力,抵擋、化解日軍攻勢。

如此,由華北到淞滬,由徐州到武漢,由廣州到長沙,由石牌到衡陽,無數本是市民、農民、學生的戰士,還是義無反顧腳踏草鞋,身著單衣,手握一支步槍去抵抗,去犧牲。

無數無名無姓的人們以犧牲、以血肉鑄成長城,最終,為曆史贏得了八年持久抗戰的慘勝。

正如抗戰名將張自忠將軍書題:為民族爭生存而奮鬥!

無疑,一個農業弱國對一個工業強國的八年抗爭,這是戰史的奇跡,為此,那個時代的無數中國青年精英前仆後起,獻出了生命,……

他們以犧牲換來的慘勝,不僅為民族奪得生存的機會,更為中國於二戰之後崛起,奠定了根本的基礎。

轉瞬,今年正值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卻也是一個喧嘩、浮躁的時代,人們太喜歡以上帝視角去鳥瞰曆史,也太喜歡淡忘一些本該銘刻的記憶,然而,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抗戰軍人,無論他們有名無名,既為當年血肉長城,守護了自己的家國、族群,現在也應為後人仰望的民族的曆史與豐碑。

作者:流浪的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