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回國記(二)重慶一瞥(上)

水星98 (2025-08-15 08:08:26) 評論 (10)

   在成都布萊梅口腔醫院做了植牙手術之後,由於上半部口腔牙床一直有些感染,不停疼痛,影響了我享用美食的欲望,所以決定和太座一起去重慶散散心。

  從成都高新區住地出發,坐車到達火車東站用了一個半小時。火車東站以前隻是貨車站,我當年坐綠皮火車全國四處遊蕩,就是從這裏出發的。重新相見,今非昔比了,居然是成都東西南北4個車站中最大的一個,總建築麵積約22萬平方米,2011年啟用,設計高峰可容納6萬人候車,是西南地區客運量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也是全國十大鐵路客運站之一。





  我是第一次乘坐高鐵,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誠惶誠恐。入座後向外一看,發現站台上居然還可以抽煙,與歐洲差不多,在北美和澳洲絕對是難以想象。



  火車出發後隻用了一個小時,一站未停就抵達重慶沙坪壩,比成都市坐汽車到火車站還快,算是讓我領略了高鐵的魅力,當年坐火車可是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在火車中途下載了一個軟件“去哪兒”APP,隨之在網上預定了兩晚上的酒店。訂完後突然想起菲兒經常光顧的Hyatt, 解放碑周圍就有一家。幹脆咱也來一個東施效顰,急忙改過來。



  重慶是中國第4個直轄市,也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文學城著名美女博主沈香的第一故鄉。因此,拜訪重慶意義重大。

  安頓好以後步出酒店。馬上就走到解放碑。正如百萬莊大俠所說,這座紀念碑是全國唯一一座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碑。起初是在一個日本飛機炸出的最大的彈坑上修建的一個黑色四方塔,命名為“精神堡壘”,高度七丈七尺,象征著七七事變。塔被日本飛機又炸毀後,改成一根旗杆,象征“精神不倒”,旗杆一直立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原址建成此碑,取名“抗戰勝利建功碑”。1949年重慶解放後,劉伯承將碑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並親手題字,簡稱“解放碑”。

  我第一次見到解放碑,是大串聯時從武漢坐輪船到重慶那年。當時的解放碑鶴立雞群,比周圍的建築明顯高了一截。後來去過多次重慶,基本上都是原樣,周圍的商店和百貨公司遍布,人流如潮,比成都熱鬧的多,繁華程度大大高出一頭。如今再見到解放碑,完全雲泥之別,所有周圍的建築都遠遠高過於它。



   夜幕下的解放碑步行街,霓虹燈把整條街映得五彩斑斕,燈光在玻璃櫥窗、廣告牌和人群中折射出閃爍的光點。碑身被柔和的射燈照亮,灰白的石麵顯得莊重而寧靜,與周圍熱鬧的街市形成鮮明對比。街上有人邊走邊吃烤串,有人低頭刷手機打卡,還有情侶挽手拍照留念。江風偶爾吹來,帶著夜晚的涼意和街頭小吃的香味。站在這裏,既能感受到城市的現代活力,也能想象到碑背後那段厚重的曆史,曆史與生活在這一刻交織到了一起。



 

 

   

        重百大樓上的狗狗是3D立體的,頭部似乎伸出了窗外

  從解放碑出發,七彎八拐經過小巷梯坎,來到了著名網紅地點洪崖洞。

  以前我來重慶,有一次迷路經過洪崖洞,第一感覺就是十分的破落不堪。由於臨江且地勢低窪,上半城的下水道均被匯聚到此處,導致它成了裹著汙穢之物的下水道的總瀉口,臭氣熏天。木質吊腳樓沿著江岸一層層攀上山坡,屋頂是青瓦,牆板是風吹日曬發灰的木板。江邊是吆喝聲、咣當聲和棒棒軍(重慶人對挑夫的俗稱)的喘息聲大雜燴,人們背著大捆貨物,棒棒軍挑著沉重的貨物,從碼頭石階一步步往上爬,讓人不忍直視。



                

              上世紀70年代的洪崖洞(網絡圖片)

   今天的洪崖洞已經變得熱鬧得讓人有點眼花:原本用木樁支撐的老吊腳樓被鋼筋混凝土取代,仿古樓層層亮起燈光,像一條金色階梯倒映在江麵上。遊客如潮水般湧來,拿著手機、相機在每個角落哢嚓拍照,街頭巷尾都是笑聲和快門聲。下層濱江的步道上,咖啡館、酒吧、文創小店擠在一起,空氣裏混著咖啡香、烤串味和江風的涼意。空中連廊直通解放碑步行街,人來人往,熱鬧得連呼吸都帶著節奏。江對岸的南濱路高樓林立,燈光和洪崖洞的霓虹交相輝映,整個夜景像一幅會動的畫,既現代又夢幻。這裏再也聽不到當年棒棒軍吆喝搬運的聲音,取而代之的是商家喊著的促銷口號和街頭藝人的吉他聲,每一聲都像在告訴你,重慶變了,但煙火味兒依舊在。

 

 



  

 

 

   樓閣錯落龍鳳翱翔,幽房曲室玉欄朱楯,軒窗掩映牖戶自通,金碧輝煌耀人耳目。更有金虯伏於棟下,石獸蹲於戶旁,壁砌生光,工巧之極。川東民居的代表作——吊腳樓的現代版,活脫脫一處人間天宮。(但願此番描述能獲得文字控采心的青睞)

  

     



  洪崖洞總建築麵積達6萬多平方米,為全國最大吊腳樓群,融一態、三絕、四街、八景為一體,以此集中體現出眾的山水風光,獨特的地形地貌,深厚的曆史積澱和濃鬱的民俗風情。洪崖洞自此也成了人們看兩江匯流、觀山城夜景、賞巴渝文化、品天下美食的休閑娛樂城。



   重慶,山高水險,街巷層疊,十八梯尤為著名。青石階光潤,經歲月摩挲,承載著人來人往的故事。兩側吊腳樓依山而立,木窗斑駁,陽台微懸,仿佛低語往昔。牆角舊海報、手寫標語隨風輕擺,像在講述歲月煙火。



 

 

  走在石階上,腳步緩慢而踏實。巷中小店林立:豆花鋪香甜可口,酸辣粉麻辣鮮香,糖葫蘆、花生糖的小攤隨處可見。孩童在石階上井台旁追逐嬉戲,生活氣息撲麵而來。空氣中混著火鍋香、油炸香和石階潮濕泥土味,讓人不自覺放慢腳步。

 

 

         

              加拿大著名的Tim Hortons 居然在十八梯也有落腳之處

   十八梯不僅是階梯,更是曆史的見證。抗戰時期,這裏是川軍出行、物資轉運、居民避難之地。解放後逐漸形成居民生活圈,階下巷中是日常煙火。每階石板,每戶人家,都像在低聲講述往昔。



 

  走到梯下,遠處江水隱隱閃光,山城坡陡,街巷錯落有致。遊客駐足拍照,鄰裏日常不亂。麻將聲、鍋碗聲、孩童笑聲,匯作城市的樂章。十八梯連接古今,承載人情,也讓生活緩慢而真實。



  離開十八梯,回望青石階,心生感慨。現如今生活快節奏,十八梯讓人慢下來,感受生活本味。階階歲月,步步故事;行於其間,如讀一卷舊書,觸碰時間溫潤。十八梯不僅是石階街巷,更是老重慶的縮影:曆史、生活、煙火與人情,交織成最真實的山城風景。

  十八梯底部的盡頭,防空洞紀念館赫然在目。

 

 

  

 

    重慶的防空洞,起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起,日本空軍多次轟炸重慶,6年多時間炸死炸傷重慶老百姓數萬人,其中市中心地區就有一萬一千多人被炸死。1941年6月5號在較場口大隧道爆炸慘案中一次性就有近千人窒息死亡。



   為了保護城市居民和工業設施,重慶政府開始在山城各處建設防空洞。這些洞穴多依山就勢,掘於街巷、山坡和河畔,結構堅固,入口隱蔽,可容納數百人同時避難。防空洞不僅是簡單的避難所,更是城市的生命線。轟炸來襲時,居民可迅速撤入洞內,躲避炸彈的直接威脅;洞內還配有簡易通風、照明和儲水設施,確保長時間避難。對於重慶這座多山且密集的城市,防空洞極大地提高了城市防護能力,也體現了居民在戰爭年代的堅韌與智慧。

   抗戰勝利後,部分防空洞被保留,成為曆史見證與文化遺跡,提醒後人銘記戰爭苦難,也折射出山城人民麵對危險時的團結與勇氣。



 

 

   夜幕降臨,太座與我登上重慶最高的73層建築重慶環球金融中心,又稱會仙樓。乘坐電梯直上頂層,落地瞬間,城市的燈火便如銀河傾瀉眼前。江水在霓虹倒影下微微閃光,樓宇層疊,山城的坡度在燈光中顯得錯落有致。





  

 



   風從江麵吹來,帶著夜色的涼意,也夾著城市獨有的煙火氣。遠處解放碑的霓虹閃爍,山間的街道如銀線蜿蜒。站在樓頂,夜色下的重慶既繁華,又溫暖,仿佛一座活著的山城古畫,流動著光影與人情。



  這一刻,十八梯的青石階、巷弄生活和防空洞的曆史都在心中回響。登頂俯瞰,讓人更深刻地理解重慶的立體城市結構,也讓夜色中的生活與曆史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卷。

  (為趕在8月15號完成初稿,急就此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