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單純才自由才有趣:
wide observation and metic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artistic style of writing and delicate drawings on microscopic anatomy. His medical corps during the war of anti-Japanese invasion , cared of 20,000 military soldiers/patients (including ally, British and Americans)!
林可勝不隻領導組織,還曾親上緬甸前線救護。林可勝在戰時的工作兩度被美國頒獎:1943年獲羅斯福總統授榮譽勳章(Legion of Honor)、1946年獲自由勳章(Medal of Freedom)。
血氣方剛,見不平而怒,拔劍而起,這才是勇氣 - 一個公正民主的社會靠大眾這種勇氣,或許美國擁槍派的底氣勇氣。
German history is searching why Adolf Hitler burst out in that time - what's the problem?
"整個社會的野蠻,
I wonder why I'm studying history: It's my own soul-searching to justify what I do. My conclusion was "頭腦單純才自由" - that's rooted in a society of "equal justice under law" - at least on surface. You can't expect scientists can handle social stuff like a career politician.
(Read: 幾被遺忘的中國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生命科學之父:林可勝)
His first married Margret Torrance, Scottish. His son James Lim, lived in Jamaica, married a local - black Beatrice Beatrice DESNOES.
""
幾被遺忘的中國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生命科學之父: 林可勝 - 新浪看點
幾被遺忘的中國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生命科學之父:林可勝 - 今日頭條
**

Dr Robert Kho Seng Lim and the Escape from Hong Kong




Lt-Gen Robert (Bobby) Lim
**
幾被遺忘的中國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生命科學之父: 林可勝
?林可勝生於1897,他的父親林文慶是原籍福建廈門的新加坡華僑,據說曾是孫中山的醫生,以後是廈門大學的創校校長。林可勝在海外長大,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念醫學院,1919年畢業,因成績優異同時獲醫學和化學雙學士學位,1921年,獲得了生理學博士學位 ( Ph. D. )。1923年他赴美國進修,後直接從美國於1924年回中國,到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係任教授和係主任,1949年赴美,先在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任研究員,後在印第安那州邁爾斯實驗室( the Miles-Ames Research Laboratory, Elkhart, Indiana)任實驗室主任,1969年去世。
作者按:
在關心中國現代科技發展時,想到中國科學史,常常使人感慨。
這裏想談一位對中國近代科學(特別對是中國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發展史上起了奠基作用的人:林可勝(Robert K. S. Lim)。林可勝是中國近代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還是一位有趣味的多才多藝的人。林可勝又基本上不為中國大眾所知道、甚至也幾乎為中國生命科學界遺忘了。不久前,我在美國田納西州的範得比爾(Vanderbilt)大學作學術報告時,遇到一位受過林可勝影響的美國教授,使我想提筆把這些年來從不同渠道得知的一些林可勝的故事記錄下來。
撰文| 饒毅(《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
責編 | 艾維
●●●
在1920年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教育都還在起步階段,一般能把大學課程開好就很不錯了,有小規模的研究中又有相當的是類似測中國人血紅蛋白量或骨頭長短一類的雖然重要但不非常原始。那樣的背景下,林可勝是中國早期能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的為數極少的科學家之一。他在生理學和神經科學有很好的研究。這一方麵是當時洛克菲勒基金資助成立協和醫學院,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並有提倡科學研究的風氣。另一方麵,我們知道,有外界條件是不夠的,林可勝自己的學識、才能、和努力也是他取得科學成就的重要因素。
林可勝主要研究工作是胃腸道生理和神經生理。他在痛覺方麵有一項研究是用實驗方法區分外周鎮痛藥和中樞鎮痛藥。一般來說,痛覺是外周受刺激,傳入中樞神經係統(最後到腦),有多種鎮痛藥,如人們熟知的嗎啡和阿司匹林,理論上,它們可以是在痛覺傳道通路的多個環節中的任何一個起作用,但藥理學家們當時不知道怎樣區分鎮痛藥是在外周起作用、還是在中樞起作用,林可勝實驗室設計和進行了第一個有效區分外周和中樞鎮痛的實驗,並證明阿司匹林是在外周發揮鎮痛作用的。這些實驗到近年仍被英國科學家維恩(John Vane)爵士稱為鎮痛研究的經典工作,而維恩本人因研究阿司匹林鎮痛機理而獲得198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林可勝對科學有持之以恒的熱愛,在他逝世的1969年,他還有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和《生理學年評》。
林可勝是最早為世界科學界推崇的中國科學家之一。當時協和待遇與西方相近,可以招到很好的教授。協和解剖係早期的係主任考德裏(Edmund Cowdery) 回美國後是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解剖係主任,協和藥理係曾招聘哈佛醫學院藥理係主任克來耶(Otto Krayer),因為哈佛醫學院的學生喜歡克來耶而抗議,結果他沒有去成協和。這些都說明當時協和的吸引力,同時也說明當時協和多數係科由非中國人主持。
林可勝本來是要回國去廈門大學創立醫學院的,也曾計劃在廈門的臨時實驗室建設期間先去協和呆半年,不過後來接受了顧臨(Roger Sherman Greene,時任協和醫學院董事會秘書)對他的到協和工作一年的提議。於是從1924年7月1日起,林可勝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到協和工作,任期 1年 ,但年薪仍相當於襄教授 , 8200元大洋。不過,林可勝當年到北京的時間為10月左右。
當時協和生化係工作由吳憲負責 ,在教學、科研上頗有起色;但生理係很一般,林可勝的到來給生理係帶來了生機,而且他能力出眾。協和後來不惜辭退原係主任克魯克山克而聘請林可勝為係主任,第一個任命期為任命自 1925年 7月 1日起 ,至 1927年 6月 30日。林可勝成為協和第二位華裔係主任(第一位華裔係主任是吳憲,1924年擔任協和生化係首任係主任)。
1949年後林可勝呆了一段時間的高等研究所,當時正是有愛因斯坦等人的高潮期。1952年起 ,任職於印第安那州邁爾斯實驗室,為生理藥理部主任,我在範得比爾大學遇到一位教授曾在1962年左右到林可勝實驗室工作過一個暑假,他的感覺是,邁爾斯實驗室是因為對林可勝的研究水平和名聲的信服而聘請他,林可勝可以自由選題,並不一定要研究藥物。林可勝是迄今為止在權威的年評雜誌係列發表過綜述文章的人數不多的華裔之一。1942年,林可勝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65年,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那個時期,華裔中其他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有:物理學家吳健雄(1958)、數學家陳省身(1961)、應用數學家林家翹(1961)、物理學家李政道(1964)和楊振寧(1965)。這幾位最早為國際科學界推崇的華裔科學家中,以林可勝在中國的工作時間最長,實際上,他的事業有相當部分是在中國的。
因為有這樣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在中國開展科學研究和教育,林可勝對中國早期科技教育,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對科技教育界起了示範作用。因為林可勝的活躍,他在中國的工作不僅限於自己的研究,還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其他很多方麵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26年 2月 27日,在林可勝的主持下 ,中國生理學會在協和生理係開會宣告成立。林可勝擔任該會的首任會長 ( 1926-1928年 ),他創辦的英文學術期刊《中國生理學雜誌》也於1927年春季創刊,在當時沒有其他生命科學研究性雜誌的情況下,這個雜誌是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的唯一雜誌,範圍覆蓋了生命科學多個領域。主編這個雜誌還有香港的安爾(H. G. Earle)、協和藥理係係主任伊博恩 (B. E. Read)和協和生化係係主任吳憲。
《中國生理學雜誌》質量之高,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有當時在澳大利亞的英國神經生理學家埃科斯(John Eccles, 196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翹首以盼的時期,是中國科學刊物史上突出的記錄。可惜這樣的記錄在這個雜誌分成在大陸和台灣的兩個雜誌以後很難說再達到過這樣的水平。林可勝也曾任過中華醫學會會長。1948年,林可勝作為中國生物醫學的自然領袖,對中研院設立院士製度起了作用。
?從1953年起,《中國生理學雜誌》改名為《生理學報》,圖為改名後的某期封麵
林可勝對中國的貢獻超出科學範圍。抗戰時期,林可勝領導醫療係統投身救國事業。日軍進攻上海時,他領導了紅十字醫療隊參與救援。 1937年,林可勝在漢口組織了20多個醫療隊,成為中國紅十字會的主力。在貴陽,林可勝主持了被稱為中國戰時最大的醫學中心,組織的訓練班培訓了一萬五千多名醫療技術人員。他創建和領導了中國軍隊救護係統,1941年後,他出任當時政府軍隊醫療係統的主要領導職位,包括軍醫署長。林可勝不隻領導組織,還曾親上緬甸前線救護。林可勝在戰時的工作兩度被美國頒獎:1943年獲羅斯福總統授榮譽勳章(Legion of Honor)、1946年獲自由勳章(Medal of Freedom)。
?1943年,林可勝率隊入緬甸參與遠征軍救護工作
?紀念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的雕塑
?二戰期間的林可勝(右二)。來源:ABMAC網站
?昆明,美國對華醫學援助局(ABMAC)中國委員會,前排左二為林可勝。來源:ABMAC網站
?1944年林可勝應美國對華醫學援助局(ABMAC)會長Dr.Van Slyke 的邀請赴美考察。來源:ABMAC網站
林可勝在教育上為中國直接和間接培養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他和他的協和同事們,培養了中國最好的一批醫生、醫學科學家和生命科學家。當時已有的醫學院中,雖然還有幾個較好的醫學院,但協和是醫學和研究並重的唯一學校,是中國學術醫學的搖籃。以後中國大眾比較知道的協和名醫如婦產科的林巧稚曾跟隨林可勝的同事伊博恩做過研究、內科的張孝騫從湘雅醫學院畢業後也在協和進修期間從事過研究、泌尿外科醫生吳階平是協和最後一屆用英文開完全部課程的醫學生。林可勝還直接培養了中國生命科學家,包括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部分的主要創立者馮德培。馮德培是因為全部在中國進行的科學研究成就,於1986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代中後期,林可勝指導以前做過自己學生的年輕同事馮德培籌備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1949年,大概是因為考慮到自己曾在政府和軍隊任職,林可勝離開了中國大陸。
據馮德培後來告訴我,林可勝離開時大陸時,認為後繼者馮德培應該可以留在中國大陸繼續發展中國科學,馮德培不負厚望,領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以後衍生為中國科學院在上海的幾個生命科學方麵的研究所,長期是中國生命科學的主要中心。協和醫學院衍生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和軍事醫學科學院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生命科學的主要支柱。抗戰後,林可勝創辦國防醫學中心,成為以後上海的第二軍醫大學和台灣的國防醫學院。
林可勝後來雖然離開了中國,但是他對中國的影響通過他以前的工作和教育還在產生。同時,從他到美國後至去世以前,也還一直關心著中國的科學、特別是生命科學的發展。他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在英文刊物上引用中國文章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的鄒岡和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張昌紹,在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發現了嗎啡鎮痛的腦內作用部位,是領先於世界的一個工作。他們的論文先在《中國生理學雜誌》的繼續刊物《生理學報》上、後在《中國科學》上發表。林可勝大概一直在看中國的刊物,他在自己的英文文章裏引用了鄒岡的文章,把中國的工作介紹給國際科學界,對於世界認可這項中國的成就起了重要作用。
林可勝還是一位有趣的人。傳說他講課時可以用雙手同時在黑板上畫圖。據鄒岡說,林可勝最早引起他(未來)妻子的注意是林可勝畫了她的像。作家林語堂在《八十自述》裏回顧,在中國學潮時,林可勝曾給他庇護場所。在緬甸時,緊急情況下,林可勝自己還臨時摸清了怎麽開火車。我上麵提到的美國教授對林可勝的優雅有很深的印象。雖然他當時是跟林可勝學生物學,林可勝在暑假結束時卻送了他一套數學書籍。
我們特別有興趣回顧林可勝這樣一位對中國科學和社會有貢獻、又有特點的人。了解一些中國近代科學發展史,也許可以使人們珍惜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高質量開端和科技教育界人士形成的良好傳統,從而改善科技教育界的風氣,努力推動中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
資料來源:
1. 刊物: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Vol. 1-17;香港《二十一世紀》雜誌,The Pharmacologis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生理學報》,《中國科技史料》。
2. 以下人士的寫作或交談:陳方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馮德培(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已故), A. Goldstein(美國斯坦福大學藥理係), David Ong(Vanderbilt 大學生物化學係),S. C. Wang(王世峻), 吳階平(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科大學),鄒岡(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已故)。
原文發表於《世紀中國》2001年第一期,《科學春秋》獲授權刊發,略有修訂,圖片為編者所加。
▼回複數字或點擊藍字,查看對應文章:
[0] 古今天人寫春秋 | 《科學春秋》發刊詞
[1] 金觀濤 | 告別二十世紀:軸心文明與大曆史觀
[2] 楊振寧為什麽反對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
[3] 解密:建國初驚動最高層的科學家出走事件
[4] 發生在科研院牆內的殺妻案
[5] 長時段大曆史的回歸與當代史學家的使命
[6] 協和曆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
[7] 數學江湖上的“關肇直之謎”
[8] 流浪兒諾獎傳奇:發明首個基因修飾
[9] 2016年拉斯克獎揭曉:7位科學家分三項獎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係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科學春秋
在科學中尋覓曆史
在曆史中思索科學
微信ID:kexuechunqiu
投稿kexuechunqiu@sina.com
學識重要,還是見識重要︱知識分子的生死抉擇
關於知識分子拒絕國外的優厚生活,拚命要回來鞠躬盡瘁的故事,
民國“中央研究院”第一界81名院士,
從表中就可以看出,這些當時中國知識界的代表性人物,
**
林可勝[編輯]
林可勝 | |
---|---|
![]() |
|
中國科學家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97年10月15日 海峽殖民地新加坡 |
逝世 | 1969年7月8日 埃爾克哈特 (印第安納州) |
籍貫 |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海澄鎮 |
政黨 | — |
配偶 | 張蒨英 |
林可勝(Robert Kho-Seng Lim,1897年10月15日-1969年8月7日),生於新加坡,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今漳州市龍海市海澄鎮),曾任中華民國衛生部部長、國防醫學院中將院長,被譽為中國生理學之父。他是最早為世界科學界推崇的中國科學家之一。為中國培養了一批醫學與生命科學方麵的人才。
生平[編輯]
- 1897年10月15日生於新加坡,前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先生之長子,林文慶亦是當時有名之政治家、教育家。
- 1905年 8歲被父親送到英國的蘇格蘭,開始接受英式教育。
- 1914-15年 歐戰期間自願從軍,加入英國印度軍團,到法國協助訓練新兵。[1]。
- 1916年 返回愛丁堡大學繼續學醫。
- 1919年 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及化學雙學位。
- 1919年 林可勝一畢業,便被破格聘為愛丁堡大化學學生理係組織學講師。[2]
- 1920年 與一位蘇格蘭著名船舶設計師的女兒陶倫斯(Margaret Torrance)結婚,育有一子詹姆斯(James)一女(Effie)。
- 1923年 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駐華醫社(China Medical Board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獎助金,經德國短暫停留後到芝加哥大學卡爾森(A.J.Carlson)實驗室的工作。
- 1925年 回到中國,任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係教授和係主任,他是協和第一位華人係主任。
- 1926年 與吳憲等發起創立中國生理學會,為首任會長。
- 1927年 發起創辦《中國生理學雜誌》,擔任主編。
- 1942年 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1946年 在前妻亡故多年之後,七月與首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張靜江的小女兒張蒨英結婚。[3]
- 1947年 抗戰結束後,將各軍事醫學院校及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改組為國防醫學院,擔任院長。同時籌建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
- 1948年 兼任中華民國衛生部部長。
- 1949年 赴美,先至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擔任教授。
- 1950年 擔任克雷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生理及藥學係教授。
- 1952年 進入印第安納州邁爾斯(Miles Laboratories of Elkhart)藥廠[4]
- 1956年 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 1967年 診斷罹患食道癌。
- 1969年7月8日 卒於埃爾克哈特 (印第安納州)。[5]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
|
|
- 1897年出生
- 1969年逝世
-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 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組院士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中華醫學會會長
- 中華民國衛生部部長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生理學家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醫學家
- 中華民國中將
- 臺灣軍醫師
- 新加坡醫生
- 香港大學名譽博士
- 國防醫學院院長
- 伊利諾大學教師
- 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
- 愛丁堡大學校友
- 在美國的中華民國人
- 海外福建人
- 新加坡華人
- 林姓
- Robert Lim, Doctor
Robert Kho-Seng Lim (simplified Chinese: 林可勝; traditional Chinese: 林可勝; pinyin: Lín Kěshèng) FRSE (15 October 1897 – 8 July 1969) was a Chinese doctor. He was affectionately known as Bobby Lim.
Contents
[hide]
Life[edit]
He was born in Singapore in 1897 the son of Dr Lim Boon Keng, who promoted social and educational reforms in Singapore and China.
The family moved to Edinburgh in Scotland when he was eight. Here he attended George Watson's College.[1]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he volunteered for and served in the Indian army medical service. In 1916, he returned to Edinburgh for medical studies, and graduated in 1919 with a MB ChB in Medicine from Edinburgh University, where he subsequently earned a Ph.D. in 1920, and a D.Sc. In 1923, aged only 26, he was elected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His proposers were Sir Edward Albert Sharpey-Schafer, William White Taylor, Arthur Robertson Cushny, and George Barger.[2]
He was awarded a Rockefeller fellowship in 1924, and used this to travel to the United States. He worked in the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before he was appointed associate professor, then head of department at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e was the founder of the Chinese Physiological Society.[3]
In 1929, he became a trustee of the 'Nanyang Club' in Penang, appointed by Cheah Cheang Lim. Other trustees included Queen's scholars Dr. Wu Lien-teh and Mr. Wu Lai Hsi, and Rockefeller Fellowship scholar and PUMC colleague, Dr. Lim Chong Eang. The 'Nanyang Club' is an old house in Peiping, China and was used to provide convenient accommodation to overseas Chinese friends.[3]
After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he rebuilt China's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research. He was a Lieutenant General in the Army and Surgeon Gener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7, Lim reorganized the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 and served as its first president. He left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9.
He was elected as a foreign member of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42, and was elected a member in 1956.
He was granted American citizenship in 1955.[4]
He died of cancer on 8 July 1969.
Family[edit]
He married twice, firstly to Margaret Torrance in Scotland in 1920.
He was married to Tsing-Ying Tsang in Shanghai in 1946, following Margaret's death.[5]
References[edit]
- Jump up ^ http://www.nasonline.org/publications/biographical-memoirs/memoir-pdfs/lim-robert-k.pdf
- Jump up ^ BIOGRAPHICAL INDEX OF FORMER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1783 – 2002 (PD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July 2006. ISBN 0 902 198 84 X.
- ^ Jump up to: a b Francis Cooray & Khoo Salma Nasution, Redoutable Rerformer: The Life and Times of Cheah Cheang Lim. Areca Books, 2015. ISBN 9789675719202
- Jump up ^ http://www.nasonline.org/publications/biographical-memoirs/memoir-pdfs/lim-robert-k.pdf
- Jump up ^ http://www.nasonline.org/publications/biographical-memoirs/memoir-pdfs/lim-robert-k.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