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癌共舞

匆匆客 (2017-08-26 17:20:41) 評論 (15)
人們一直以來都會覺得癌症與自己的生活相距甚遠,談及癌症都隻是以局外人的心情來參與。最近在網上閱讀到不少實例,在朋友和親戚中也頻頻看到和聽到有人中招。方始覺得實際情況不那麽樂觀。
親朋中有得乳房癌,肺癌,腎癌,卵巢癌,胃癌,鼻咽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等。回想起,我們年輕的時候很少聽到周圍有癌症的患者。長輩中,有各類疾病,但是絕對沒有得癌的。現在癌症更像是個常見病。什麽原因呢?眾說紛紜,一時也無法論斷。隻能自求多福了。
我的這些親朋中對待癌症的態度,處理方法各異,結果也就會有差異,甚至是很大的差異。列出在此與網友們分享。
1.      傳統療法還是經典的西醫診療?
現在對這個問題爭論不少,各執己見。我隻能以我的親朋中有兩位得了乳癌後的經曆來說明一下。
A女士:朋友,乳房癌。年紀輕輕,自我發現乳房有小塊物體。三個月前的X光常規檢查,沒有問題。就醫後,活檢確認是乳房癌。不到兩個星期,手術切除,同時把周圍淋巴也都摘除。雖然是早期,但是癌腫塊在體內存在已有6-7年時間。手術後緊跟著經曆了化療等所有的標準程序。雖然化療時吃了點苦,但是預後效果不錯,至今已有20來年。生活正常,活得很愉快。
B女士:親戚,乳房癌,年逾花甲。發現有癌症以後,相信傳統療法,吃一些不知道什麽的東西,來治療。一段時間後發現腫塊惡化,開始流水。轉為求助於西醫,手術切除,但是已經是晚期,雖然醫生盡力挽救,無奈錯過了第一時間,最終隻能撒手西去。
感受:疾病到來是不以人們的意誌而轉移,需要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乳房癌在眾多癌症中屬於比較容易對付的種類,生存率大大高於其它的。但也要認真對待。
2.      心態是一種抗癌良藥,親情關愛勝過補藥
無論誰得了癌症都會有一個過渡期,從被這個消息打暈,到麵對現實,認真對待等。我朋友中那位得卵巢癌的是生活在國內。與美國不一樣的是,中國的醫院一般先跟家屬講實情,病人不一定知道詳情。美國認為隻有病人個人才能對自己做出決定,完全不考慮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國內那位卵巢癌患者發現病情時已經是晚期了,家屬知道以後決定對她隻說是早期。手術以後以後進行了化療等一係列術後處理。至今已經有4-5年之久,她還隻認為是早期,生活得有滋有味的,跳跳廣場舞,還外出旅遊。
另一位在美國的朋友是肺癌患者,年紀輕輕的40來歲。被醫生告知病情以後心情壞透了,在病床上悶悶不樂,不出五個月就留下妻兒老小,獨自駕鶴西去。
3.     親友陪伴舉足輕重
手術後的養護在癌症病人的康複和長久的存活率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位鄰居長者,得前列腺癌。經過常規治療之後,在家調養。每天飲食起居都由太太細心照料。十幾年來生活得和正常人無異。
還聽到一位美國朋友說:他朋友的父親,得了胰腺癌。進行手術治療,術後養護因為家屬居住在別的州,沒有人長期照料,隻能入住Nursing Home。一般手術恢複期是2-3個月。因為照顧不周,這位長者花了六個月還沒有完全康複。
4.      綜合治療戰勝癌症
在癌症患者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是被嚇死的。
一般地認為。良好的心理情緒可使腫瘤處於‘自限狀態’,甚至自然消退。相反,惡劣的情緒進一步降低了機體抵抗能力,可促使病情惡化。
信念堅定、意誌堅強或能正麵麵對自己患癌的現實,患惡性腫瘤的預後效果要比其他人好得多。醫治心理創傷;用精神細胞的活力,消滅癌細胞的繁殖。有時也會幫助患者克服癌症。
癌症不等於死亡的理念已逐漸為人們接受,經過綜合醫治,有些病人可以治愈,有些病人可以帶癌生存,還有些病人則可以延長生命期。
現在科技,尤其是醫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治療方法層出不窮。近年來日益成熟的免疫療法,就是一個方向。隻要能找到與基因相匹配的免疫療法,可以大大減輕化療,放療帶來的副作用,還可以增加病人戰勝惡魔的機會。
5.      避免過度治療提倡帶癌生存
癌症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一號殺手,而且發病率還在攀升之中,因此,不應把癌症的威脅看作是與自己相隔甚遠之事。
癌症要重在預防,防比治要主動得多。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定論。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意識到?是否善於預防?而預防的重點之一在於養成良好而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專家認為:對於轉移性、複發性癌症、晚期癌症病人,如果是基本失去了根治的方法。如何帶癌生存,延緩生存時間,最大程度提高生存質量,就會是治療中根本的問題。醫學現在流行“最佳支持治療”,即避免過度治療。提出1個放療程(1個半月)、4個化療程(3個月)以後,不主張再做放療和化療。此時再多打癌細胞,反而會適得其反。需要保持身體內各項平衡。而“帶癌生存”就是一種平衡,同時給予營養支持、鎮痛支持、補充支持,開展中西醫結合用藥,逐步提高人體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