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八十年代出國留學的人,在異國他鄉工作生活了很多年,方方麵麵或多或少地都發生了一些改變,例如在和朋友說中文聊天的時候,無意中就夾帶著幾個英文詞匯;在看天氣預報時,知道華氏溫度的感覺而忘了攝氏溫度的冷熱。雖然每個人的改變有所不同,可是有一點大家是相似的,就是我們都愛吃中華飲食的飯菜。不管是在國外的家裏,還是奔波在外,隻要一聞到中餐那熟悉的味道,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有個朋友曾開玩笑地說,你們這些海外的華人,不知道那中國心有多熱乎,可是你們的中國胃是變不了的。
當年我來美國留學的時候,聽說美國的教科書很貴,於是就在箱子裏塞了很多技術書。吃飯的家夥隻帶來一隻小鍋,兩個碗,一雙筷子和一把勺子。雖然有學校的全額獎學金,可咱們在這兒沒根沒底的,總要攢點兒錢以備萬一,同時也要為遠在國內的家人做些貢獻。所以,把每周的夥食費限製在幾個美元。到學校的食堂用餐是不行的,更不要想到街上的飯館吃飯了。生活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自己起火做飯吃。可問題是我在國內一直是食堂裏拎著飯盆拿著飯票打飯吃,即使在家裏吃飯也是吃現成的,當然是要擇下菜,收拾桌子,洗洗碗,幫幫忙。到了美國,沒有現成的飯吃了,隻好硬著頭皮,自己做飯吃。
好在是隻為自己做飯。我就把在陝北插隊時學會的做飯本領拿了出來。在陝北插隊時,根本沒有炒菜的油,所有的菜都是放上鹽和辣椒一鍋煮。於是,我照此辦理,把菜和自認為應該加的佐料統統都放進鍋裏煮,再加上油。這種做法的方法還有個好處就是省時間。你還別說,做出來的飯,熱熱乎乎的,連湯帶水,能填飽肚子,味道也還是不錯的。有油,有佐料,起碼比陝北的菜香不少。
雖然做飯的方法簡單,但是咱們不能在飯裏缺了肉,少了營養。最便宜的肉就是雞塊了。於是我就天天做雞,頓頓吃雞。時間長了,我在學校同辦公室的美國人好奇地問我,你每天帶飯都吃雞,難道就吃不膩嗎?我想了想說,我在中國的時候,隻有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雞,來到美國可以隨便吃雞了,當然要吃個夠了。當然,我沒有好意思告訴他,雞肉便宜是常年吃雞肉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這個美國人不僅好奇,還挺叫真兒。他又跑去問另一個香港來的助教,為什麽中國來的人老吃雞肉,好在那香港人給出了類似的回答。
既然要做飯,那就要買菜。中國人做飯可以無肉,但一定要有菜。在國內的時候,家裏人都是一大早拎著菜籃去菜市上買回新鮮的蔬菜,要不就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捎帶買些菜回家。據說廣東人為了保證吃的菜新鮮,早上去買午飯的菜,而下午去買晚飯的菜。在美國,哪能每天買新鮮菜吃,都是周末的時候買好一周的菜。而八十年代在美國的超市裏,根本沒有或很少有亞洲的蔬菜。那裏的西紅柿看著紅彤彤的,硬硬的,沒有了西紅柿的鮮味。黃瓜圓滾滾光溜溜的,沒有了脆勁。即使能找到有刺的黃瓜,那都是要按根來賣,價錢和肉的價錢差不多。聽了其他中國同學的介紹,我每周都拎著二道販子包,就是挺大的塑料編織袋,到意大利人聚居地的菜店裏去買菜。
在意大利居地區的菜店裏買菜有個竅門。他們在攤麵上擺給你看的菜都挺好,可在給你往袋子裏裝菜時,會趁你不注意到時候塞進不好甚至壞了的菜。所以你在他裝菜的時候,要靠近攤位,甚至走到攤位的後麵,注意他裝什麽菜。我一開始很不好意思這麽做,但是看著好不容易掙來的美元買來的爛菜,也就顧不上許多了。
家裏知道我的生活情況後,奶奶和媽媽就想像以前一樣,從國內寄包裹給我,盡力幫幫我。我在陝北插隊的時候,條件艱苦,缺油少肉。爸爸媽媽都下放到外地,隻有年邁的奶奶留在北京的家裏。那時候,買什麽都要票,奶奶就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從嘴裏省下些食品,攢起來。一塊醬油膏,一點兒白糖,幾塊點心。等東西攢得差不多了。她就用舊布裹成個包裹,到郵局去寄給我。奶奶還總是在包裹裏的信中叮囑我,一定要和插隊的同學們一起分享這些食品。這寄來的包裹裏不僅僅是好吃的,還包含著親人們的思念和牽掛。
可是我是在美國留學,離祖國隔著半個地球。奶奶和媽媽可不管這些,執意要寄包裹來。我費了很大勁,在信裏反複說明包裹的郵費會比食物要貴很多。她們又親自到郵局去問,才打消了這個念頭。於是乎,每當有機會回國,親人們早早地就問,你們想吃什麽。經過二十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風塵仆仆地一進家門,迎接我們的是親人們溫暖熱情的笑臉,還有一大桌香噴噴熱乎乎的飯菜。我們放下行李,立即大吃特吃起來。旅途的疲勞立即減少了很多。親人們則笑眯眯地圍著我們,不時地往我們的碗裏夾菜。酒足飯飽之後,親人們在談話中必然要問,你們還想吃什麽,仿佛無論我們提什麽要求,他們都會千方百計地買來,做給我們吃。看著那一張張熟悉的笑臉,我們的心裏暖暖的,那真是一種令人心醉的回家的感覺,是親人們的溫暖。
故鄉飯菜的誘惑是巨大的。據說,在美國,隻有紐約或舊金山的中餐館裏的飯菜最正宗。我有個朋友有時實在饞得不行了,就會開車帶著全家,浩浩蕩蕩用一天的時間奔向紐約,在那裏的中餐館飽餐一頓。第二天,再心滿意足地返回來。每次回來,他都會眉飛色舞地向我們描述在紐約中餐館裏吃到的美味,如何事先了解那家餐館的飯菜好,如何出發前做足“功課”,包括少吃東西,怎樣在餐館裏撐得走不動路了才起身回來。看著他繪聲繪色地描述,有時我的口水也會在嘴裏打轉轉。
時光如梭,轉眼快三十年過去了。到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了,來美國探親的,旅遊的中國人也與日俱增。專門經營亞洲食品的大型超市一家家地開張了。每周去買中國蔬菜水果已經是件非常普通的事了。在這些超市裏,不但有亞洲的蔬菜,還可以買到活魚。逢年過節,也可以買到粽子,月餅等節日食品。
在八十年代的時候,美國的中國餐館基本上是廣東餐館,老板和廚師很多是香港廣東一帶的人。你若到餐館打工,錄取的條件之一是要會說廣東話。隨著中國人來美國的人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中國餐館都出現了,那裏有拉麵,有油條豆漿,有小籠蒸包,還有像鍋蓋一樣大的發麵餅。每當品嚐著這些熟悉的食品,總是回味起以前在國內吃相同食品的味道,不免進行一下比較,在吃飽喝足之後,品頭論足一番。
當然了,自從太太來美國團聚之後,我就放棄了那套陝北做飯大煮的方法,乖乖地自動從大廚的位置降到原來打雜洗碗的工作崗位。人要有自知之明嘛,是不是。
中華的飲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吃著香噴噴的中國飯菜,我們肚子裏的中國胃把那中國心暖得熱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