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目瞪口呆大開眼界的脫口秀

荔枝100 (2017-05-18 09:04:46) 評論 (38)
剛來美國的時候,去參加大學裏專為外國留學生舉辦的介紹會,指導老師對我們說:要想了解美國社會和文化,同時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一個很好的途徑就是看電視,包括新聞分析、脫口秀和各種題材的紀錄片。
我注意到,那時留學生和新移民家裏最先購置的大件物品往往就是電視機(後來是電腦)。我有個大陸來的同學,房間裏全部家具隻有一張床,卻買了一台大屏幕的名牌電視機,稍有空就窩在床上看電視。不奇怪,那時沒有網絡,電視是大社會的一扇窗戶,足不出戶也可以了解世界。
上學的時候,夜晚都到圖書館去看書自習,反而白天能抽出一些時間來看電視節目。白天很少有什麽深度新聞、好的電影或紀錄片,而都是些兒童節目、肥皂劇和脫口秀。你別說,美國的兒童節目還真好看,《芝麻街》裏的厄尼和伯特、垃圾桶妖怪奧斯卡,都是我喜歡的人物。
肥皂劇就是電視連續劇,幾十集、上百集的,是家庭婦女白天在家裏的娛樂活動,因為經常穿插肥皂之類的廣告,所以稱之為肥皂劇。都是些輾轉悱惻、沒完沒了的情節,看了幾集就厭倦了。
再有就是脫口秀,talk shows,也有譯成“清談秀”的。九十年代,美國的脫口秀節目達到高峰,一個下午,不同的全國聯網電視台共有七、八個脫口秀。我記得的著名主持人有唐納休(Phil Donahue)、奧普拉(Oprah Winfrey)、荷拉多(Geraldo Rivera)等。脫口秀的主題絕大多數是有爭議或負麵的話題,這是由媒體市場決定的,陽光普照、全民觀點一致的內容,沒人會去看。
我好奇心強,到了一個新的國度,更是恨不得把社會的每個角落都看個遍,因此能放下心態,暫時放棄潔癖去作一番探索。而在電視上、書本上探索還是很安全的,不用擔心自己身陷其中。
第一次看這些脫口秀節目時還真感到驚詫。美國有這麽多人,為了在電視上吸引眼球、短時間裏當個“明星”,居然會把自己和家裏的隱私全都抖出來,去供成千上萬的陌生人娛樂、評判、嘲笑。英語裏有個說法“曬出自己的肮髒內衣”,真是生動形象的比喻。
美國人不是很注重隱私的嗎?他們不會拆家人的信件,不會打聽鄰居的私事,政府和公司不會把你的個人信息透露給別人。但怎麽到了電視上就臉皮這麽厚、這麽奮不顧身了呢?我到現在還不得其解。
這些脫口秀的主題很雜,從低級惡俗到嚴肅的社會話題都有。當時美國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雜”字:人雜、興趣雜、品味雜。

記得荷拉多脫口秀有一集,其主題是男性伴侶。一長溜的聊客坐在那裏,各種年紀、族裔的收費伴侶。他們爭相發言,談自己工作中的體會、感受、軼事。主持人提出一些很尖刻的問題,他們從容應對,毫不尷尬。觀眾(大多是女人)或嬉笑、或鼓掌、或起哄、或站起來提問,反應相當活躍。雖然節目是製作人的事先安排和設計,但聊客都是真實的人。

奧普拉的節目則包括了較為嚴肅的主題,有種族仇視、性別歧視、家庭暴力、兒童欺淩等社會性的話題。其中當事人敘述親身經曆,又哭又笑,其細節每每駭人聽聞。奧普拉之所以特別受人歡迎,主要是她時時表現出同情心,同時又不乏幽默、犀利和直率。讓我驚奇的是她的粉絲中有很多白人女性。

至於唐納休,我在他的節目裏看到的大多是街頭文化之類的內容,還有消費者權益、戰爭、墜胎等等有爭議的話題。

這就是我初到美國這個花花世界時受到的文化衝擊。文化衝擊是當一個人初次來到陌生的文化環境裏時所感受到的震驚體驗。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差異、語言障礙、代溝、文化思鄉、信息超荷等等,都會帶來文化衝擊。那時我生活在校園的象牙塔裏,文化衝擊大多來自電視。

當然這都是間接的,從媒體上得來的二手體驗,和直接體驗還是不同的。很多無聊、陰暗、醜陋、惡俗的東西,我是不會去真正接觸它們的。但知道了它們的存在,卻有助於我了解美國社會和美國文化。很多黑暗的現象,即使你刻意去回避它,它還是存在的,當你萬一親身遇上時,要是沒有任何心理準備,那個衝擊可就會嚴重得多。

後來上班了,這類白天節目我就沒時間看了。再後來,有了小孩,我又和孩子一起看《芝麻街》了。用幼兒的眼睛去看這些純真、安全、可愛的宣傳真善美的電視節目,是多麽輕鬆、愉快、美好嗬!可是,我們不可能永遠把孩子嗬護在象牙塔裏,有那麽一天,我們必須收起保護傘,讓長大的孩子走進一個多姿多彩、但也充滿陷阱的真實社會。

 
* * *
唐納休主持脫口秀:

 
奧普拉的脫口秀:





 
荷拉多脫口秀: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