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_sharon

momo_sharon 名博

給青荷做的家鄉名吃--炒米粉+三杯雞等

momo_sharon (2016-02-02 18:19:49) 評論 (61)

文城裏江西老表好像不是很多,我也隻認識幾位男士老鄉。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青荷也是江西妹子時,著實激動了一番:在這之前我就是青荷的忠實粉絲,喜歡她寫的所有情感小說、懸疑小說、以及短小說和雜文。我驚歎於她的文筆如此之好,題材如此廣泛,內容如此深刻,風格如此鮮明。

一個人同時能夠駕馭不同體裁的作品,實屬罕見。青荷做到了,去年她曾同時發布幾篇小說,每篇完全獨立,竟然不會串味,更不會混淆,條理清晰,脈絡分明,太令人讚歎了!

青荷的情感小說,人物個性鮮明,活靈活現,比如長篇小說《花落的聲音》中的徐雅,是個“自我感覺良好,急功近利,好高騖遠,又不肯腳踏實地,總是幻想財富可以在朝夕間來臨的俗氣女子”,在青荷筆下,這個女人生動得就像在眼前晃動,又可氣又可笑,又可恨還可憐。這部小說人物眾多,線索複雜,且從高知到市井小民,各行各業,各型各色,立體交叉,穿梭縱橫,青荷都遊刃有餘,處理得清楚明了,沒有一點紛亂之感,讀得暢快淋漓,欲罷不能。作家的文字功底和敘述故事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從小就愛讀懸疑小說,看到青荷也在這塊領域上耕耘,且不斷有作品推出,更有耳目一新之感。

《觸摸彼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我一字不漏地細讀了兩遍:整篇文章結構巧妙,層層遞進,剝繭抽絲,有點詭異,也有屏住呼吸的緊張感,但並不恐怖。而結果是大大地出乎意料,使人恍然大悟又為癡情女子的悲劇而黯然神傷。
此文很有日本推理小說的味道,青荷說從小就愛看日本推理小說,有時一本小說從頭到尾,又從尾到頭翻來覆去地看,的確盡得精髓。


青荷想必是個生活閱曆豐富且感情細膩的女子,她的作品中,很少美若天仙、形似嬌柳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和貌比潘安、玉樹臨風之高帥富,有的隻是平常人、普通百姓。貼近生活、描寫世間芸芸眾生,這是青荷作品的最大特色。她筆下的人物,就像隔壁家老王的女兒,老林的兒子,一個個都是我們最熟悉的街坊鄰居,是那麽地親近、那麽地熟悉,又是那麽地真實,用我的話來說,就是“接地氣”。脫離現實生活的小說,無論怎麽妙筆生花,都難以有共鳴,而青荷輕易就能俘獲人心,就是因為她站在平地上觸及她(他)們的內心、表述她(他)們的喜怒哀樂、追求向往,深入靈魂深處探求人生。

青荷同時還是一個充滿幽默細胞的作家。她的雜文《我中獎了》、《我又中獎了》以及《我是穿貨,我怕誰》等,令人捧腹大笑,似飲醇酒後般的過癮,更在笑聲中細細體會一絲酸澀。

不多說了,各位還是親自到青荷的博客去一覽風采吧: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9524/201602/600233.html


欣聞這位優秀的寫手推出了小說集,真心為她高興,也為她自豪,更為同是老表而倍感快樂!

小說集鏈接:http://dcc.dixiewpublishing.com/


小說我是不會寫了,做做飯還勉強可行。就給青荷做兩個江西名吃,表表老鄉的心意。

一. 江西炒米粉
到過江西的恐怕都吃過炒米粉,是最為popular的江西名吃之一。贛南和贛北的做法可能略有不同,我這個完全是繼承小時候媽媽的炒法,隻是青菜改成了包菜和胡蘿卜。

去年姐姐特地從北京-南昌-北京-東京給帶來的米粉,有點細,不似小時候吃的那麽有韌性。煮的時候一刻都不敢離身,就怕煮軟了會斷。雞蛋和瘦肉是必須的,瘦肉用胡椒粉、料酒、醬油和澱粉醃了一段時間。

米粉煮軟後用清水衝洗,瀝幹水分。雞蛋打散煎8分熟,劃成小塊;瘦肉用油爆熟後盛起,再下蔬菜炒8分熟。平底鍋裏再放一勺油(炒粉油少了易粘鍋),下米粉翻炒幾下,再把事先炒好的料倒入,加些水(不要一次加太多,一次次少量加),調入鹽和醬油再炒幾下出鍋。

盛盤

二. 三杯雞

三杯雞發源於江西省,不僅江西省內廣泛流傳,還流傳到了台灣成為了台菜的代表,江西省內以南昌三杯雞,寧都三杯雞,萬載三杯雞最有名最具代表性。
相傳與民族英雄廬陵文天祥有關。因其烹製時不放湯水,僅用米酒一杯,豬油一杯,醬油一杯,故名三杯雞。
各地的做法會有所差別,我就按贛南的做法做(因很多料買不到,不敢稱正宗)。

三黃雞沒有,用半隻肉雞替代,薑片,蔥段,大蒜頭,紅尖椒(也沒有,隻好用幹椒)


雞斬塊,和幾片薑片下沸水鍋焯水,出鍋後用清水洗去浮渣,瀝幹水分
 
熱鍋內放一勺油,小火爆香薑片、大蒜、蔥段和幹椒。

把雞塊倒入,改為大火翻炒至雞肉發白,倒入一杯醬油、一杯酒(我這沒有江米酒,以花雕酒替代)和適量冰糖。
 
均勻上色後,改為中火,用鍋鏟慢慢翻動至湯汁剩三分之一時倒入砂鍋,淋一勺香油小火熬至收汁即可。
三.  水蒸蛋
恭祝青荷寫作事業蒸蒸日上!

 
四. 再來一條烤魚
魚補腦,寫作耗費大量腦細胞,正好補充補充。魚名不知汗。昨天買魚時人太多,無法拍照,拿了就走,隻知道是一長串的片假名。魚名不知不影響食用,用香草、奶酪和麵包糠調味的,異常鮮香,一根魚刺都沒有,入口即化,來杯小酒挺合適。

 
期待老鄉更多佳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