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朝的滅亡談習近平對毛澤東的軍隊建製改革

潤濤閻 (2015-09-08 18:40:20) 評論 (60)

宋朝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國富反而被外敵欺淩的朝代。宋朝的經濟發展在當時的國際水平上是無他國所能比的,然而“極度恐外”的特征與它的經濟規模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反差。很多史學家都是從腐敗殺嶽飛等角度解讀宋朝滅亡的原因。潤濤閻從另外兩個方向來闡述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腐敗的確是宋朝滅亡的原因無疑,然而,把宋朝的滅亡全部歸於腐敗是省腦筋的事兒,而且很難遭到反駁。而事實上,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有兩個:

一是王安石的均貧富改革(類似於毛澤東思想)與司馬光的為發展經濟而犧牲社會公平(等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鄧小平理論)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論體係占據全體國民從朝廷到民間的大腦。本來既得利益集團把王安石的改革經過阻擾與轉向到了老百姓那裏時已麵目全非,後來又被司馬光徹底拋棄,王安石的改革以失敗告終,但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並未被朝野雙方徹底丟掉。人們頭腦裏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論,是大亂的思想基礎。同理,堅持均貧富、殺地主資本家、鬥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毛澤東思想)與堅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黑貓白貓、無官不貪、貧富懸殊(=鄧小平理論)的兩套完全對立的思想同時在整個國家理論體係中存在,是共產黨未來滅亡的思想基礎。舊作裏提到,習近平為了討好薄粉毛左以及既得利益集團右派,不得不提出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兩個都不否定,乃權宜之計。如果此權宜之計持久堅持下去,宋朝滅亡的前車之鑒就差外敵發動戰爭這一條了。而戰爭,必然涉及到下麵的話題。

二是宋朝的軍隊建製。

今天隻談第二個原因:宋朝的軍隊建製與毛澤東的軍隊建製

趙匡胤是通過掌握軍權而黃袍加身篡奪了帝王之位,他也就做夢都害怕他人有樣學樣,始作俑者豈無後乎?這個道理他非常懂。為了不讓他人有樣學樣,他當上皇帝後立刻來個杯酒釋兵權,把有資格的老軍頭們解散。另一方麵,他著手改製。他清楚,鏟除軍人想搞暴動的想法是很難做到的,唯一能做的是讓有野心的軍人想搞但不能搞,那就要在軍隊建製上來個互相掣肘。那時的軍隊非常簡單,都是冷兵器,軍隊大體分為兩項,一是拿著兵器玩命的,一是供應糧草的。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戰鬥部與後勤部。趙匡胤便把這兩項內容分開:管打仗的不能管糧草;管糧草的不能管打仗。在這之前,雖然管糧草的與管打仗的也都是用不同的人才,但兩撥人馬都在同一總兵的領導下,能做到軍隊未動,糧草先行。宋朝建立的這個軍隊建製,皇帝就選擇軍隊裏的對手,比如張三跟李四合不來,就讓張三帶兵讓李四管糧草。這樣,軍人想通過暴亂打天下的路就給堵死了。

這條路雖然讓大宋避免了軍人搞內亂,但一旦與外敵打仗,體製的缺陷立刻暴露出來了。後來到了被外敵滅絕的當口,大宋才允許“家軍”的出現,也就有了“嶽家軍”、“楊家軍”等無數有管打仗與管糧草雙重權力的軍隊將領。然而,宋朝皇帝對此非常提心吊膽,嶽家軍剛有起色便被帝王絞殺。道理在於這些家軍有管打仗的權力也有管糧草的權力,有這兩個權力,在宋朝的帝王眼裏就是改朝換代的最大威脅,超過了外敵的威脅。對外敵,可以送給他們領土以維持小朝廷;對可以篡權的內敵,丟的不僅僅是一部分領土,而是皇帝的腦袋。消弱了有掌兵權、糧草權的家軍權力,被外敵欺負直至亡國也就無法避免了。

別說金兵多麽了不起,在冷兵器時代,大宋的軍人並不必然輸給金人。有人說大宋的指揮官不行,其實根源在於建製。同樣的建製,就是讓軍神指揮也打不了勝仗。如果真的能打勝仗,那指揮官就會被皇帝殺死。當嶽飛把軍隊建製恢複到戰爭建製,戰鬥力立刻顯示出來了。這也是大宋皇帝最害怕的地方,必須在嶽飛直搗黃龍之前殺掉他。道理很簡單,嶽飛的軍隊打的旗子不是趙家軍也不是大宋,而是嶽家軍。更要命的是他的軍隊建製是戰爭建製,與大宋朝的軍隊建製格格不入。這樣的軍隊建製,直搗黃龍後殺回馬槍便可讓大宋的江山姓嶽。不管嶽飛本人是否這麽想過,趙構肯定是這麽想的。

熟讀曆史的毛澤東打下天下後,軍隊建製一部分采納蘇聯的模式,一部分取自宋朝的模式。也就是說,在名稱上采納蘇聯的模式,在內核上則是宋朝的模式。顯然,靠軍隊打下天下的毛澤東也時刻擔心在戰場上拚殺出來的將軍們有不安分的,何況中共自來都有派係,比如張國燾的四方麵軍,毛澤東並不放心。彭德懷對這樣的機製有看法,因為把軍隊供應單獨拿出來歸總後勤部,戰爭來了,外敵打入了,雙方各懷鬼胎,怎麽辦?毛澤東說,一旦戰爭打起來了,立刻恢複到解放前的戰爭年代的軍隊建製。所以,當彭德懷去朝鮮時,他並不擔心後勤與打仗兩部分會發生對立,因為他立刻把軍隊建製恢複到了解放前打仗時的戰爭建製。誌願軍回國後,軍隊建製立刻改成國內的軍隊和平建製。

所以,在毛澤東時代,不論多麽亂,包括文革,都不會發生部隊暴亂。這在軍隊建製的體製上得到了保障。因為各大軍區的子彈炮彈等軍火都是由總後勤部控製的,即使像性格暴烈的許世友這樣的大軍區司令員在遭受批鬥時也無法帶領軍隊起事,因為他沒有軍火供應,他最多拿著手槍帶一部分人上山,是表演給毛澤東看的。

軍隊建製的重要性怎麽誇大都不過分,即使練兵出身的袁世凱,由於在和平時期采取的是戰爭建製,蔡鍔都可以跟他死拚。到了蔣介石時期,尤其是日本進關後,蔣介石就一直在戰爭建製與和平建製中徘徊。他總做夢徹底實行和平建製,一切都由他直接控製,這是他打不過戰爭建製的日本也打不過戰爭建製的共產黨的根本原因。那些貶低蔣介石的軍事才能拔高毛澤東的軍事才能者,基本上都是奴才溜須拍馬落井下石者的成王敗寇思維。毛澤東還沒打下天下過,沒有機會搞軍隊和平建製。而蔣介石早已當政,搞軍隊戰爭建製有軍閥混戰的危險,而搞軍隊和平建製,無法與戰爭建製的軍隊對打。以潤濤閻之見,蔣介石的難處在這裏。宋朝的滅亡根源也在這裏。

韓複渠因逃跑而被殺,也是軍隊建製的原因。當初他是想拚命守住他的山東,那是他的地盤。在國民黨時期,地盤丟了,什麽都沒了。可是炮兵不在他的管轄範圍,他跟蔣介石提出要炮兵到山東參戰,蔣介石答應了他。可當仗打起來的頭天,前去增援的炮兵跑了。韓複渠認為是蔣介石玩弄他,想讓日本鬼子借機殺掉他,所以下令把炮兵調走了。他決定以牙還牙,當即逃跑。炮兵不是他的管轄範圍,他也就想讓炮兵打頭陣。炮兵指揮官也不是吃閑飯的,你我在山東頂住了日本軍隊,功勞和地盤是你韓複榘的;敗了,損失最大的是我們炮兵。而我們炮兵給你當炮灰,你又對我不是畢恭畢敬,我為何為你火中取栗?

習近平現在在搞軍隊建製的改革,目前還不清楚改革的範圍與程度到底如何。從媒體曝光的資料看,有靠近美國軍隊建製的跡象。這隻是表麵上或者名稱上從蘇聯的軍隊和平建製往美國的軍隊戰爭建製上靠攏,內容上是否能達到戰時軍隊建製,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習近平的軍隊建製改革有從毛澤東“和平建製”(軍隊建製建立在沒有外敵入侵、最擔心的是害怕自己人暴動)轉移到“戰爭建製”(與外敵作戰隨時可能發生)的趨勢。這有兩方麵的原因,一個是東海南海局勢緊張,有戰爭威脅;另一個是習近平沒有毛澤東一輩子當皇帝而且死後也要把權力交給毛遠新的打算,何況習近平連兒子都沒有。即使他有兒子,他也不會做夢讓兒子接班。所以,習近平的軍隊建製改革有逐步走向美國戰爭建製的思考。如此改革才能提高軍隊戰鬥力,尤其是在建製上做好隨時打仗的準備。道理很簡單:習近平不想當亡國之君。在這一點上來說,習近平是最愛國的中國人,沒有之一。在人們成王敗寇思維的專製製度下,最愛國的是皇帝本人。亡國之君就是曆史的笑話,哪怕得到了樂不思蜀待遇的劉禪也是曆史笑柄。

軍隊改成戰爭建製的優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對外戰爭時效率高,掣肘少。屬於戰爭建製的軍隊,外敵也不敢輕易發起戰端。它的缺點也是可怕的,有集團軍暴亂奪取江山的建製上的擔憂。

戰爭建製的美國軍隊攻打阿富汗如入囊中取物,可和平建製的前蘇聯軍隊打阿富汗就暴露了軍隊建製的軟肋,一下子進入泥沼。蘇聯紅軍的威望在蘇聯人民心中一下子從天上掉到地下,製度自信沒了。阿富汗戰爭是蘇聯最終解體的重要原因。至少是蘇聯共產黨解散時沒有人出來反對的原因之一。此時人人都看不起這個外強中幹的黨領導的軍隊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權,軍隊是核心的核心。胡錦濤當十年窩囊廢,就因為他沒得到真正的軍權。鄧小平敢撤銷三個總書記,因為他手握軍權。習近平能反腐,靠的不是王岐山,而是他把軍權從江澤民手中奪回來了不少。

習近平清楚,現在的導彈部隊(二炮)就等於韓複渠時期的炮兵。假如中美戰爭明天打起來了,假如在前線的47軍和54軍分別要求二炮往某地發導彈,二炮的指揮官考慮的是支援哪一個對自己更有利。人都有個人利益的考量。如果跟47軍軍長有過節,他就想方設法不支援該軍。別說個人利益了,就算他們沒有私心,不會貪汙腐敗,不會讓家人發財,時時刻刻為國家著想,由於戰爭中對戰役的決策不同的指揮官有不同的看法,二炮的指揮官也可能認為某軍的戰術是胡來,他就不讚成用導彈支援而耽誤戰機。為了提高戰爭的效率,習近平現在考慮的是把二炮取消,把導彈部隊劃入各野戰軍,等於把和平建製改成戰爭建製,就等於在韓複渠麵對日本在山東登陸時炮兵屬於韓複渠了,韓複渠就極可能為了保護他的地盤而與日本入侵者開戰。

然而,習近平需要考慮的是:在今天導彈製導非常精確的和平年代軍隊改用戰爭建製,集團軍有了能發導彈的權力,如果外敵入侵之前而某野戰軍集團涉入了高層的政治鬥爭,那就非常危險了。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炮兵想對對方斬首很難,因為用大炮轟炸某人的結局是炸爛了整個城市也難保證實現對個人斬首。可今天,如果某集團軍司令被習近平的政敵拉攏過去了,要跟習近平火拚,一發精確製導導彈就可把中南海習近平的住房炸掉,而讓張德江在中南海的住房不受損失。

麵對東海南海危機,尤其是美國重返太平洋戰略,習近平感覺到時刻麵臨著戰爭的威脅。如果用現在的軍隊和平建製,無法跟外敵對打。隻有采用與美國一樣的戰爭建製,才能提高戰爭效率,也可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美國是民主選舉總統(三軍統帥),不用擔心這樣的軍隊建製會導致軍隊暴亂而奪權。總統沒必要有軍隊經曆。然而,這樣的高效率打仗的軍隊建製,對沒有軍隊經曆的文人當專製製度下的總書記(軍委主席)來說,一旦發生高層內訌,很容易發生軍閥混戰。國民黨時期發生的蔣馮閻大戰,哪怕都是國民黨員當各大軍頭,也難避免四分五裂,因為蔣介石在軍隊實行戰爭建製與和平建製之間苦苦掙紮,有的權力他能收回,有的則不能。

所以,習近平的軍隊建製改革能走多遠才能適合既能高效率跟外敵作戰,又能防止軍隊介入高層內鬥時兵戎相見,是不小的可探討的課題。一句話:用民主製度下的高效軍隊戰爭建製,而服務於和平時期的專製製度,到目前地球上還沒有成功的範例。對專製製度來說,高效的軍隊戰爭建製,隻適合奪取政權時期的暴亂軍隊打天下,而不適用於打下天下後的和平時期的專製政權。

這不是說習近平的軍隊建製改革一定不行,隻是說社會體係往往是一個配套工程。晚清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講的內容主要還是西學指的是技術與兵器製造,而軍隊建製已經超出了技術與兵器範疇。

如果習近平真的把二炮解散,納入各野戰軍編製,類似的軍隊改革以提高戰爭效率,那麽,有兩個結局習近平需要考慮:

一個是:習近平的軍隊建製改革能接近美國的軍隊建製以達到高效打仗功能,最終倒逼高層搞政治體製改革,以結束絞肉機內鬥專製製度。也就是說,國家從專製絞肉機體製走向現代文明政治體製,先從軍隊建製改革入手。

一個是:專製製度不變,軍隊建製與政治體製不配套,導致軍隊在介入高層內鬥時各行其是而造成民國時的軍閥混戰。

俗話說,甘蔗沒有兩頭甜。習近平不能兩頭都要。習近平麵對的難題在於:不改革軍隊建製,無法應對外敵。宋朝被外敵欺負其根源便於此。而外敵對此非常清楚。你越是沒有能勝的軍隊建製,你就越害怕戰爭,外敵就越是得寸進尺。如果改革毛澤東建立起來的適合專製製度的解放軍和平建製以提高與外敵作戰的戰爭效率,就必須改革政治體製以結束絞肉機內鬥,使軍隊不再為政權服務。而是軍隊國家化,不參與政治鬥爭。否則,軍閥混戰的局麵必然出現。換言之,不改革軍隊建製,就有被外敵欺負的威脅,步晚清的後塵;改革軍隊建製,則需要政治體製改革相配套,否則有由絞肉機內鬥發展到軍閥混戰的危險。

習近平必須考慮軍隊建製不改革與改革的後果。軍隊建製不改革,晚清的命運、前蘇聯的結局都是前車之鑒。軍隊建製改革,必須與政治體製改革配套,否則民國的軍閥混戰就是鏡子。

宋朝滅亡與軍隊建製的關係我曾在舊作裏講過了,今天是更具體些而已。下麵談的是從明朝滅亡的角度看習近平的改革。

本國的曆史,是一麵縱向的鏡子;外國的曆史,是一麵橫向的鏡子。因為人類,不論膚色與地域,其思維都遵循著同樣的邏輯。思考的大腦細胞差異不大。差異最大的是文化以及由文化支撐著的製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