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家的夢想和傳奇 (八) - 孤注一擲

水色青青 (2015-08-15 13:49:33) 評論 (6)

我是1993年底來到加拿大的。在最初的新鮮好奇裏,電視上看到的科學文獻記錄片是震撼之一,尤其是地理和曆史方麵的。拍得既美,解說得又詳實客觀,風格又沉靜深邃。我一下子就非常喜歡,好像第一次覺得地理和曆史是多麽有趣的專業。接下來就感慨:“這樣的教育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看看中國的課堂是怎麽教曆史地理的! 死記硬背,枯燥無比,外加洗腦。那些所謂的曆史事實更是謊言連篇!  這樣的教育,有還不如無。”

很多年裏我都是持著這樣的一邊倒的觀點,但是,漸漸地,在見識了西方的教育,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回味之後,我開始挖掘出我的學習生涯裏積極的一麵。學的東西本身並不重要,但是,在為高考拚命,在為一個目標孤注一擲的奮鬥過程中, 一個人的毅力和勇氣被鍛煉出來了。一旦成功,一個人有機會體會到苦盡甘來的幸福感,他(她)就會形成一種模式,一生裏去重複追求目標-成就-幸福的循環。這才是我高中求學生活裏給我最大的收獲。

這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我高中的生活,清苦自律如苦行僧。所有的訓練和教育也隻為了一個簡單的目標 – 贏。培養出來的人,不會多麽儒雅風情,但是是粗糲堅韌的鬥士。

先說吃吧。我高三時有一段時間對吃豆腐和菠菜都覺惡心,源於學校的食堂做的飯實在太粗放了(一笑),有時真象豬食,而且日日重複。二兩硬硬的米飯被毫無味道的菠菜湯一泡,飯也難吃,菜也無味,湯隻好倒掉。有時有肉吃,豬肉塊硬硬地沒煮爛,裏麵的豆腐也似乎沒煮透。有時食堂有點兒好菜,那大長隊馬上讓我望而卻步了,況且又舍不得多花錢。那些饑腸轆轆的男生們,一到開飯時間,就從教室裏衝出來,往食堂跑。教導主任覺得這太沒風度,就擋在路上喝止。

再說住。我第一年住的地方,冬天的時候臉盆裏的水都結冰了,但我們並沒感覺冷,因為被子厚吧。當然學校也沒有洗澡的地方。

我也土氣得一塌糊塗,青春期該是嬌豔如花的女孩吧, 可是我既無錢買衣服,連洗衣服的時間都覺浪費。同學回憶起我說,有時跟我說話,我一臉茫然的樣子,好像剛把我從另外一個世界裏拽回來。美麗和魅力,光去夢想這一類事情,幾乎就有負罪感。

學校的地址也遠離城區,也無公車可乘。回家一趟,要走上約四十分鍾的路,去城裏搭車。那座孤零零坐落在田野裏的白色教學樓,象一座修道院般地與世隔絕 – 字麵上的和象征上的。

住校生都是農村來的,生活上的苦大家都不算什麽。最主要的是壓力和枯燥。每天除了上下午,我們還有早自習和晚自習,從五點半到晚上八點半,除了吃飯和午睡,就是學習。學習的內容,就那六門課。學校有個閱覽室,有很短的時間為學生開放,但小小的,我們是不鼓勵去用的。圖書館也曾經對學生開放過,至少一段時間,但老師也不鼓勵我們去借讀小說的。有個同學借了一本《簡愛》,被班主任嘲諷:“以為是撿來的愛嗎?”

可以看出,學校對早戀的念頭是多麽的如臨大敵。那點兒朦朧的浪漫情懷全都讓步於一個偉大的目標。實際上,高考的結果也證明了,早戀的那幾對裏的女生考得都大失水準。在一個形容為“千軍萬馬,搶奪獨木橋”般激烈的競爭裏,分一點心,就意味著一個逆轉的人生。高中整整三年,甚至整個學習生涯,都是大戰前夜心態  – 要秣馬厲兵、枕戈待旦,豈容懈怠?

我曾經給我兒子講述我的高中生活,他馬上說:“無意冒犯,我可不想過這樣的生活。”是啊,對鮮活的少年來說,這種清苦無趣的生活怎可忍受?而且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記憶枯燥的年代數字,演算沒完沒了的數學習題,死記硬背教條無比的政治理論,更有全部功夫花費都付之流水、無顏回家、落魄人生的可能。這樣的壓力又怎樣可以忍受?

我記得有的女生情緒低落,或哭了,我被叫去幫忙做工作。我很容易聯想到,放在如今北美的背景,會有多少心理的輔導、社會的支持,又會有多少家長站出來要求政府改變教育方案,減輕學生課業。可是那會兒的我們,好象壓根兒就不期待別人來改變我們的狀況,覺得那是天經地義的生存之道,我們該做的,就是更刻苦地學習,讓獲勝的籌碼更高一些。我們沒有學會自憐,也不知要嬌慣自己,也不敢奢望太多。

高考前夜,壓力到達頂點。那天晚上,學校讓大家提前半小時熄燈睡覺,老師又巡回著確保安靜。可是,聽著同舍的女孩們轉輾著,最後一個一個地入睡了,隻有我,腦袋清醒如也,經曆著人生第一次失眠 – 在我人生最重要的時刻, 最需要我腦力的時候!幾乎一夜無眠!

天亮了,我拖著昏沉沉的腦袋,在學校外麵的圍牆外散一會兒步。痛苦地想:“完了,完了!我要考砸了”!

但一旦到了考場,我的全部能量都調動起來了。三個小時,我全神貫注,自覺發揮得很好。晚上,疲憊之極,很多同學要養精神不學習的,但我撐著,複習著一點一滴,撐著堅持到晚自習結束,為了另兩天的考試。

1986年的夏天,我全縣文科第一,拿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的數學是滿分 - 120 分。在我們並不偏遠的縣、鄉、村裏,北大,這都象放了一顆衛星。尤其有我兩個哥哥之前的成績,我這是寶塔封頂、大滿貫、輝煌的結尾。溢美之詞,羨慕之情,可以說是滿耳滿眼。有兩個小故事可以說明村裏對我的期待或仰視。

我仍在大學時,那時父母已搬到城裏,媽媽偶爾回去,仍在當地的姨媽問媽媽:“這兒都傳說你姑娘在跟鄧小平的孫子談戀愛。”媽媽告訴我後,我大笑不已。就算北大是高幹子弟遍地開花,我這個鄉野小姑娘也高攀不上吧?可是我的鄉鄰們可是屬於敢於“夢想”的一族啊!(一笑)

另一次,我二十多年後首次回到村裏,和先生孩子一起,在市場上走著,村子裏逛著,爸爸一介紹,經常的反應就是:“噢,是水色青青呀”! 很讓我的兒子和老公驚訝了一回:哈,這個不起眼的太太/媽媽竟然是村裏的大名人呐(一笑)。

更欣慰的是,這是我給我的父母和家庭最好的愛和回報啊!記得拿到通知書之後,我的兩個哥哥都回家來,全家擠在租來的一間小屋裏,喜氣盈盈地談論著讚歎著。他們對我的驕傲,是一直到今的。我的大哥,會對不相幹的漁人說:“我的老妹是北大畢業的。”讓我吃了一驚。我的父母呢 ,自不待言,永遠地誇不完,總是向人講訴著我是如何地用功、懂事。

 

回首來時路,對這一段的人生有很多的感慨。在我年輕的時候,十年磨一劍,終成正果。我有幸嚐到了成功的滋味,相信辛苦是會有美好回報的,也養成了努力的習慣。這樣的信念和體驗,是一個年輕人得到的最好的稟賦啊。後來我來到國外,讀下一個我既不愛也不擅長的電腦學位,我歸功於那些年的忍耐和堅持的訓練、不畏讀書的自信、以及人生必須奮鬥的信條。更何況,從此,我的人生就站在了一個很高的起點,後來一路順遂。

在我人生這最關鍵的階段,我有好多的人要感謝,我的老師同學親朋,最重要的,我的家庭。我學習的強大動力,據我自己分析,一是來自對命運的抗爭,另一個,就是父母的愛和犧牲、哥哥們的榜樣、全家的支持。

今天,我們的親鄰會囑咐我們說:“千萬別忘了你們爸媽。他們把你們供出來,不容易啊”!我怎麽會忘記呢?我父母“砸鍋賣鐵”的決心,實踐起來是滴滴的血汗啊,還有難於外人道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