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還能認出題圖中的這個人是誰嗎?他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在中國風靡一時,幾乎家喻戶曉的,被譽為“鋼琴王子”的法國著名鋼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萊德曼(Richard Clayderman)。30年前的他看上去像是一位陽光燦爛的翩翩少年,如今歲月的風霜已悄然爬上他的麵頰。當年沉醉於他的充滿浪漫情懷的美妙樂曲的人們是否依然記得他呢?
理查德·克萊德曼1953年12月28日出生於巴黎,本名菲利浦·羅貝路易·帕傑斯。因其在各種語言中拚法不同,他便以其曾祖母的名字克萊德曼為藝名。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演奏作品主要以大眾接受度高的樂曲為主,而較少演奏學院派古典音樂。除了原創作品之外,理查德經常創造性地改編現有作品,譬如好萊塢的電影樂曲、東西方的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民謠等。
理查德6歲開始學彈鋼琴,12歲時被巴黎國立音樂學院破格錄取。他從音樂學院畢業以後,偶爾做一些伴奏和樂隊的兼職。1976年,他的生活有了戲劇性的改變。一個叫保羅·德·森納維爾(Paul de Senneville)的製作人相中了他,決定讓他演奏《給愛德琳的詩》(Ballade pour Adeline)。那張單曲一鳴驚人,創下了在38個國家2千2百萬張的銷售記錄。從此以後,他開始成為一名職業鋼琴演奏家,先後錄製了1300多首鋼琴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通俗樂器演奏家,在世界各地賣出了7千萬張專輯。在他的高峰期,曾經在250天內演出200場。
在中國,理查德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愛。因為他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最初進軍中國市場的少數外國音樂家之一。優雅的鋼琴讓改革開放初期仍有一點保守的中國人找到了一種既激情浪漫又含蓄沉穩的美。在中國演出之後的轟動,使他在中國享有“鋼琴王子”的美譽,並因之培養起了80年代的一批“琴童”。很多中國孩子選擇學習鋼琴,都是因為理查德的影響。很多樂迷著迷於收集理查德的盒帶,大街小巷不時傳出理查德鋼琴曲那特有的優美浪漫的旋律。從那以後,理查德經常訪問中國,每年都在中國有數場演出,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由於娛樂資訊的膨脹,和娛樂業生態變化,理查德對中國娛樂文化的影響已經今非昔比,但作為改革開放初期外來文化的先鋒,理查德對中國,至少對中國改革開放後流行音樂和文化的影響還是不可磨滅的。整整一代音樂愛好者,對他的音樂的特殊魅力依然難以忘懷。
如今已經六十多歲的理查德·克萊德曼依舊寶刀不老,依然活躍在演藝業的前沿,每年商演不斷,始終是一位相當受歡迎的藝術家。克萊德曼的音樂的深入人心的特質,使得他成為了大眾所喜愛的音樂家。他以“世界上最成功的鋼琴家” (“The Most Successful Pianist in The World”)身份而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理查德和他的妻子克莉斯汀,兒子皮特和女兒莫德生活在巴黎附近的小城聖旺(Saint-Ouen)。
以下是理查德演奏其成名曲《給愛德琳的詩》(Ballade pour Adeline)的視頻:
《愛情故事》(Love Story):
再貼一曲《道別之時》(Time To Say Goodbye)視頻:
tor
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