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徘徊在斯坦福校園裏的羅丹花園,總是想著羅丹拿著蠟燭引導他的弟子,要他注意在光線移動中雕塑的表麵起伏的變化。幾次在清晨,傍晚,深夜,或是雨中,用攝影的方法去觀察,理解光線對大師的雕塑所產生的效果。發現了以前沒有注意過的負空間在理解雕塑作品中的作用,這是得益於攝影的幫助。
有時在安寧之中,隻有大師的作品在身邊,突然有種穿越的感覺。那時,雕塑不再是冰冷的青銅,好像有了生命。似乎能感到大師的無形的手在雕塑表麵遊動,隨著起伏,調動著各種情感。像一個指揮家在指揮著一個交響樂團。形體,線條,體積,質感,張力,空間的變化,合成了一部視覺的交響曲。 即使現在回去看看這些照片,仍然讓我感到那種激動。
幾張《加萊義民》是我最喜歡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羅丹的雕塑
socks (2014-12-20 18:30:44) 評論 (1)多少次徘徊在斯坦福校園裏的羅丹花園,總是想著羅丹拿著蠟燭引導他的弟子,要他注意在光線移動中雕塑的表麵起伏的變化。幾次在清晨,傍晚,深夜,或是雨中,用攝影的方法去觀察,理解光線對大師的雕塑所產生的效果。發現了以前沒有注意過的負空間在理解雕塑作品中的作用,這是得益於攝影的幫助。
有時在安寧之中,隻有大師的作品在身邊,突然有種穿越的感覺。那時,雕塑不再是冰冷的青銅,好像有了生命。似乎能感到大師的無形的手在雕塑表麵遊動,隨著起伏,調動著各種情感。像一個指揮家在指揮著一個交響樂團。形體,線條,體積,質感,張力,空間的變化,合成了一部視覺的交響曲。 即使現在回去看看這些照片,仍然讓我感到那種激動。
幾張《加萊義民》是我最喜歡的。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