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芹菜的,都是楚人?

農家苦 (2014-10-19 15:49:00) 評論 (32)

如果我說,愛吃薯條的,都是美國人,那你一定不同意,因為加拿大也有愛吃薯條的,英國也有愛吃薯條的,中國愛吃薯條的人,加起來可能比英、美、加三國的總和還要多。但如果我說,愛吃芹菜的人,都是楚人,你卻很難找到反駁我的理由。

因為芹菜原產楚國,吃芹菜最早的人是楚人,吃芹菜曆史最久的地區是楚國。要知道,古代食品是自然推廣開的,不像薯條,是靠了現代廣告手段和商業模式推廣的。人為普及的食品,很難界定它的故鄉,更難確定它的原始食客人群,而自然普及的食品就可以。

研究顯示,人類對某些食物和口味的嗜好,居然可以遺傳給下一代。上一代人喜歡吃的,下一代甚至下二代也喜歡吃。我母親喜歡吃芹菜,我喜歡吃芹菜,我的兩個孩子也都喜歡吃芹菜。據此可以斷定,喜歡吃芹菜的,他們的根與芹菜的根一樣,都曾紮在楚國的故土中。

我承認我有楚國情結,因為我的祖籍在楚國故都。每次出差去武漢,特別是遊賞江漢平原,總覺得那裏似曾相識,前生曾到,對湖北的風物人情懷有莫名的好感。在廣州工作時,有次去蘭州出差,回程我讓別人都直飛廣州,就自己一個人從武漢轉機,所為竟然是武漢燒餅。

從大學開始,曆次的填表,大約有一半以上非特別要求的表格,我在民族一欄都是填寫“楚”,不願意填寫“漢”,因為我瞧不起劉邦。

過去學術界把楚國分為“南楚”和“北楚”,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和湖北。但我一直反對這種不嚴密也不嚴肅的稱謂,因為湖南隻是楚國的一小塊地方,不能與楚國相提並論,這就像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能稱它為南中國一樣。湘軍興起和赤黨立國,致湖湘“風水”南移,湖南人在很多方麵顯示出強勢,並有意識地擠占湖北的風光。

但曆史畢竟是曆史,人為的“扭轉”是不能長久維持的。我不僅堅信“惟楚有材”原指湖北楚國舊地,而且認為“雲夢澤”是兩個:“雲”澤在北,“夢”澤在南。八百裏洞庭並不是古雲夢澤的遺跡,因為從概念上講,“湖”比“澤”深,“澤”比“湖”淺,但麵積要大,現在消失的雲、夢二澤,應該都在湖北境內。

宰相伊尹原是廚師,他對商湯說過:“菜之美者,有雲夢之芹。”意思是,天下最好吃的菜,乃是雲夢澤的水芹菜。這是《呂氏春秋.本味》上記載的。伊尹說這話時是商初,尚未有楚人、楚國的概念。到了周朝初年,也就是《詩經》時代,周人普遍采集野生的水芹菜作為春鮮野蔬,《小雅.采菽》和《魯頌.泮水》都有“采芹”之句;《周禮.天官》記載的“芹菹”,即醬芹菜,還是當時重要的祭祀品。

到了戰國,中原正統開始鄙視楚人。《列子.楊朱》記載說:有人愛吃芹菜,到處向人誇獎芹菜味美,鄉紳富豪吃了反倒嘴腫鬧肚子,於是鄉人訕笑之。此後,人們便把芹菜看作是賤物,“獻芹”被解釋為“所獻之物菲薄”,以示誠意。辛棄疾於1165年撰寫論文10篇,陳述抗金救國、收複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書稱《美芹十論》。

芹,也叫蒲芹、香芹,主要指野生的水芹,學名叫Oenanthe javanica BlumeDC.。雖然野生的旱芹以及後來人工栽培的品種都叫芹菜,但它們的味道與野生的水芹相差甚遠。鄂、皖兩省的水芹最近古味,江浙湘贛次之,魯豫及全國其它地區的芹菜又次之。

水芹的正規名字叫“楚葵”,我把它理解為“楚魁”,即“楚國或楚地的最好”之意。鄂東蘄春縣是中國著名的四大“風水寶地”之一。“蘄春”的名稱來自蘄春四寶之“蘄芹”:“以境地‘水隈多蘄芹’,取義蘄芹之春。”(《蘄春縣誌》)足見古代雲夢澤之大。 

2010年底,我在長沙嶽麓書院的山門口,終於看見“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名聯。盯著門楣瞅了幾眼,再到院裏徜徉一會兒,感覺氣氛不對,陰煞太重。遙想清季書院的一幫學子名臣,除左宗棠公收複新疆、功高蓋世外,餘者皆了了耳。這些人竭盡所能幫著滿清政府殺漢人,算哪門子“複興重臣”呢?

曾文正公在剿滅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曾數次投水自殺,他親自指揮的幾次戰鬥,無不以慘敗告終。毛先生建國有功,治國有罪,而且罪不在小,禍延至今,幾乎斷了中華的人文命脈,根本夠不上完人、聖賢。所以,“惟楚有材”掛在嶽麓書院的門口,實在有僭越之嫌。

聯想到近、現代湘君之過、湘臣之非,對比楚芹之盛之美,回來後,我把那張照片從相機裏取出,將原來的“材”字改成了“菜”字,再一讀之,竟然滿口生香,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