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這首《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顯示出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更上一層樓"。而貝多芬的交響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在貝多芬第三號協奏曲中,開始出現貝多芬個性追求的那種戲劇性衝突,鋼琴被賦予明顯的激情。 貝多芬一共寫了5 首鋼琴協奏曲,第一及第二協奏曲尚未脫出莫紮特和海頓等人的影響,也不夠成熟。從第三協奏曲起,貝多芬開始注入了自己的風格,樂隊部分也更具有交響的韻味。因此也可以說這首協奏曲是告別了莫紮特、海頓影響而邁進了自己廣闊的天地。有人說C 小調對於貝多芬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是他的“狂飆”調,例如他的C 小調作品第五交響曲、“悲愴”奏鳴曲等等。這種說法跟上麵從此以後其鋼琴協奏曲脫離了稚嫩時期似乎是一致的,具有狂飆革命的氣息。 在這個協奏曲的手稿上貝多芬寫下了創作年代為1800 年,但是從另一份保存在不列顛博物館的草稿上看似乎還得往前推3 年;整個作品的完成至少不早於1802年,可能還要晚一些,因為主奏鋼琴的分譜在1903 年4 月3 日, 首演時尚未完全寫成。 首演時貝多芬自己演奏鋼琴,按照當時的習俗,得看著樂譜演奏,貝多芬請他的學生伊格納茨•馮•齊弗裏德翻譜。但是齊弗裏德發現譜紙上並無寫下的樂譜,大多是一些像是埃及象形文字的記號,根本看不懂,大概隻對作曲家本人起到提示的作用。他幾乎是背著演奏的,大概是沒有時間寫下來。“當需要翻頁時,他對我頷首示意,我在翻頁時的緊張狀態使他忍俊不禁。”這首協奏曲當時是題獻給普魯士的斐迪南王子的。 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貝多芬最早發揮其創作潛力的作品, 而他本人對此曲也充滿自信。與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樂部分已逐漸具有交響曲的韻味,主奏鋼琴也能發揮出鋼琴本身獨特的風格,這兩者渾然融合,構成宏偉的協奏曲。在這首作品中,他以往的鋼琴協奏曲裏的柔弱、單薄已蕩然無存,全曲洋溢著年青力壯的粗獷男性的作風。這首《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顯示出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更上一層樓"。而貝多芬的交響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本貼播的這部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是由著名的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 小澤曾爾指揮, Rudolf Serkin鋼琴演奏, 祝好朋友們周末快樂! (肖蕭2014年6月27日) 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三樂章聯播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c小調, 協奏風格的奏鳴曲形式 Allegro con brio 第三樂章 快板,c小調,回旋曲形式 Rondo.Allegro 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分樂章賞析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c小調, 協奏風格的奏鳴曲形式 Allegro con brio 第三樂章 快板,c小調,回旋曲形式 Rondo.Alleg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