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英語:2001: A Space Odyssey),在1968年推出,由斯坦利·庫布裏克導演,是一部很具影響力的美國科幻電影。
故事是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lark)所撰寫的各種短篇小說的部分內容所改編,包括1950年的短篇《前哨》,並間接引用《童年末日》中克拉克大力提倡的人類優越論點為其題材。
庫布裏克與克拉克合作,兩人一麵合作討論,電影一麵製作,同時也在寫作小說,這些小說最後成為《太空漫遊》係列。之後克拉克的太空漫遊小說即將出版完結時,庫布裏克也同時寫完了電影劇本,電影和小說幾乎是同時麵世的。他們在這項方案的合作細節可以在克拉克1972年所著的《2001年失落的世界》得到印證。這部影片在1968年贏得了奧斯卡的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音樂[編輯]
音樂在《2001太空漫遊》中有著關鍵的作用,而不單是為對話配置的零星的配樂。從影片拍攝的一開始,庫布裏克決定要讓這部片成為根本上無需言詞的體驗,而非倚靠敘事電影的傳統技術,因此音樂將成為喚起特定情緒必要的角色。在許多人的觀點裏,《2001太空漫遊》重現了音樂在默片時代的中心地位。
這部片引人注目的是它創新地使用了古典樂曲。主流電影以往(現在仍是)總是伴隨著由那些專業的作曲家精心製作的背景音樂與/或配樂。盡管如此,庫布裏克一開始仍委托原創的管弦樂配樂,他之後卻舍棄了這些,反而選擇一些早就錄製好的古典音樂,他是開此先例的導演之一,之後這個趨勢也逐漸變成常態。
在與米契爾·西蒙的訪談中,庫布裏克解釋:“無論我們的影片配樂者做的多好,他們不是貝多芬、莫劄特、或布拉姆斯。當從古到今還有為數眾多優秀的管弦樂,為何要使用那些不算頂尖的音樂?當你在編輯一部影片,嚐試用不同的音樂片段來檢驗它們與畫麵搭配的效果是相當有用的…嗯,加上一點關心與想法,這些暫時的曲目可以成為最終的配樂。”
《2001太空漫遊》在壯觀的太空站會合點與月球降落過程中使用了幾個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主要配樂是由哈察都量(芭蕾舞劇“蓋亞妮”)與小約翰·斯特勞斯廣為人知的華爾茲圓舞曲“藍色多瑙河”。《2001太空漫遊》特別為人熟知的是作為開場樂的理查·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不可避免地與影片中的畫麵和主題連結。這部電影的配樂同時向大眾展現了現代古典作曲家喬治·李蓋第。
在拍攝的早期,庫布裏克曾委托過好萊塢著名的配樂家,艾力克斯·諾斯,他曾為《萬夫莫敵》寫過激勵人心的配樂,也同時替《奇愛博士》配樂。但在《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裏克突然以毛片的古典音樂,當成最終成了電影配樂。由於1966的3月,米高梅開始關心《2001太空漫遊》的進度,而庫布裏克將鏡頭的連續運鏡,和古典配樂搭配得天衣無縫,讓他們十分喜歡,於是庫布裏克決定幹脆直接采用這些給作曲家諾斯當參考曲的音樂片段,當作最後的配樂,放棄諾斯正寫到一半的配樂。不幸的是,庫布裏克忘了通知諾斯他音樂並未被采用,使諾斯最喪氣的是,他是直到他看了電影的首映後才知道這個狀況。諾斯製作的原創背景音樂曾在他過世前被短暫地發行。同樣地,李蓋第也是在沒有被他朋友提醒之前,從未注意到他音樂被用在影片當中。他一開始對於這些音樂的使用並不開心,並對庫布裏克在片末“行星間的旅館”采用的錄音做出電子的處理,提出抗議。
HAL屠殺時的配樂“Daisy Daisy”(Daisy Bell)是麥斯·馬休利用電子合成器改編,而亞瑟·C·克拉克1962年在貝爾實驗室巧遇同學以及朋友─約翰·皮爾斯時在墨瑞·希爾設施曾聽過。在那個時候,物理學家小約翰·賴瑞·凱利表演了一個令人注目的語音合成示範,他創造了貝爾實驗室曆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之一─使用IBM 704電腦去合成語音。凱利的變聲效果器與麥斯·馬修提供的伴奏重新創造了“Daisy Bell”這首歌,克拉克深受感動,於是他告訴了庫布裏克在影片中使用。[1]
對白
除了影片中使用的音樂,盡管與傳統的敘事方式來說相對的缺乏對話困惑了許多觀眾,在《2001太空漫遊》中的對話是另一個值得注目的成就。影片中最驚人的特色之一是在影片的前20分鍾與最後23分鍾內沒有對話─在這些章節中整個敘事是由圖像、動作、音效、與二張字幕卡完成。
隻有當影片到了設定在2001年與2002年的“現在”,我們才聽見演員們講話。從那個時候開始,庫布裏克慎重地拋棄大部分預期的對話與敘述,而遺留下來的是值得注意的明顯平凡無奇的現象─宣布失去的喀什米爾毛衣,佛洛依德與蘇聯科學家們雖尷尬但不失禮節的閑聊,或他前住黑石柱的路上對於三明治的評論。浦耳與波曼在甲板上交談對於“探索頻道”相同地感到無趣),無情感且大體上缺乏主要敘述意旨。庫布裏克明白地設計這些交談的弦外之音─不是用說的,而是─讓它成真,意義深遠的內容。在影片中的一幕,HAL運用讀唇術了解浦耳和波曼之間的對話(他們避免被竊聽而躲到分離艙之一進行交談,使得HAL不能聽見他們,但顯而易見的失敗因為被他們討論的對象所解讀)。更進一步的指出電影裏寂靜的中心地位與不用文字的談話。
以環境音響敘事
在《2001太空漫遊》中,HAL-9000趁著波曼在太空船外努力拯救浦耳時謀殺了三名冬眠的太空人,這一場景可能是庫布裏克獨特處理敘事的手法最好的證明。不人道的凶手簡單地輸送寒冷,在這一幕隻包括了三個基本元素。
除了警報聲和太空船環境係統恒定的背景音樂, 整個場景被製定為沒有對話、沒有音樂也沒有任何種類的物理運動。
當HAL中斷生命支持係統時,我們看到閃爍的警告標誌,“電腦故障”,全屏幕顯示且隻伴隨著尖銳的警告嗶聲;鏡頭切換至靜止拍攝冬眠中的太空人。他們被包裹在像石棺的分離艙,且利用全屏幕特寫每個太空人的生命跡象屏幕。當太空人垂死時,警告變成了“生命機能危險”,而我們看到了在屏幕上的生命跡象開始平穩。最終,當三個睡夢中的太空人都死了,隻有寂靜和不祥的閃光信號,“生命機能終止”。
“這部片結合了陰森的現代音樂、古典華爾滋、芭蕾舞組曲,呼嚕聲、咆哮聲、充滿氣體的嘶嘶聲與合成的嗶聲。一個角色有一個粗糙的聲音嘶啞但電腦卻用一種柔和,迷人的音調(反派角色的古典的性格描述)。空間準確地描繪為真實的寂靜空洞,但技工用巡環空調係統的聲音填滿了這個世界,電腦的嗡嗡聲與門的嘶嘶聲。《2001太空漫遊》到處是聲音,且大多數是環境音樂。也就是說,大多數是環境音樂。”
“之後的影片,例如喬治·盧卡斯的《五百年後》、卡羅·巴拉德的《狼蹤》、大衛林區的《象人》、法蘭西斯·福特·科賽拉的《鬥魚》與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清楚的繼承了《2001太空漫遊》式的環境音樂設計。電影導演們更容易察覺提供有效的音效編輯革命的可能性。噪音、寂靜、折衷的效果,所有有助於使場景更有說服力的方式,但把電影當做是音波或視覺表現的延伸,也就是擴大的藝術。”[
人物角色
演員 | 飾演角色 |
---|---|
Keir Dullea | 大衛·鮑曼博士 |
Gary Lockwood | 法蘭克·普爾博士 |
William Sylvester | 海伍德·R·佛洛伊德博士 |
Daniel Richter | 月球視察員 |
Leonard Rossiter | Andrei Smyslov博士 |
Margaret Tyzack | Elena |
Robert Beatty | Ralph Halvorsen 博士 |
Sean Sullivan | Bill Michaels 博士 |
Douglas Rain | 超智能電腦HAL9000(配音) |
Frank Miller | 任務調配機(配音) |
Bill Weston | 宇航員 |
Ed Bishop | Aries-1B 月球航天飛機艦長 |
Glenn Beck | 宇航員 |
Alan Gifford | 普爾的爸爸 |
Ann Gillis | 普爾的媽媽 |
影片解說
自從首映之後,《2001太空漫遊》已經被許多從專業影評人到業餘作家與科幻迷們分析與解釋。影評早就從電影放映的那天就存在了,但《2001太空漫遊》靠著它對觀眾解釋的開放程度在影史上擁有獨特的地位。
因為斯巴達式的使用對話,有震撼力的畫麵,真實又特別的效果和使用遠遠領先於它的時間的環境音響,庫布裏克創造了一部可被不同人從不同角度解釋的電影。他鼓勵人們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解釋,而且他拒絕去提供在電影中“真正的”的解釋,相反地他更喜歡讓觀眾接受他們自己的想法和理論。1968年,在接受花花公子雜誌的專訪下,庫布裏克說明:“你自由地猜測,正如你期待這部片中的哲理和寓言的意義─如此的猜測顯示出在更深一層上它已經成功的吸引住觀眾─但我不想要詳細解釋《2001太空漫遊》,因為每位觀眾都有責任去追求,不然他將害怕他已經失去了重點。”
科學準確性[
整體而言,影片是極度寫實的。它是少數精準描寫太空(一個近似的真空)無聲狀態的科幻影片之一——甚至當太空船飛越太空時也悄然無聲。
《2001太空漫遊》多半依據科學事實,例如對發現號上無重的精準描述。該片本身對著墨甚深,運用令人印象深刻的在轉動輪裏的軌道鏡頭,提供的人造地心引力,正好和輪外的無重狀態形成對比。太空艙內的太空人正在漫步,也許透過velcro式的地板漆可以解釋漫步速度的怪異遲緩。
無論如何,影片確實有以下少數的科學準確性的失誤:
- 由於影片完成在阿波羅月球探險計劃之前,月球表麵的山高被高估,流星的侵蝕作用則被低估。
- 在Clavius基地的地心引力模擬自地球,高於月球的地心引力,雖然簡報在離心分離機裏是可能的,模擬的是正常的地心引力。
- 發現號一號上的熱反應爐,原本有意包括其中,因為庫布裏克覺得它們看起來太像翅膀,最後從設計中被移除。
- 在發現號一號的拍攝中,背景的繁星緩慢地移動。這是不正確的。──繁星過於遙遠,其移動人眼無法辨識。庫布裏克對於這些鏡頭的不正確心知肚明,但為了藝術的考量卻刻意忽略。如果鏡頭真實呈現,將欠缺視覺的運作,看起來就像靜止的畫麵。無論如何,另一種詮釋是整個發現號從頭到尾的旋轉,而攝影機也同步與發現號旋轉,背景則是不變的星空。
- 登月航天飛機登陸排氣時所卷起的煙塵如巨浪般翻湧,在接近真空的月球表麵上發生時,較之直線的擴散麵積更大。
- 被許多評論者忽略的更嚴重的不準確性,是Aries 1B登陸演習的不同時期從月球看地球(就像科學本身持續的錯誤一樣)。
- 在影片中有各式各樣的地點,星球“奇妙地”排列,為了藝術的目的,無視於事實。
- 為了無防護的進入發現號的空氣鎖,大衛·波曼在他的太空艙爆破艙口,有一個鏡頭是戴夫在空氣艙內反彈,而他的太空艙仍在艙門外。太空艙與發現號不密合,故太空艙口的爆炸應會造成空氣溢出產生動力而移動位置。──也許相當緩慢,粗估空氣作用力的力量與速度(與波曼)相當於太空艙的力量。有人以為,噴射過程牽動處於靠站狀態的矯正船身用火箭的自動補償,這並不是不可能。
- 當黑武·佛洛依德飛向月球時,有一個出名卻微不足道的技術性錯誤。假設在一個無重狀態下,他用一根吸管啜飲著,當他鬆口換氣時,液體會重新落回容器中。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不必要的錯誤,雖然在太空中不會有重力將物體拉回。當佛洛依德的嘴唇停留在吸管上時,他也許在容器中創造了一個輕微的真空,這樣可能有足夠的力到將液體拉回容器中。對這種情形的另一種可能解釋是,吸管的頂端似乎與某些小活瓣密合,當啜飲結束時,它將完美的阻止這些液體溜走。
- 盡管四名組員在太空船發現號裏被安排在一個旋轉輪中模擬地心引力,轉輪短小的半徑需要一個相當速度的RPM(五到十個,RPM視實際半徑而定),以製造類似地球的地心引力。一般相信,當暴露在高離心力時,人體會感到暈眩,作嘔與失去方向感。隻有極少數的人類可以習慣高度的旋轉。另外,當地心引力全數施加在人體時,在雙腳之間,腰部與頭部都各自不同。一個比較好的減低向心力傾斜度的設計是旋轉整艘太空船,並且讓組員區與駕駛區以強固的電纜煉栓,擺蕩自中央區。無論如何,這是假設四名組員旋轉模擬地球引力,為了達到模擬的目的,也就是月球引力,組員區可以旋轉的更緩慢些。
- 在一幕場景中,當熟睡的黑武·佛洛依德手中的筆,在太空船艙內的零地心引力漂浮時,一位飛行隨從加以抓握,筆旋轉著,但它並未以自己的中心重量旋轉,而是以筆的外部表麵的中心旋轉,這是因為事實上,筆落在一張透明的,旋轉的大桌上。飾演飛行隨從的女演員猛然抓住它,它因此並未落在桌子的正中央。在一個真實的零引力的環境中,某些力量會施力在筆上,以便迫使它繞著任何其他的而非它自己的中心點旋轉。
- 在奔向月球的太空船中,太空人們一塊兒吃著食物,竟有其中一名拿著水壺詢問著其他兩人是否需要咖啡,並分別遞送杯子,完全忽略零地心引力所可能造成液體將可能倒不出來的情況。
預測
影片中正確預測到未來2001年的世界,包括了:
- 人類生活中的衣著依舊沒有太大改變。
- 無所不在的電腦。
- 在客艙座位後方的液晶電視。
- 小型,可攜式平麵屏幕電視(平板電腦)。
- 飛行廣角電視屏幕。
- 已常態性存在的太空站。
- 電視台頻道的增殖(BBC的頻道數量至少十二個)。
- 電話號碼比1960年代更多位數。
- 像IBM和希爾頓大飯店之類的企業,存續到2001年。
- 在西洋棋局中,電腦有能力輕易打敗一般人類玩家。
- 使用有條碼的信用卡,在ATM自動提款機上操作(佛洛依德博士插入電話的信用卡是美國運通卡;一張特寫照片顯示它包括了一條數碼而非一個磁條,但原理是相同的)。
- 即時影像對話。
- 生物辨識功能,在抵達太空站時,必須通過語音辨識。
- 太空船的電腦接口,有為數眾多的小型屏幕展示FORTRAN程式碼,隻是概要的繪圖,經常被視為預測多樣視窗與圖解式使用接口的失敗。無論如何,當植入係統應用多半具備Sparton接口時,這種宣稱是備受爭議的。
某些對未來的預測結果並不正確:
- 太空旅行被不正確的描寫在2001年將成為尋常去處,在影片中,
- 月球上將建立殖民地。
- 有人駕駛的木星任務是能實現的。
- 在“懸疑的動畫”中,科技可以利用來替代人類。
- 類似HAL表現出的強人工智能在2001年並未出現。
- 泛美航空,霍爾強生的飯店以及貝爾係統都存續到2001年。
- (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