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他們而不朽——看電影《卡桑德拉大橋》(The Cassandra Crossing)

點綴 (2014-04-08 15:41:58) 評論 (29)







因為有他們而不朽
——看電影《卡桑德拉大橋》(The Cassandra Crossing)
 
 
由於時代的進步,科學的昌明,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活在今天的人比他們上一個年代的同齡人有著更多的不一樣。你看,今天的兒童,更懂事,也更聰明,他們的領悟力比他們的實際年齡可要老到得多。比如說一個三歲孩子,從他們的智力看,更像是一個以前的七歲孩子。那麽成年人呢?他們的變化就更大,幾十年前,一個五十歲的人就是一個正宗的老者了,後來奇跡般地流行了一個說法:五十正當年。現在看好像六十或七十歲才是正當年,五十歲的人還年輕著呢!可見,小孩子們越來越早熟,老年人則越來越不顯老,這個特點已經成為今天這個時代,與往昔顯著不同的一個重要標誌了。
 
反映在文學藝術上,特別是電影作品上同樣也有這麽一個並不顯老的現象,具體地說,如果有一部三十幾年前的老片,以今天的審美標準來看,卻一點也不過時,一點都沒有因為年代的久遠,而令今天的觀眾產生的距離感。那麽這並不奇怪,因為價值觀沒有變化,又因為有藝術的生命力使然,所以一部不太久遠的老片,跟現在所拍的片子不會有本質上的大不同。給觀眾的感覺完全可以是,裏麵的故事就像是發生在今天一樣,裏麵的人物也同今天的人一模一樣,別無二致,不管是他們的思維方式,處事態度,善惡底線,還是他們在情與愛方麵所表現出來的糾結或堅持,都讓今天的人沒有絲毫的陌生感。眼前的一部影片就是一個這樣的例證,這部影片就是《卡桑德拉大橋》。
 
不過,這部電影被人們提起的時候,常常都會被定義為是一部災難片,其實這個說法除了是一種人雲亦雲,也顯示了最初判斷者的武斷與膚淺。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一切的經營宣傳都離不開充滿了物欲的功力模式。這種定位也是對這部影片的極大不公,完全忽視或者是抹殺了它的價值與意義。事實上這是一部講述人們在災難麵前,是怎樣的不懼險惡,頑強抗爭,直至扭轉局麵,脫離險境的故事。這個故事雖說是杜撰的,可是卻具有一切的現實特征,既真實可信,又不脫離實際,還能夠跟上時代的特點,特別是在恐怖主義隨著911事件的發生,而變成一種國際公害的時候,這部影片的故事更具有經典性的啟示與示範意義。
 
這部電影故事的離奇性在於,乘坐同一輛由瑞士日內瓦到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國際客運列車的人,雖然他們來自天南地北,素昧平生,可是他們的命運卻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了,因為他們都遇到了同一個危險,那就是有一種致命病菌正在列車上迅速傳播開來了,每一個人都有被感染上的可能性,他們的生命安全遭受了極大的威脅。但是這還不可怕,可怕是在病菌後麵還有更大的陰謀。根據醫學專家的推斷,感染病菌的概率是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說全部1000多名乘客中會有600多人被感染。然而隱藏在病菌後麵的那個巨大的陰謀,卻要奪走全部旅客和後來上車的43個武裝軍人的生命。這個主題沉重而震撼,不能不引起觀眾的強烈感觸與嚴肅思考。
 
這部影片也被一些人定義為是一部動作片,其實也不盡然。故事到了後麵雖然也槍聲大作,驚心動魄,可是故事的自始至終也都貫穿了許多溫馨感人的時段與情節。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張伯倫醫生和女作家詹妮弗,這兩個人是歡喜冤家,他們剛一出場時的對手戲就先聲奪人,精彩至極。後來在危難之時,他們又聯手為拯救眾乘客的生命安全,而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編導對於他們之間的愛情詮釋,既細膩又有層次,不僅使這兩個人物鮮活靈動,也讓他們的愛情在生死考驗麵前,得到了重新的凝聚與升華。所以,與其說這是一部攸關生死的反恐片,倒不如說這是一部貨真價實的的愛情片。在反恐的大背景下,觀眾深度地感受了愛情的寶貴與力量。
 
在一列長途國際客運列車裏所發生的一切,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交錯裏,所定格下來的一段極具代表性的畫麵。列車上的乘客,包羅了來自三教九流,五花八門的各色人等,真可謂是熱鬧非凡,多彩多姿。火車上有世界上最大的軍火商的妻子,她招搖另類,極有個性。她帶著一個小男友,一個登山運動員,實際上是一個國際刑警組織正在通緝的毒販。有一個扮成牧師的國際刑警也在車上,跟蹤這個毒販。有曾經在波蘭有過苦難人生的一位猶太老人,他在車上一直忙著販賣他隨身攜帶的手表,當然在解救列車脫離險境的關鍵時刻,他立下了大功。也有一對年輕的情侶,站在車門前等待下車時,那位女伴突然激情難抑,聽說到巴塞爾還有半個小時,就帶著男友急忙跑回包房去如願以償。此外還有嬰孩,有幼童,有列車長,有恐怖分子和眾乘客。一部人間大戲在這個沿著鐵軌運行的舞台上輪番上演著。
 
影片中巨大陰謀的代表者和執行這是麥肯其上校,他的公開身份是美國陸軍派駐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的情報官。在他的上級授意下,他一手策劃和導演了陰謀的實施和完成。他的理由似乎冠冕堂皇,不能讓細菌傳染到列車以外的人。可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寧可置車上全部旅客和他派到車上的全部軍人於死地。如果,這是逼不得已的,也還情有可原,畢竟兩害相權要取其輕,用少數人的生命來換回公眾的安全是值得的。然而,當證明這個病菌的危害性沒有一開始以為的那麽嚴重時,這位麥肯其上校還是不聽勸阻,還是執意要將這列火車連同車上的人,全部送上前往卡桑德拉大橋的死亡之路。為什麽呢?怕真相敗露在世人的麵前。
 
這個病菌是美國利用世界衛生組織作掩護,在日內瓦的世衛組織總部的美國使團駐地裏進行秘密培植試驗的。一旦這件事情被暴露在大庭廣眾之前,就一定是一個天大的醜聞。所以有關方麵便要不擇一切手段,對那班國際列車進行被災難處理了,而最好的掩飾與推托就是那座長年廢棄不用的卡桑德拉大橋。利用危橋實施一個掩蓋全部真相的惡毒計謀,這個手段令人發指,也與國際恐怖組織的野蠻行徑沒有根本上的區別,所犯下的都是反人類罪。不過,最具諷刺的是,這個麥肯其上校盡管忠於職守到了令人不可原諒的程度,但是隨著任務的最終完成,他也成為了一個被陰謀集團秘密監視的對象。不難想象,以後的某一天,他很可能被成為一隻公開的替罪羊,或者幹脆就被意外地死亡。無論怎樣,也都是他的罪有應得。殺人幫凶的最後下場都好不了。
 
其實,完全可以救下一車人性命的人,是在紐倫堡率領那批軍人上車的斯高特上尉。張伯倫醫生,還有那位國際刑警都向這個上尉講明了卡桑德拉大橋早已棄之不用,危在旦夕的事實了。他們相信當列車通過時,這座年久失修的大橋一定會因為承受不住重量而倒塌。他們要求上尉下令火車停駛,以便車上的人能躲過一劫。可是這個頑固的德國軍官就是不聽勸阻,堅決不允許火車停下來。並且向張伯倫醫生等人開槍射擊,打死了多名乘客,包括那個在危機關頭,主動要求從列車的外側攀爬到車頭部位,要駕駛員停駛的登山運動員。還有那位國際刑警,他為了救起一個女童,被車上的軍人開槍從後背射中身亡。這個斯高特上尉最終也隨著火車摔死在倒塌的卡桑德拉大橋底下,可是因為他的愚蠢與盲從,即便是死了,他也是永遠背負殺人劊子手的罵名。
 
這部影片具有一部經典大片的全部要素,不僅故事情節緊湊緊張,引人入勝,而且風格也靚麗清新,別開生麵。在演職員方麵更是名人薈萃,要角雲集。導演,也是編劇之一的喬治·科斯馬圖斯George P. Cosmatos),是意大利人。看過他導演的《逃出雅典娜》和《第一滴血》人就知道他是一位多麽出類拔萃的導演。尤其是他於1985年導演的《第一滴血》,讓史泰龍扮演的美國越戰老兵蘭博的硬漢形象,深入人心。《卡桑德拉大橋》是一部早於《第一滴血》十年的作品,這位大導演那個時候就氣勢如虹,才情洋溢。他用最樸實的手法,最簡捷的語言,最直接的途徑,中規中矩地講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故事,並且通過所有的細節而顯示出來的有關對人性的刻畫,既有藝術感染力,又達到了不言自明的目的,那就是貶惡揚善,弘揚正義。
 
影片中的張伯倫醫生的扮演者,是愛爾蘭人理查德·哈裏斯(Richard Harris)。他形象帥氣,處事幹練,演活了這個張伯倫醫生。在前妻的麵前他是一個既大度,又有責任心的男人。在傳染病菌的麵前,他是一個既有愛心,又英勇無畏的白衣使者。在陰謀麵前他是一個既有膽量,又頭腦清醒的堅強戰士。他行事果斷,憎愛分明,堅決不向惡勢力屈服。不容置疑,這位名角創造了一個英雄級的電影人物。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是《哈利波特》中前兩集的鄧布利多校長的扮演者,這個足智多謀的角色虜獲了無數哈利波特迷的心。
 
女作家詹妮弗的是由意大利國寶級的巨星索菲亞·羅蘭(Sophia Loren)飾演的。索菲亞·羅蘭,這個名字是激情與魅力的等同語。半個世紀以來,她以動人的風采、卓越的演技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因而她有幸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在這部影片裏,因為有她的鼎力參與,她所飾演的角色就變成了一個靈魂人物。再因為,她的表演熱烈卻不張揚,靚眼卻不搶戲,所以她以感性與睿智的底蘊,極恰當地確立了角色的地位,也托起了張伯倫醫生這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看她的表演,觀眾不能不為她昂揚的氣場與厚重的實力所歎服。
 
還有許多飾演者,也都非常有水平,為這部影片增添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亮點。比如那位軍火商的妻子的扮演者艾娃·加德納(Ava Gardner ),她的戲份不是很多,但是她的眼神,她的表演都會讓你過目難忘。那個道貌岸然的麥肯其上校的扮演者,是奧斯卡影帝伯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9名。在這部影片裏他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反派人物,也是一個大奸之人,卻又長著一幅正義的麵孔,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他的表演不溫不火,入骨三分地描繪了這個角色在人格上的矛盾,以及他陰險狡詐的本質。
 
影片中還有一位演員,在當時包括他自己,誰都不會想到,日後他會成為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辛普森( O.J. Simpson)。他在洛杉磯高速公路上被警察追逐的視頻,至今還被人們記憶猶新,儼然已成為史上最真實版的警非大片。有關他殺妻命案的審理也成了舉世矚目的審判。在這部影片中,他扮演的國際刑警這個角色是那麽得剛毅,正直,非常正麵。可是世事難料,一個在事業上有著如此良好開端的人,到後來卻一敗塗地,官司纏身,最終又身陷囹圄。這個活生生的人的前後三十幾年的變化,真是讓人無比感慨,無話可說,不勝唏噓。
 
前文已經說過,盡管這部影片並不顯老,在今天看依然還會讓人感覺到,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就像是一部剛剛問世的新作品。不過,對於每一個包括演職人員在內的普通之人來說,三十七年的光陰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瞬間了。在這段歲月裏世界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變化,從中國到美國,從前蘇聯到東西歐洲,再到中東南亞和非洲,以及南美洲,舉目望去,如果說這個世界早已是人去物非,滄海桑田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足為怪。
 
因此,影片中的三位重要的演職人員也都無法背離時間的法則,而先後離開我們多年了。他們是導演兼編劇之一的喬治·科斯馬圖斯George P. Cosmatos),張伯倫醫生的扮演者理查德·哈裏斯(Richard Harris),還有麥肯其上校的扮演者伯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看到他們留下的形象,很難想象得到此刻的他們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
 
所以要感謝人類的智慧,通過影視科技的手段,可以把人的物質生命記錄下來,並能夠呈現在任何時間裏。因而對於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來說,即使是他們的本人不在了,可是他們的影像還在,他們的音容笑貌還在。也就是說他們的作品還在,這些作品還繼續產生著影響,揮灑著藝術的魅力。同時,他們的成就與才華借此也被後人緬懷與景仰。其實,他們曾經的存在,本來就是藝術與文化的一段曆史真實。他們的人雖說是離去了,但是他們的印記卻不會消失。

電影《卡桑德拉大橋》,正是因為有他們的精彩詮釋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