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哀怨,不如行動!--故鄉淪陷依靠我們每個人來救贖!

滴水恩汪汪 (2014-03-08 09:17:16) 評論 (0)

 

 

與其哀怨,不如行動!--故鄉淪陷依靠我們每個人來救贖!


 多次在網絡上看到遊子對故鄉的關注,對故鄉淪陷的心痛,發出故鄉淪陷依靠誰來救贖的呼籲!(司振龍:我的故鄉阜陽是如何淪陷的(中國青年報2009-7-21)、轉載:故鄉淪陷,躲不掉的心靈之痛 、單士兵:故鄉淪陷依靠誰來救贖--zhuanzhai)。

 

單士兵:故鄉淪陷依靠誰來救贖--zhuanzhai中,部分是對的:

 

 生命不能沉浸於長久的感歎與籲請中,我越來越覺得,救贖故鄉應該是現代公民無法繞行的選擇。

 

畢竟,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那些離開美麗故土的人們,是不可能接受那些留守的親人有時會遭遇的權利剝奪與命運不公的,也不可能接受在轉身回望的時候,發現昔日美麗家園已經變得麵目全非。更何況,文明就是一根軸,聯係著鄉村與城市,驅動起公民社會。

沒有鄉村文明的滋養補給,城市文明也注定將陷於貧瘠枯萎。這一切,都意味著,以切實的行動來拯救正在淪陷的故鄉,是一件多麽重要的事。 

 

部分是值得商榷的:

 

 ““故鄉淪陷是無數人內心的徹骨痛,這種對故鄉的救贖,當然需要來自個體的、集體的、製度的力量。

 

我真的很希望,國家能夠通過盡快廢除城鄉二元體製格局下的那些不合理法律製度,來為鄉村真正注入民主、法治與文明的力量,來完成對故鄉淪陷的真正救贖。

 

我們這些在家鄉遊子,應該擺脫當年的要麽憤世嫉俗,看誰都不順眼,要麽怨天尤人,老是覺得委屈的心態。要利用自己的各種資源,貴在行動! 

 

前人已經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晏陽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留學美國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首創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中國長沙、定縣、北碚以及菲律賓、泰國、危地馬拉等國推進平民教育"晏先生世界馳名"20世紀40年代,曾和愛因斯坦等人一起被美洲學者推選為對人類發展做出革命性貢獻的世界十大偉人。

 

"三十年來,我們的工作不能滿意,今天的處境更使我們痛苦。我們要做還是不能如理想去做;不做又複深感良心不安,隻有在艱苦之中,冒著漫天烽火,站在人民當中,含著眼淚、咬定牙關,做一點算一點,做一滴算一滴;除了加倍努力之外,再渴望各方麵共體時艱,捐棄成見,轉陰霾為光明,化暴桀為祥和,都站在為人民謀福利的立場上,以工作成績相競賽。那時,民力才能發揚,民主才能實現。(民、知識分子與愛——《晏陽初傳》讀書劄記-BY 杜智鑫)

 

與其哀怨,不如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