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作良師益友 還是該安靜地走開
If a child lives with tolerance, he learns to be patient . . .
If a child lives with encouragement, he learns to be confident . . .
If a child lives with praise, he learns to be appreciative . . .
If a child lives with acceptance, he learns to love . . .
If children live with recognition, they learn to have a goal.

If a child lives with encouragement, he learns to be confident . . .
If a child lives with praise, he learns to be appreciative . . .
If a child lives with acceptance, he learns to love . . .
If children live with recognition, they learn to have a goal.
一直以來我給自己的目標就是做孩子的良師益友。很喜歡電視劇《 寶貝》裏一丫的婆婆,希望未來自己也能是那樣的老人, 很自然地讓年輕人想要靠近。可是, 我的這一目標, 最近卻遭到了一位朋友的質疑: 他說最討厭女孩子挺大了, 還挽著母親逛街; 而男孩子最爺們的表現應該是找哥們傾訴, 而不是母親, 否則不是成了戀母情結的男孩,長不大。
在有孩子後的日子裏, 我總是把與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個重要目標 。要達到這麽一個目標,我覺得首先自己必須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才能收獲孩子對母親的那份深厚感情。
有一個朋友, 他們三兄妹與母親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他的母親雖然身體不好,卻堅持盡全力支持孩子,不求回報。 由此母親收獲的是3個子女對她深厚的愛意。 子女不管是情感還是事業上的事,都願意與母親交流, 覺得母親是最好的聽眾,是自己最可信賴的人。兩個兒子也沒有說因為跟母親親近, 而搞不好跟老婆的關係,甚至媳婦們也很敬佩婆婆。 所以跟母親感情深,並不意味著戀母,也不意味著不爺們, 反而是一種成功的母子和母女關係。 而且這種深厚的母親與子女的關係也不是輕易可以成就的, 它需要一點緣分,還有母親不斷地自我檢視,學習和付出。
有一個朋友, 他們三兄妹與母親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他的母親雖然身體不好,卻堅持盡全力支持孩子,不求回報。
朋友認為孩子大了,隻願意與哥們和閨蜜交流, 他們不願意與父母說心裏話。其實, 我認為這樣的局麵往往是父母不民主,不明智,不善交流所致。 比如,在孩子們告訴你關於他們的想法和秘密時, 父母可能嘲笑孩子的幼稚,或不把他們的想法和秘密當回事,沒有他們期待的理解和回應, 導致了孩子的失望,轉而向他們認為能理解他們的同齡人傾述。在我讀高中的時候, 我們姐妹都願意跟父母交流,因為父母總是給出明智的建議, 而且隻有父母才能真正保守秘密。 哥們和閨蜜很多時候鬧翻都是由於沒能守住秘密, 畢竟大家都是孩子,隻有父母才是最可靠的依賴。
2010年在回國的飛機上看過一部講teenager的片子: Easy A。影片講述一個高中白人女孩對於性的認識成長過程, 其中有一段關於假裝性高潮的表演, 比較搞笑。回來以後, 我把片子推薦給同樣高中生的兒子。 看完片子,兒子告訴我,他們周圍的同學可沒那麽開放。 朋友聽說我讓兒子看Easy A,驚訝於我太“潮”了點, 怎麽推薦這樣的片子。看來不少國人還是難以接受與孩子討論這樣的影片。不過通過這部片子,兒子知道老媽還是很open的, 不是一個迂腐的老人。

孩子大了。家長們, 你是還想作他們的良師益友;還是覺得我們老了,應該安靜地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