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年自然災害的思索

牆根兒 (2013-06-30 00:02:30) 評論 (4)
關於文革之前的三年 “自然” 災害,見到過不少文章,書籍,和 評論。有人闡述事實,有人悲憤的評論,有人要追究曆史罪人,有人要求麵向未來而拋棄過去,有人認為那是胡扯造謠,更有人覺得負麵曆史要免提,民主論談的結果是七嘴八舌,都有道道,互不相讓,不亦樂乎。



究其原因,是因為所發言論觀點時的片麵性,完全不顧講話的大前提,或不講邏輯層次,或不懂感性理性
思維方式的特點,或更不以社會發展為利益。



具體的說,首先要實事求是,尊重事實,就是要以生命之源的大自然為思維參照,而不是以人的自我為中心參照,更不是毛澤東所希望的以社會為參照,這是想與講的大前提。認清三年災害的事實,是進一步思考分析的起點,事實的闡述往往是不完備不全麵的,這就要清楚邏輯層次,明白部分與整體,普遍與特殊,事情的不同方麵,以及時空關係,才能達到恰當整合事實片段,綜合完整理解曆史事件。不至於一聽到三年挨餓的故事就暴跳如雷,好像原子彈爆炸成功的事實也被否認掉了。



在思考三年災害時,開始是聽故事,找感覺,論人性,是運用感性思維進行綜合各種情況的過程,過程中的結論感慨都是階段性的,短期效應的,不能太當真。隨著感性認識的深刻,事實的全麵清晰,進入理性的係統的判斷思考和程度分析,以究其發生的動因,條件,和發展的邏輯過程。



在評論三年災害時,最流行的是感覺性評論,固然是以審美為準則,而對於人來說,以人為本,最醜陋莫過於一堆死屍。接下來出現兩個相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個是淺顯的,死屍那是讓人惡心,要求這樣的實事場景不準再提了,記住馮小剛《一九四二》票房收入低迷的教訓了吧!;另一個是深刻的,人命關天是大事,要記住曆史事實,發人深思,分析理解教訓,希望醜陋不再重現。前者顯然是行動上的抹殺事實。後者做法是事出於感性而解決於理性思維,希望不要在理性的基礎上再做過分強烈的感性渲染。



更理性的評論是帶有強烈的社會發展的目的性和社會利益的責任感。麵向實際的考慮,社會不是個人,個人的罪責可以追究,但社會的罪責無人能承擔得了,毛澤東的偉大也不夠替代一個階層和時代來償還千萬人命。我們能得到三年災害的寶貴遺產隻有經驗教訓,不管鄧小平當時行為如何,但後來的認識還是十分深刻,雖有不高明之處,但還是很務實。社會意識形態的改朝換代會有副作用,前蘇聯建國之初的十年間,同樣也出現過饑餓潮。如果我們認為曆史事實就是用來討債和懲罰用的,而不是用於現實發展的經驗,那麽我們就確確實實是文化大革命的餘孽。如果我們依然相信推翻整個上層階層就能安魂三年災害的千萬餓鬼,結果很可能是十年後曆史重演,因為我們隻顧追求表麵合理,卻又回歸內在因果。



經驗教訓的作用能使思維的判斷更具體準確,要放棄表麵追求而善於準確理解本質並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