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美國往事》作曲家、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裏康尼/Ennio Morricone,
在意大利維洛圓形競技場,指揮羅馬交響樂團演奏電影《美國往事》主題音樂
美國,美國
——看電影《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一個綽號叫麵條的人,為了拯救患難與共的朋友的性命,被迫報警告密,可是朋友的命非但沒有被救下,自己還被追殺,從此亡命天涯,改名換姓,在失去一切的同時,還背負著良心的譴責與折磨。可是三十五年後,還是有人找到了他,在忐忑與困惑中,他毅然回到那個留下他青春記憶、並讓他一生傷心的地方,他要知道到底是什麽人、為什麽要找他?這就是電影《美國往事》的故事主線。
這部電影於1984年公映,由意大利著名導演塞爾吉奧·萊昂內(Sergio Leone)執導,是一部用史詩般的手法敘事的、有關幫派分子愛恨情仇的影片。因為在今年的嘎納電影節上,這部片子倍受禮遇,而使它重回人們的視野。然而在當年,由於刪減不當,該片問世後,在口碑和票房上都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致使大導演幾年之後就鬱鬱而終。
今年在嘎納電影節上做為首映禮的這部影片,據說是修複版,除了采用數字技術,在內容上也加上了被剪掉的,也是原導演最想恢複的片斷。片子在原來的3小時49分中的基礎上,加長了25分鍾。相信看這個修複版,會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故事和導演的表現手法。首映禮上,導演的後人,還有這部片子的主要演員都如數出席,大導演的在天之靈應該得到由衷地寬慰。
與同樣描寫黑社會的大片《教父》一、二、三集相比,《美國往事》更多傾注於友誼與愛情的主題,是一部關於陰謀與背叛,信念與操守之間相互較量的悲劇。是人性在良心與正義麵前殊死掙紮的某種自我救贖。主人公的一生打打殺殺,坐牢,逃亡,在命運多舛的背後,留下的唯有記憶,可惜的是,最後就連這記憶也是假的、化成了泡影,有如人生真正變成了一場夢。夢醒之後,才發現什麽都是空的。
因此,這部電影雖不及《教父》的視角廣闊、蕩氣回腸,但是在詮釋友誼與忠誠上,卻是具有細膩獨到的一麵。如果說《教父》是一部有關黑手黨某個家族的曆史,是幫派間強取強奪、血腥爭鬥的記錄,《美國往事》則是一部有關人性在情與義上的頑強堅持,又頗為令人唏噓的一個悲慘故事。這是一個廣義的命題,隻不過影片中的幾個人物恰好是做黑幫生意的。如果換了另外一個背景,劇中的故事也是成立的,也是同樣得感人。
愛,是人的靈魂,也是文學藝術作品的永恒主題,《美國往事》在這方麵的濃妝重彩,令人不由得不相信,即使是失去道德底線的殺人越貨者,人類的良心也不會完全泯滅。也就是說,黑幫也是人,也有妻兒父母、兄弟姐妹,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一顆平常的心。隻不過在殺戮與惡鬥之中,在殘暴與無情之時,那是一顆空虛與罪惡的心靈,需要正視,需要回歸,需要救贖。
影片中人物眾多,然而主要人物就是兩個,一個是麵條(Noodles),一個是麥克斯(Max)。這兩個人自少年時就相聚在一起。兩個人的恩恩怨怨,上演了另一個版本的基督山恩仇記。不過麵條最終不是基督山伯爵,他坦然麵對,除了震驚,沒有任何報複之心,甚至連仇恨都沒有,心中充滿饒恕與憐憫。
麥克斯是天生的領袖,有組織能力,貌似為人仗義,處事坦蕩磊落、公平合理,並且禮貌周到,很會關心人。其實這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的人,在他陽光麵孔的後麵,隱藏了一顆非常齷齪凶狠的心。為了將兄弟們共有的財產據為己有,他不惜設計,借警察隻手殺害了患難與共的兩個兄弟,又把麵條逼上了絕路。影片一開始麵條就被追殺的幕後策劃,相信就是他。隻是麵條機智,且又命不該絕,所以逃過一劫。
麵條雖然時時處處都被麥克斯駕馭,以至於麵條的初戀情人,都氣氛已極地把麥克斯稱作麵條的媽媽,但他並沒有喪失主見,他是一個有見地,有追求的人,良心沒有完全喪失,而且更有智慧,做事有底線,對於該做與不該做的事情,區分得清清楚楚,決不含糊。麵條的過人之處麥克斯都看在眼裏,而且更把他視作嚴重的威脅與障礙,急於除之而放心。所以才有了這許多的陰謀與手段,巨大的野心與貪婪,斷送了麥克斯與麵條之間情同手足的感情。
影片的結尾,兩個人徹底分道揚鑣。麥克斯終因犯罪太多,無法繼續活在世上而自我了斷。麵條的美好記憶也被無情粉碎,留給他的是極度震驚與痛楚。因為麥克斯,他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愛人,失去了金錢,失去了光明正大的生活權利,失去了三十五年的寶貴光陰,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可是麵條並沒有痛恨麥克斯,他心中留下的還是他們青少年時期在一起時的純真友情。他寧肯相信麥克斯這個人已經在三十五年前就死去了,現在活著的這個人不是麥克斯。三十五年的東藏西躲不僅沒有令麵條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反而令他回歸與升華了。雖然他老了,但他已經脫胎換骨,成為了一個有道德、有尊嚴,知道自重並能夠原諒與憐憫他人的人了,即使那個人對他惡貫滿盈。
影片是用倒敘的手法來講故事的,並且大倒敘裏又套著小倒敘,時間隻是在對話裏才有所提示,所以很會讓人一頭霧水。例如影片一開始,主人公麵條逃命他鄉離開紐約的那個鏡頭,是以貼滿了康尼島宣傳畫的中央車站的一麵牆做為背景,麵條從它的麵前消失了,緊接著又出現了他的特寫,同樣還是以那麵牆做為背景,隻是康尼島的宣傳畫變成了一個大蘋果,時間卻跨越了三十五個寒暑。
兩個鏡頭裏的麵條,前後的穿戴在大的方麵完全一樣,都是頭戴禮帽,身穿深色呢子大衣,所不同的是帽子與大衣的質料與款式略不一樣。另外,回來時他脖子上多了一條暗紅色的圍巾。這些都是差別,都是編導的匠心獨運,可是這些差別也太細微、太不明顯了。麵對兩組稍縱即逝的電影鏡頭,在如此短的時間裏,觀眾怎麽可能觸目就牢記不忘,就能分辨得一清二楚呢?
還有,雖然在麵孔的化妝上,前後略有不同,後來的麵條顯得蒼老了,可是因為戴著帽子,這個分別還不是那麽一目了然,更看不出會有三十五年的滄桑巨變。難怪令很多人在該片剛開始時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電影是怎樣演的了?這真是莫大的遺憾。捉迷藏一樣的劇情銜接,讓觀眾感到混亂,失去興趣,甚至心生厭煩,也很難產生好感。這段穿插的手法是個悲劇性的敗筆。
看電影,尤其是看恐怖懸疑片,應該是像看雜技的輕功節目,觀眾可以為演員的表演提心吊膽,但決不會被吊在雲裏霧裏,不知演員在做什麽?遺憾的是有的導演就是過高地估計了觀眾的觀察能力,他們把必要的鋪陳,錯誤地看作是導演藝術手法的不入流,而寧可把電影設計成魔術或是智商測驗題,悶聲讓觀眾猜迷、自己領悟。誠然,觀眾如果真的是在欣賞魔術,隻要能被魔術的幻象驚訝得瞠目結舌就滿足了,卻不必一定要知道魔術的竅門在哪裏?
可是電影不同,觀眾看了眾多的光怪陸離的鏡頭後,卻不知道所以然,這個電影的表現方法就失敗了。通常每一部電影都是編導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精心打造的,裏麵的任何一個細微末節對於編導來說都是爛熟於心、了然於胸的。而觀眾隻是在看電影的時候,才第一次接觸這個故事,怎麽可能在幾分鍾裏,就能跟上編導那些已經用了無窮倍的幾分鍾所設計的情節進度?如果真有這樣的觀眾,那也是超人了。
這種不善於為觀眾考量的編導,實際上是很悲哀的,他們的藝術不被觀眾理解,又怎麽能被認可?這是許多導演永遠懷才不遇的原因之一。不過,事物是複雜的,有些問題不存在共性。在《美國往事》這部電影名下,就事論事地談論這個話題,看上去是對這位已逝導演的大不敬。其實不然,《美國往事》在問世二十八年之後,還能夠引起一陣熱議,本身就說明導演在這部片子上花費的心血沒有白費,這可是比得了奧斯卡獎還寶貴的殊榮。
影片的兩位主角麵條和麥克斯的扮演者都演得不錯,都是響當當的性格演員。雖然前者羅伯特·德尼羅/ Robert De Niro的名氣更大,但是在這部影片裏,麥克斯的形象還是更突出,這除了劇情的原因,也與扮演者詹姆斯·伍茲/ James Woods明亮的雙目,以及臉上的硬朗線條不無關連。這個角色看上去更爺們,更陽剛,也更蠻橫,更張揚,更有侵略性,也更讓人過目難忘,這種符合角色本質與特征的形象,要歸功於這位影星。
不能不提的是這部電影的音樂,這是一部難得的自始至終都由音樂陪伴的大片。畢竟是出於也是意大利人的名作曲家埃尼奧·莫裏康內/Ennio Morricone之手,這些個音樂都被賦予了生命,非常具有靈性,對於烘托劇情,渲染氣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是無國界的,一部電影就算是很不容易看懂,但是有好的音樂貫穿至終,就像旅遊中有好的導遊,會讓你忘了一時的煩惱,而心情好了不少。
《美國往事》裏的主題音樂美麗得醉人,曾經被人譽為最偉大的電影音樂,這原本是件好事,可也湮沒了劇情的許多細節。同以往那些劇不夠歌來湊的拙劣電影不同,因為這部電影的音樂太出色,讓同樣出色的劇情也顯得有些相形見絀,甚至都有了本末倒置、喧賓奪主之嫌。這一點,看看網上有多少推崇這部電影音樂的帖子就知道了,它帶給人的錯覺是,好像故事是為音樂來說事的。
影片中,麵條曆經三十五年滄桑之後,還念念不忘初戀情人黛博拉/Deborah Gelly的情節令人感動。這也就是電影吧,藝術是可以虛構的。如果真實中還有這樣的事,也未必不可能,但從概率上說是微乎其微的。還有,麥克斯走頭無路了,竟然想到要由昔日最好的朋友麵條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並且為此不惜給他一大筆金錢。這樣的事情更是匪夷所思了,相信也隻有在《美國往事》這樣的電影裏才有。因此,這部戲,離奇多於真實,虛構超出現實,其藝術魅力如果受到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
《美國往事》這個中文譯名很迷人,也很厚重,添加了許多詩情畫意與遐想。人們常說往事如煙,也有人說往事並不如煙。對於劇中的主人公來說,這個美國往事,或許就是往事如煙了。可是對於觀眾來說,這個如煙往事還是很有幾分價值的。人們知道美國的黑手黨多是意大利人,或者是愛爾蘭人,有猶太人也自成一派、獨立其中還是嫌少聽聞的,開了人們眼界與知識麵。
這部電影的編導以一個意大利的身份,還原了在美國禁酒時期的一些真相。據說在禁酒令下能夠運輸與販賣酒精與酒的都是猶太人黑幫,那是他們壟斷的生意。文學藝術的貢獻常常不在文學藝術的範疇之內,不經意間《美國往事》就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導到上個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美國曆史中,逝去的往事,痕跡斑斑,雖然沉重得有些不堪正視,卻也可以令人知之而不惘,溫故而知新。美國,美國,往事知多少?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這部電影好像就是一個這樣的問號。
電影《美國往事》連接:
http://www.rrting.com/english/EAfilms/10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