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 中國學生英語學的為什麽這樣難?
中國學生英語學的為什麽這樣難?
2012-06-19 09:10:17
英語是中國學生學習的重中之重,可是 目前在全民學英語的氛圍之下,不少人花了大功夫還是事倍功半。你隻要注意那些剛來國外的那些小留學生們,雖然不少人都拿了四六級證書,但是他們還是開不了口的啞巴,聾子和睜眼瞎。
為什麽呢?
原因是多方麵的,但其中主要的之一就是考試這個指揮棒把學生引入了歧途。
讓我們用 2012 年高考全國卷的幾道試題來管窺一豹。
找出劃線部分發音相同的字:
Co mpany
A. alo ne B. carro t C. mo ney D. kno ck
Opposi te
A. servi ce B. outsi de C. pi oneer D. poli ce
Soc iety
A. offic ial B. rec ent C. choc olate D. diffic ult
這樣的試題,完全是“紙上談兵”,英語發音是很難通過書麵表達反映出來的,或者說,即使一個學生答對了上述試題,他還是無法開口說出正確的英語詞匯,更別說完整的句子了。
因為,“對付”這樣的試題有一套所謂的策略或“公式”,學生隻要“記住”這些“規律”就能應付考試。
比如某培訓機構就指導學生:“ 當 c 遇見 i 、 y 、 e 時都發 /s/ ,如 ci 、 cy 、 ce ”。但語言決不是這麽死板的,“ society ”裏的“ c ”和“ official ”裏的“ c ”,發的就是不一樣的音。至於“ i ”的長短音區別從實際交際的角度出發,並不重要而且常常是被忽略不計的。
把自己束縛在這樣的“規律”裏,好比我們教洋人學普通話,一開始就嚴格強調前鼻音、後鼻音,翹舌和不翹舌的區別,弄得人家戰戰兢兢不敢開口說話,這樣還能學得好外語嗎? 即使我們說母語,目前大概90%的中國人說普通話都有口音,上海人“黃”“王”不分,四川人“男”“藍”不分,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交流啊!
再看 語法題:
He missed_____gold in the high jump, but will get_____second chance in the long jump.
A. the, the B. 不填, a C. the, a D. a, 不填
We_____to paint the whole house but finished only the front part that day.
A. set about B. set up C. set out D. set down
That evening, _____I will tell you more about later, I ended up working very late.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when
我不否認,這些題目都有一個“最佳答案”,但是表達一個概念並非隻有一種方法,況且目前各種語言都越來越口語化,隨意化,拘泥於“標準”答案,無疑會將學生引導到僵化機械的死記硬背的錯誤方式中。
以上的第一和第二題,都至少有兩個可以被接受的答案。雖然定冠詞的使用大多數時候很嚴格,但也有模糊的時候,在“ gold ”表示金牌的時候,“ the ”往往也被忽略了,所以“ missed gold ”常見於許多體育比賽的新聞報道中。國內也有英語輔導機構“揭秘”定冠詞的使用是“置於樂器名詞前”,如: Mary is in the music room, playing the violin. 沒錯,這裏指的是 Mary 正在拉那把琴房裏特定的那把小提琴,但我們也可以說, Mary plays violin. 意思是 Mary 能演奏小提琴這個樂器。當“ play violin ”泛指“樂器”的時候,就完全不必使用定冠詞。所以,語言是不能用一個公式來套的,語義的不同決定了語法的變化。
第三題是一個缺乏上下文語境的孤立句子,開頭的“ that evening ”又故意將學生引導到錯誤的“時間”這個概念上,從而選擇錯誤答案“ D ”,這是典型的偏題或怪題。我敢保證,讓一個母語是英語的人來做上述試題,一定會讓他望題興歎。
語言學習,必須從整體出發,尤其是外語的學習,更不同學習母語,我們沒有必要拘泥於語言內部細小的“零部件”和這些零部件的功能或作用,隻要我們能總體上掌握運用語言這個工具,何必在乎每一個零件是啥工作原理呢?我們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使用語言交際,而不是培養語言學家。
即便是語言大師,他們都往往會在一些細小的“知識點”上犯錯。我曾經在《 是三聯書店的錯還是錢鍾書的誤? 》一文中指出錢鍾書的三小段英文中竟有 5 個錯誤!但我絕不敢否認錢鍾書的英文呱呱叫。
海外有許多老華僑從沒有在學校裏學過英語,但能操一口帶有濃重口音的英語和洋人交談,而一個國內學了好幾年英文的大學畢業生結結巴巴連一個電話都不會打,這就充分說明我們的英語教育走入歧途了。
其實,我們也不必把罪責都推給高考這個指揮棒,問題是使用指揮棒的人沒有懂得如何使用好指揮棒。高考命題成了這個模樣,難道我們不該從命題入手將指揮棒用到正確引導教學上來嗎?
在我看來,糾正英語高考命題的誤區其實不難,隻要取消考察孤立的“語法知識點”,防止以點蓋麵,將試題重點放在學生對聽、說、讀、寫的實際應用上,中國的英語教學就能跨上一個嶄新的台階。指揮棒還是那個指揮棒,需要改變的是指揮的方法。
具體來說,就是考試隻考聽力理解、閱讀、寫作和情景對話。目前,聽力測試通過現代通訊技術已經日趨完善,閱讀,就是讓學生閱讀大段的原版文獻,隻考你是否理解文章段落的主要意思,而不拘泥某個字和詞的用法,寫作,隨著今後運用電腦技術讓機器評分更客觀公正,寫作的測試一定能不依賴人工閱卷而在大規模標準化考試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對於非外語專業學生,會話可以不考。
隻要考試不再把語言割裂成零碎的“知識點”,我們的教學就可以從宏觀的大視野上著手讓學生多聽,多讀,多寫,多說,語言不就是這樣學會的嗎?
學習語言沒有捷徑,唯一的技巧是——多聽多說,雜讀勤寫。
退隱老妖 發表評論於
2012-06-22 05:01:40
回複湘西山民的評論:
這個show你說的好像不對吧?至於吞音,這個恐怕不是在企圖流利的指導思想下的結果,大部分還是出於某些特定省份,尤其是傳統上學習英式英語的地區,比方說廣東。如果你去過英國比較久,應該有體會。很有些英國人,或者英殖民地的母語為英語的人,說話是吞音的。這個充其量是方言問題。
退隱老妖 發表評論於
2012-06-22 04:54:57
我覺得此文有見地,但偏頗。
我個人不是英語專業,但是我說和寫的英語,基本上母語是英語的人不會想到我是中國人或者亞洲人,因為我沒有亞洲口音和一些亞洲人典型的語法錯誤。一般人如果聽電話的話說我是歐洲人。我成長在中國英語教學力量還比較缺乏的年代,主要是靠自學的,以我個人學習的經曆看:
1。語法為什麽不重要?大多數中國人講的英語不入流,問題就在這裏,即便是母語是英語的人,講話有語病聽起來就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何況我們!但是中國語法教育的愚蠢,在於把語法分析單列出來,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先有語言後有語法,所以語法是對語言結構的一種概括,而不是對語言運用的指導,因此語法的教學必須放在具體的語言語句中才能實現。我記得中學時候的英語課,我無法聽懂,因為那些語法名詞我完全不知所雲。但是叫我去做語法題,我是全班最好的,基本不會有錯誤。你能說是題目出的不對嗎?不是的,是教學的方法出了問題,或者說,是老師對於語言的理解有問題。有趣的是,凡是這樣的老師,他/她本人的英語水平都是不高的;另外,對於具體語言點是需要叫真的,不對就是不對,錯誤的語言就不要說,即便對方能明白你的意思(對方那是在遷就你)。這個我就不同意現在流行的說法。你如果放縱自己胡說,那你一輩子就都是胡說的水平。而錯誤的語言經過重複就很難糾正了。
2。背書有錯嗎?想想過去私塾時代,秀才不都是從背開始的嗎?熟讀才能下筆,才能開口!本人從來不記詞匯,不看語法書,但是凡英語課本必背。這麽學習成不了GRE高手,但是實用是很不錯的,比方說寫個論文談個判之類,起碼不至於丟人。
3。國際音標沒有用嗎?不要誤導好不好!美國人不知道國際音標也能說英語,和中國人學拚音之前就會說中國話,不是一回事嗎?但是你外國人怎樣準確掌握讀音呢?咳,照這篇文章的態度,這也太沒追求了,你說外語,如果能說的原汁原味,為什麽不呢?
唉!看了這篇文,頗有英語不好的人為自己找借口,把責任都退到教育的感覺。中國的英語教育是有很大問題,但,主要不是這些。我認為,主要的問題是:
1。負責設計考核製度的人,不懂英語,或者英語不好;
2。負責教學的人,不懂英語,或者英語不好;
3。目前針對大學中學的考試,對於口語和寫作的標準定得太低,分數比重也不夠。題目太容易,都集中於閱讀。其實閱讀根本可以不必考。能說能寫,就說明問題了。如果英語考試隻考口語和寫作兩項,沒有多少年,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就能和歐洲學生的看齊了,而所花的功夫不會比現在多。
退隱老妖 發表評論於
2012-06-22 04:20:32
回複xyy的評論:
關於這幾個語法題,同意你說的。
xyy 發表評論於
2012-06-21 16:32:12
樓主的說法基本正確,語言是學來用的,不是學來考試的。但對三道語法題的看法,不敢苟同。三道題都隻能有一個正確答案,並不模棱兩可。能不能達意跟正確不正確是兩回事。不少中國人自己搞不清“的地得”的區別,不能就推論說“的地得”的不正確使用雖非“最佳”,卻也正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種基本的東西不堅持,至少會造成混亂。
xyy 發表評論於
2012-06-21 16:07:08
不太科學地說,其實英文對中國人而言是最容易學的外語。中國人學英文的成功率大大高於美國人學中文的成功率。
湘西山民 發表評論於
2012-06-21 13:18:56
很好的討論.借大聖的寶地,談一談在美國的華人說英語的常見問題.
(1)語速/吞音: 不知道為什麽有人認為快就是流利.中文是單音節字.於是常有博士碩士說英文把多音節詞壓縮成單音節.於是就有了fri ri (fried rice).
(2)語調: 兩個名詞組成的複合詞,或者一些多音節詞,常有國人把重音放在第二個詞或最後一個音節.如: tax pAYer, Brooks BrOthers, FayetteVIlle.
(3) 連讀: CNN 讀成 C恩恩, 其實是 C恩嫩. DNA, RNA 也讀不好.
(4) 拚音的影響: show 讀成"售". 其實更接近"秀".
(5) Macy's 讀成 Macy. McDonald's 讀成 McDonald. 甚至把 Sears 讀成 Sear!
聊聊看 發表評論於
2012-06-21 12:54:52
語言學習因人而異,各人不盡相同,就像有人擅長體育,有人擅長文藝,學習語言的方法也不同。
凍爺 發表評論於
2012-06-21 07:58:21
回樓下瀟瀟同學:he, she 的混淆,正好說明了語法教學的無用而非有用。he, she 混淆的人,都是清楚這個語法點的,但使用中卻無法避免錯誤,原因正是he she 的用法是通過語法知識學來的,而不是從聽力和使用等語言的真正輸入機製,來在大腦中建立神經網絡類形成語言思維。結果腦子裏隻有語法知識,再明白語法也無法形成語言能力。
不雨瀟瀟 發表評論於
2012-06-20 07:08:36
我個人倒是覺得,中國人學習英語時,語法是很重要的一項,因為中文的語言結構和基礎(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英語(拚音文字,表音)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沒有語法基礎,單純的把詞匯連接是無法理解的。尤其是中文中沒有時態和語態的概念,完全使用助詞和副詞表時態語態,所以如果不把時態和語態學好,英語的習慣難以養成。正如,即使在國外生活多年還是在口語中經常出現 he, she 混用,難道還不說明問題麽?
問題不是在教育的重點在哪,而是教育的方法問題。正是因為將語法割裂了來看,才造成的問題。實際是教育時應該在語境和運用中學習,而不是單純的背誦。應該讓學生多說,多寫,多練。而不是多背誦。不應該隻注重語法的分析能力,而不注重語法的運用能力。
背誦造成課文中的句子很順,可是卻不會自我表達。所以造成了啞巴英語。而正是語法的運用能力不足造成了中式英語。而因為英語不是母語,所以語法方麵一定會與母語存在矛盾,而詞匯方麵因為是全新的反而更容易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感覺到,中國人說英語詞匯是一方麵原因,但是真正造成理解上的阻礙正是語法。英語口語不好的多是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而不是一個完整句子。而生活中外國人覺得英語好的人,並不是詞匯量大的人,而是那些斷句清楚,口語中沒有語法錯誤的人。
沉魚 發表評論於
2012-06-20 00:28:36
回複autumnsun的評論:
我是學法語語言教學的。作者說的完全正確。不過呢,這種方式確實曾經是語言教學的傳統方式,隻不過現在各國基本都已幾經摒棄或者改革了,隻有中國,毫無進步。現在的語言教學法,都旨在150小時內讓學生掌握日常交流表達。聽起來很誇張對吧?150個小時,出門基本的交流沒問題。其實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做到。
我們讀書的時候,正在試驗一種新的自然教學法,就是像孩子一樣學外語。比較慢一點,但效果很不錯,大多數成人可能得先跨過一個心理障礙。當時此法還未推廣,隻是在我們學生中親自以身試法,用這種方法跟一個老師學一門完全不會的外語。開頭很難,不習慣,但是一個學期下來,發現學的東西,雖然都好多年過去了,平時生活也不會用到,但是一碰到講這種語言的人,會的那些東西就很自然的從腦子冒出來了。也不曉得每個詞具體什麽意思,就曉得如果想要說什麽的話,該怎麽說。就跟小孩子一樣。
autumnsun 發表評論於
2012-06-19 22:32:50
其實英語學習的問題不限於中國,很多亞洲學生有同樣的問題。一個是亞洲語言的結構和英語不同,二是在學校的外語教學中都過於著重語法等“零部件”,而把活的語言割裂了開來。記得77年進大學,大部分同學的英語從26個字母學起。係裏找了個美國留學回國的老教授給希望提速的同學開小灶。老教授不用教科書,就是拿NY Times上的原版文章給我們讀和翻譯。我有次向他請教某幾句話是什麽從句結構,老教授反問我:你要知道它們是什麽從句幹什麽?你隻要知道這幾句話是什麽意思就可以了!我恍然大悟,原來英語可以這麽學!從此reading comprehension飛快進步。當然這樣學,聽和說還是不行的。至於詞匯嗎,讀原版小說比死背詞匯表更有效--從實用而不是考試角度來講。本人不是英語專業的,一己心得,讓專家們見笑了!
zyxlady 發表評論於
2012-06-19 19:19:45
偶覺得列出的些個題還是可以的。 中國英語教育問題不在這裏。
1) 中國英語教育詞匯量不夠
2) 教材裏麵中國人自己寫的英語文章太多, 應該完全選用原汁原味的英語文章。
3) 語境比較差。 這個和第二點有關係。 學英語不光要學習英語的表達,更要學習英語的思維,否則出來的就是中式英語。
不雨瀟瀟 發表評論於
2012-06-19 15:28:06
That evening, _____I will tell you more about later, I ended up working very late.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when
題沒錯麽?will 怎麽也要用would 吧? 即使選 which.
周老虎 發表評論於
2012-06-19 13:02:17
是的, 過於零碎...完全沒有整體...對學生來說,英語就是"題目."在下也是英語專業出身...
那海龜挺冤的 發表評論於
2012-06-19 11:45:06
說真的。我覺得錢鍾書的英文,我讀過他的幾封信,和一篇論文,其實挺差的。錢鍾書的中文寫作有自己的文風。文字個性非常強,可以隨意推倒,重建,拉扯,變形,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但如果把這樣的寫作方式運用到英文裏,就是一個災難。英語是簡單清順裏有華美穩健。錢鍾書那種掉書袋似的英文寫作(而且是蹩腳的掉書袋),隻能騙追求詞匯量,偏詞,怪詞,slang的國人,不是好英語.
Quarx 發表評論於
2012-06-19 10:29:33
Good point! Can anyone transfer it to china?
鳥鳴鶯鶯 發表評論於
2012-06-19 10:26:37
樓主說得非常有理。在下也是英語專業出身,對文中提到的中國英文考試題目之荒謬,很有同感,但願有一天中國主管英文教育的官員能醒悟過來,那樣的話,中國的莘莘學子就有福了。
mlpts 發表評論於
2012-06-19 09:29:26
很有道理。
中國人學的所謂國際音標。
美國人根本不知道。
更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