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基督教VS佛教:求神還是求己
基督教VS佛教:求神還是求己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作為一神教的(廣義)基督教,上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智慧。當教徒們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求神,祈求神靈的幫助、引導、指導、開導、原諒、寬恕等等。最為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祈禱和念經。
而對於佛教,人們有兩種界定:多神教與無神教。
如果是從表麵上來分析,佛教是多神教。神靈也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智慧,隻不過不同的具體的神靈具有不同的權力和智慧。當教徒們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也是求神,求不同的神(比如各種菩薩),祈求神靈的幫助、引導、指導、開導、原諒、寬恕等等。最為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跪拜與燒香,當然,也可能包括念經。
如果是從內涵上來分析,佛教是無神教。佛教中,沒有任何的意識體擁有主宰權,佛祖(或佛陀,即釋迦牟尼佛)也有三不能;佛祖隻是導師,引導教徒們踏上解脫之路,而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則是教徒們應該學習的前輩學生。所有的神靈等,如果不是以上的四種聖人,教徒們可以尊敬他們,但不能以他們為最終的依靠。無論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陀還是其他世界的佛陀,都是教徒們的導師,但他們都不能主宰教徒們的命運,命運在教徒們自己的手中。
佛教中講,佛法是開悟後才能談的,未開悟者談論這些理論都是戲論;而開悟後證悟而得空者,又會無所談、也不想談,諸法都是因緣法,但因自性不動故,所以諸法不可說。從哲學上來講,佛教叫人做到真正意義的離戲論,即在宇宙天地間,真正的意義是無依無靠,放下家園,處處是家園。
所以,這樣的教徒在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並非求神,而是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感悟、自我認知、自我判斷等一係列自我認定過程,從而使自己的智慧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
從表麵上來看,雖然求神隻是一個心理過程或心理作用,但絕大多數教徒都是期望神靈可以降臨、幫助自己度過難關,很少有人可以通過自我認定、通過自己努力,來解決問題、克服困難、認識世界,實現所謂的“求人不如求己”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用一種主觀的、能動的、積極的心態代替一種主觀的、被動的、消極的心態,這也正是幾乎所有無神教的教徒們所能夠體會的人生境界。
GWW 發表評論於
龍年吉祥
agoodday 發表評論於
回複houmom的評論:
是的,你說的更準確。謝謝。
人在異鄉為異客 發表評論於
佛教的一點看法:
人的本性其實是人的靈魂,本體,人性有善和惡的兩方麵,是本體麵對的兩扇門,善就是佛性,每個人都可以修成佛,隻要你的哪一世這扇”善“的門,足夠大到你能走進去,你就永生了,得道了,甚至成佛了。 做人的每一次善或惡都會跟著你的靈魂記錄下來,也跟著你輪回, 是為”福田“。
所以信佛的人對罪更恐懼,因為即使你悔過,也已記錄下來,你隻能用更多更大的善行去補虧空。
所以,經常反省是佛教徒的行為特點,也就是"常查虧空",也易於陷入"懦弱"的世俗的弱點, 一大群佛教徒去持續殺傷其他一群人的大規模事件在曆史上很少.
一點個人淺見.
zzyzx 發表評論於
版主如果有引經據典的論證,退一步講,也要有例子,文章才有說服力。不然,這麽大的題目就顯得空洞。因為,讀者看不出版主對基督教VS佛教到底了解多少。
倒黴熊就是我 發表評論於
神的出現是符合人們對現實中的願望達不到自己需求而創造的,“神”不可能被消滅的,因為世間的無常苦讓眾生往往不能有所依靠或是找到所謂的解決辦法,那麽這種精神上的痛苦,如果有“神”作為依靠,很多人是可以活下去的,甚至這種強大的意誌是可以創造奇跡的。所以說神這個概念,不管哪種宗教(隻要是有跟超出人能力範圍之外的世界能掛鉤的宗教)這個概念都會有人所推崇,先不管它是真是假,他是“需求”的產物。
那麽佛教,現在看來大眾認識的佛教確實有與“神”相似的概念在裏麵,所謂菩薩的感應,上師的加持等等。這也是大眾的“需求”的產物。這種精神力量很強大,在很多時候也不能說好與不好,是因緣而生的。那麽有著這樣求菩薩求感應的佛教徒,他們深信因果報應,所以不敢輕易作惡,這對於社會來說是好事,至少比什麽都不畏懼胡作非為要來的好太多。但是,請注意,釋迦牟尼佛所證悟的是佛法,他是導師,他不是佛教的領袖或是所謂的佛教的教主。是後世的佛教徒佛弟子尊師重道,對佛陀的崇拜,加上感情色彩,神秘色彩而誇大了本來在凡塵出世的佛陀。
真正的佛教徒,或者說回歸佛法的佛教徒會放棄以消災避難求財或是隻是表象的誦經拜懺為目的的形式上的佛教,他們是要學習佛法。佛法是從凡夫起(當初跟我們都一樣)修的悉達多(釋迦佛陀)所發現(不是創造),是他無師自通,自覺自證的因緣法四聖諦。這是佛法的一切核心內容。世間的一起是依因緣生而生,依因緣滅而滅,沒有主宰者,沒有做者,隻是緣生的一個遷流的過程而已。沒有孤立存在的任何一法,而全都是在影響下的一種呈現而已。因為你原來以為的那個固定存在,在發生的當下,已經在影響中麵目全非。不是說什麽都沒有,而是沒有我們概念裏麵那個我見的固定不變的原來那個“我”。這跟什麽都是虛空的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說佛法是佛陀的佛法,佛教是後世佛弟子的佛教。那麽真正的佛法絕對不是“神”論的思想。“神”論的思想是古印度的奧義書的思想,正在被後世很多佛弟子引用到佛教中來滿足眾生離苦的希求。但是,佛陀講的佛法是要我們通過對世間的真正了解來自己修行達到離苦,這個是任何人都幫助不了我們的,沒有保佑可以實現。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作為一個佛弟子,我有這個義務來澄清這個區別。因為真的不想看到大家誤會佛教是“神”教。真正的佛教絕不是神教。
kylelong 發表評論於
回複agoodday的評論:
謝謝點評
kylelong 發表評論於
回複揚子江酒店的評論:
心態決定一切
kylelong 發表評論於
回複Fieps的評論:
有些道理
kylelong 發表評論於
回複gourmet62的評論:
謝謝點評
kylelong 發表評論於
回複秋色滿院的評論:
不同人對於神的看法和理解不一樣。
kylelong 發表評論於
回複tony933的評論:
支持
kylelong 發表評論於
回複上下的評論:
有道理
youli 發表評論於
釋迦牟尼生前已說得很清楚, 他不是神。
上下 發表評論於
人改變不了環境, 改變的隻能是心態. 從這個意義上說, 求神容易,求己難.以宗教做依靠是智慧的. 但信什麽, 怎麽個信法. 諸位別勉強, 量力而為.
秋色滿院 發表評論於
佛教的教徒到最後都挺迷信的,雖然被教導可以達到心想事成,但還是以自己為中心。因為不首先放下自己,是不可能覺悟的。基督教的教徒都不會迷信人,時時刻刻被提醒要感恩,從一開始就把眼光從自己身上移開,反而能夠開悟,見到人的神性(佛性),見識神的真實。
tony933 發表評論於
I really like the saying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仲伯由序 發表評論於
說的好!無論信仰哪個神,那隻是一種形式。真正的,還是要修行到:“求人不如求己”的境界,方是正道。
Fieps 發表評論於
神也是人這個自"己"造出來的。
借用一位多年在中國作為納米技師和公司主管,至今仍然生活在中國的老外,在刻意觀察信佛的中國人以後的簡單概括:佛教對中國人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生活哲學,做人的準則,大家以此互相牽製,維持社會穩定,信不信,如何信,拜什麽神,對普通平民來說很隨意,順其自然,有雙方合約的特性,願者上鉤。和基督教,天主教這些傳統的西方宗教,多少有早期政教合一時留存下來的,一方強製規定的特性和不一樣。
申明,有不同意以上老外謬論的人,別對俺砸磚,俺隻是轉述。
這樣一來,好像成了求神等於是求己。第一,神是人造的。第二,神再靈,依賴外力,自己不努力向內心尋找真理,無濟於事。
yfz9465 發表評論於
這種觀點從基督教來說是“智慧果”的作用,從佛教來說是“分別心”的作用。作者似乎沒有宗教實踐,隻有宗教理論的學習。沒有實踐,是很難明白宗教的,因為它的真諦超越語言。
“求神還是求己”是個二元命題。基督教的愛與佛教的空都超越二元。例如,佛教的"心物不二","內外不二",。。。
天然媽 發表評論於
所有教义中最残酷最虚情假意的就是基督教.好文,谢谢分享.
houmom 發表評論於
回複agoodday的評論:
佛教其實確實是無神教。佛所提到的神等是和我們一樣平等的眾生,對我們沒有主宰力,包括佛祖對人也沒有主宰力,他隻是導師,所以求神拜佛其實是沒有用的,但如能因此改變內心,從而起作用確是可能的。
不像基督教裏,God是高我們一等的主宰。我最同意佛教的就在於世間萬物緣起緣滅,沒有什麽造物主。人類的命運由人類自己的所作所為來定,所謂因果!
揚子江酒店 發表評論於
信什麽無所謂,關鍵是心態,有好的心態一切都會好的,沒有好的心態信什麽都沒用。
agoodday 發表評論於
最後兩段的分析基本上是不錯的。精神力量薄弱者多寄希望與外力,這類人在佛教徒中也不少。每個人的能力和因緣不同,我了解這一點,但不輕視他們。
不過,我認為佛教“表麵上”是“多神教”而“內涵上”是“無神教”的說法不準確。
據我所知,佛教的《阿含經》中有提到天堂,天人等。但佛教並不認為有“造物主”(God)。佛教認為萬物皆因緣起而生,因緣滅而滅。
ahniu 發表評論於
no God, then people are God. People have to do God's work. People have to take God's burden.....
How much can people take....
gourmet62 發表評論於
好帖!拜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