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正在討論著某村是紅土、黑土的五百名比丘,佛陀告訴他們應該觀察思維內在的土地,而不是討論外在的土地。他們必須一直智慧地觀察思維這個身體,直到明白它的真相。當佛陀結束這場說法時,所有五百名比丘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身體是一個最明顯的現象,也是修行者觀察的一個巨大的資源。人們一直在使用身體,但卻忽略它的本質,人們不斷地要改變自己的形象,但卻不了解身體究竟是什麽。我們隻是稱它為“我”或“我的”,人們對它的了解也就僅限於此。於是,人們的生活全部建立在自己對它的這個定義之上,它是我,是我的。
人的任何態度都可以改變,但對身體的態度不可以改變,它永遠是我。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生活就充滿了混亂、失望、焦慮、恐懼、憤怒、悲傷等,不僅如此,最主要的是有一個心結無法在此基礎上解開,那就是生與死。
佛陀在成道的過程中清楚地發現了身體的本質——色法、無常。他發現人類被困於生老病死的無盡流程中,其關鍵點是沒有看到身體隻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無法改變。既然這個過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過程,那麽,我們怎麽能把這一過程稱為我?它純粹就是自然規律的再現。
在《大念住經》中,佛陀教導觀身的方法,以期讓人們認識到身體的究竟本質:無常、苦、無我。雖然觀照不能改變身體的自然流程——生老病死,但智慧的觀照卻能改變心的看法。這個由佛陀直接開啟的觀身的智慧,一旦習禪者看到身體的本質,他就會體會到無上的輕鬆自由,而所有的痛苦——包括最頑固的生死之苦,將因此而被解除——這是佛陀給予人類的最大貢獻!他的教導使無數的人從對生死的無知和恐懼中解脫了出來。
修行就是認識身體隻是一個自然流程,身念住的修行所要勘透的唯一本質就在這裏。
一、觀身的正見準備
1、觀身的修習,需要正見的指引。觀照多種多樣,但佛法中的觀照需要遵循佛陀指引的正確方向——這是修習身念住成功的關鍵;
2、觀照的目標是行、住、坐、臥;
3、觀照的目的是體悟身體的本質:無常、苦、無我。觀照是一個體悟十六階智的過程。
二、觀身的技術準備
1、戒與定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準備。心在清淨的狀態下,觀照的效果最明顯。所以佛陀強調戒與定,在行為上保持戒定,可以帶來理想的體驗身體實相所必須的清淨心態;
2、寬泛的戒定包括修行者的整個生活方式。修行者要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期符合戒定的原則。習禪者最好時常能身臨其境,體會戒定,並能體會它們所帶來的安寧、清淨而敏銳的心態;
3、在禪修中,行、住、坐、臥被體會成隻是一連串的姿態而已,這其中沒有人,沒有身,隻有各種形態的不斷變換而已。
三、深入於觀照中
1、用心地體驗行住坐臥的各種形態,深入其中,讓心深深地沉浸於了知它們的形態中;
2、在修行之初,以如理作意提起觀照後,如果清淨之心純淨而不雜,心會很快地進入禪修狀態:隻是觀照,而沒有文字或作意思維的成份;
3、深入觀照的狀態要能保持一段時間,不要太快結束觀照。在保持修行上,讓這種觀照能天天進行,不要間斷,最好持續幾年。
四、環境很重要
1、對於修行,特別是剛開始的前幾年,保持一點安寧是必要的。個人愛好、過多的工作生活內容最好能夠大幅減少;
2、如果有禪修老師,最好隻聽他的指導,按照他安排的內容進行修習,不要與同修商量,對修行是似而非之人,不會給你提供合適的意見。所有禪修中心都有著共同的規定:隻與教師談法;
3、禪修的深入依於周圍的幾個人所造成的環境,最好隻與有正見的人接觸,盡量避免與無正見之人照麵。
五、讓修行緩慢地進行
1、在整個修行過程中,讓修行進程緩慢進行。急於求成往往會形成難以逆轉的壞習慣。
2、不要想證悟,不要有了一點點修行的體會就大肆喧嘩,造成淺薄的心理障礙;
3、緩慢的節奏非常有益,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體悟真理的節奏。
六、禪修是一項實踐的行為
1、把身念住的理論隻用於指導自己的修習行動,每一堂禪修都是一項純粹的實踐曆程;
2、閱讀文字僅限於對實際禪修有幫助的範圍。內心過多的文字雖然會增加知見,但它會削弱你的禪修行動,那將得不償失;
3、禪修包括三個部分:戒、定、慧,缺一不可。持戒、修定、慧觀三個部分有機統一,可以使修習有效地進行。
禪修之道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戒定慧交相呼應,使修行一步一步地深入。但其中的許多環節,要依於持戒、修定、有慧之人的獨立運作,因此禪修之人必得是大力者,獨立者,有勇氣者,慧見之人。
在追尋至高無上的究竟真理的路途上,佛陀已經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指引,借助他的指引,修習者才有如攀岩一般,有著手著足之處。但攀岩的每一步,都要修行者身體力行,憑著勇氣與智慧,一步一步登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fa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