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紫薇

澳洲紫薇 名博

從小小雞蛋,看上帝的手

澳洲紫薇 (2025-08-13 01:16:33) 評論 (0)
一隻小小的雞蛋,就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完美個體,且處處顯示著智慧設計的痕跡。這一切,都環繞著一個最終目的,即保證雞胚胎能在蛋內從受精卵發育成能獨立生活的小雞,來傳宗接代……



雞蛋具有優質的蛋白質和豐富的營養成分,是人們廣泛應用的重要食材,但鮮有人知道雞蛋是如何生成的。

人人都知道,包含生命的雞蛋由母雞產出,不會是自己形成的;小雞是從雞蛋孵化而出,不是從恐龍蛋。

任何一個有功能的精密產品,都是先有一個最終目的,然後進行設計,選用材料,加工部件,加以組裝完成。有的還要經過調整和測試,才能成為一件有用的產品。這個過程,必須通過人為參與,不可能自行完成。就像我們平日應用的鍾表、電視機和計算機等器材,都是人為設計和製造,沒有人會相信,它們是碰巧自己產生的。遺憾的是,遠比這些器材複雜的生命體,一些科學家卻聲稱它們是無人設計和製造,偶然產生的。

雞和雞蛋都是複雜的生命體。雞蛋是雞繁殖後代的一個手段,是一件複雜而完美的產品。要從雞蛋孵出小雞,首先要有一個受過精的卵。從受精卵到小雞出殼後獨立生存,需要在蛋內生活3周。由於雞蛋完全脫離了母體,必須為受精卵準備在蛋內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營養物和氧氣,以及能容納並保護雞胚胎的容器,即蛋殼。

蛋殼既要能容納小雞在蛋內三周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營養物,又要使蛋占有最小的體積和適當的形狀,以便於產出;既要有足夠的強度來保護蛋內小雞,又要使小雞能便於破殼而出;而且,蛋殼外還要有一層保護膜,以防止細菌入侵。

這樣精密和巧妙的設計、製造過程,怎麽可能是偶然產生的呢?

從裏到外看雞蛋

雞蛋主要由卵、蛋黃、蛋白和蛋殼所組成。胚盤為2-3毫米的白色斑點,位於蛋黃表麵的正中,含有卵子,是精子進入處。卵受精後成為受精卵,胚胎發育由此處開始;血管也由此處長出,進入卵黃,供給小雞胚胎發育所需的營養。

蛋殼的基本成分是碳酸鈣結晶,約占95-98%,其餘的為纖維蛋白所構成的基質。蛋殼為半透性,上有多達17,000個細孔,可使氣體和水蒸氣通過。蛋殼外還有一層表層膜,可防止細菌和灰塵通過細孔入侵。在蛋殼與蛋白之間有兩層透明的蛋白膜,部分由角蛋白組成,非常強韌,也可防範細菌侵入。外膜附著於蛋殼,內膜附著於蛋白。當溫熱的雞蛋產出後變冷時,其內容物收縮,使內膜與外膜在雞蛋的大端分離,形成一個氣室。

蛋中除水以外的主要成分是40種不同的蛋白質,交替組成3-4層厚薄不等的白蛋白。外層白蛋白較薄且稀,中層白蛋白則厚而稠密。內層白蛋白為一薄層致密的纖維性囊,包圍著蛋黃裏的卵黃膜,止於索狀蛋白組成的係帶兩端。蛋黃兩端的係帶以相反方向扭轉,連結卵黃膜和蛋殼的內膜,像錨一樣將蛋黃固定在中央。

被係帶懸著的蛋黃,其重心始終在下半部,由於重力的影響,無論蛋的位置如何,使胚盤總是朝上,最靠近母雞溫暖的身體,有利於孵化。

蛋黃含水較少,但含有蛋中幾乎一半的蛋白質,所有的脂肪和膽固醇。蛋黃中還含有大部分維生素和礦物質,諸如維生素A、B1、B2、D和鐵、磷、鈣等;並有卵磷脂作為乳化劑。

如何長成一隻蛋

卵子是在卵巢內生成並積累卵黃營養物質,形成蛋黃後排出卵巢,通過輸卵管的漏鬥部(喇叭部)進入輸卵管。在經過輸卵管的蛋白分泌部(膨大部)時,被腺體分泌的蛋白包圍。由於輸卵管的蠕動作用,推動蛋黃在輸卵管內旋轉前進。因機械旋轉,引起這層濃蛋白扭轉而形成係帶。

然後,因蛋白分泌部的蠕動,推動包有蛋白的蛋黃進入輸卵管的峽部(管腰部),在此處形成蛋殼的內外膜。最後到達子宮部,由殼腺借助自身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和血液中的鈣結合成碳酸鈣,均勻地沉積在蛋殼膜上,形成堅硬的蛋殼,最後,才在蛋殼上覆上一層蛋白質的外膜,成為完整的雞蛋,排出體外。

卵子在母雞的卵巢中產生,精子在公雞的睾丸中產生。兩者經過受精而合而為一,成為一個受精卵。受精卵的細胞核中含有基因,小雞胚胎生長發育、成長和成年以後特性等所有的這些信息和指令,都包含在基因中。雞的基因含有78個染色體,而人類隻有46個染色體。

所有的遺傳信息和指令,都以雙螺旋DNA的形式包含在這78個染色體中。一個DNA分子隻有約2.5nm厚,是人發的萬分之一(1nm=1億分之一米,人發約20,000-180,000nm厚),單一DNA隻有0.33納米大小;但即便如此,仍可容納好幾個圖書館的信息。

這些遺傳信息,一半來自母雞的卵子,一半來自公雞的精子。母雞和公雞的生殖細胞先要進行各自的減數分裂,才能在受精時使卵子和精子正確地合二為一。公雞和母雞的減數分裂是分別進行的,但必須同步協調,還要有互相配合的受精行為,才能完成受精。

雞蛋如何變成雞

受精時,精子進入位於蛋黃表麵正中胚盤處的卵子。受精後,受精卵開始分裂,胚胎開始發育,並長出血管,進入蛋黃。蛋黃提供胚胎發育所需的蛋白質和脂肪等,不多不少,剛好夠小雞生長至出殼。

蛋白除供應蛋白質外,還供應水、維生素和礦物質,並且是震蕩的緩衝劑。堅硬的蛋殼不但保護雞蛋不受損傷,還供應小雞所需的鈣,蛋殼也因而逐漸變薄,便於小雞出殼,同時也使氧氣和二氧化碳便於進出。

像人一樣,小雞在蛋殼內生長需要足夠的氧氣和排出代謝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小雞在蛋內三周,可吸入約6公升以上的氧氣,排出4公升半的二氧化碳和11公升的水蒸氣。蛋殼上有大約17,000個細孔(圖2)和半透性薄膜,可供吸入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同時又能防止細菌通過細孔入侵。

在小雞開始發育、生長的頭幾天,會先長出4條血管,兩條至蛋殼下的薄膜,分散成微血管以吸取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叧2條至蛋黃,以攝取養料。在第19天時,空氣開始進入肺內,通過蛋殼吸取的氧氣已不足以使用。此時,小雞在喙尖或喙的上部長出一個突起,稱為“蛋齒”,並在頸部長有一條“啄殼肌”(pipping muscle),幫助蛋齒把蛋內的氣囊啄破,開始用肺呼吸囊內的空氣,但這隻能維持6小時。此時,小雞繼續用蛋齒啄破蛋殼,用肺呼吸。第20天時,小雞才能完全用肺呼吸。再過24至36個小時,小雞就會破殼而出。出殼以後,蛋齒已無用,會自行消失。

雞蛋產出後,需要母雞的孵育,使之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還要不時翻動,以防止胚胎黏著於殼膜。因此,在自然條件下,如果沒有母雞的孵育,小雞是不易孵出的。

小雞在出殼前,還會製造點擊性噪音來與其他小雞交流,以便能同時出殼。這被認為是在野外時的一種自我保護。

先有雞?先有蛋?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直是個難解之謎。蛋由雞生,雞又由蛋孵化而出,兩者形成一個沒有起始的循環。各種說法因此而生。

一種說法是先有蛋,認為鳥是從卵生的某種恐龍進化而來。恐龍產下了類似鳥蛋的蛋,在蛋中突變成鳥類(雞屬於鳥類)。因此,蛋先於雞之前就存在了。但這種觀點沒說明最早的蛋從哪裏來,又是如何突變進化成雞的。

另一種說法是先有雞,因為蛋殼中所含的碳酸鈣結晶必需在母雞的子宮中產生。因此,隻有先有了雞,才能產出第一個具有蛋殼的蛋。這雖說明了是先有雞,但仍未說明第一隻雞是如何產生的。

又有人說,雞與雞蛋無非是一個循環中兩個不同階段,就像蝴蝶有蟲卵、幼蟲、蛹和成蟲一樣;又像佛教所說的輪回,無始無終,不存在孰先孰後的問題。

以上幾種說法都不能令人信服。

其實,雞和蛋何者先有,並不真難解。因為單有母雞產下的雞蛋,不會發育成小雞;隻有先經過受精,才能長成小雞。要受精,就必須同時有一隻公雞存在。如果先有蛋,沒有雞,那麽,蛋從那裏來,又從何處受精呢?

既然是先有雞,那麽,第一隻雞又從哪裏來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生命從何而來。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對此並未論及。Miller的人造氨基酸實驗,半個多世紀以來,仍局限於製出幾個氨基酸。原始湯中產生生命的假設,必須在無氧狀態下才能成立;但這種能防止原始生命不被破壞的無氧狀態並不存在。

隻有聖經從一開始就說,上帝創造了天地萬物,受造物包括了人,也包括了雞。

是偶然還是設計 

單就雞和雞蛋來說,進化論認為:這整個過程都是毫無目的,無人設計,純屬偶然的,進化而來的。

但是,雞蛋的構造如此精密和恰到好處,很難想象是毫無目的地偶然形成。若真是毫無目的,雞為何要生蛋來傳宗接代?偌大的遺傳信息為何會壓縮到納米級大小的DNA中?雞為何會有公雞和母雞之分?公雞和母雞都是獨立個體,都不能對對方的DNA施加任何影響,卻能互相配合得如此之好,從進行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經過受精行為,再到合並成一個包含公雞和母雞遺傳特性的受精卵,為什麽會這樣?

一隻小小的雞蛋,就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完美個體,且處處顯示著智慧設計的痕跡。這一切,都環繞著一個最終目的,即保證雞胚胎能在蛋內從受精卵發育成能獨立生活的小雞,來傳宗接代。但這個過程中,所有環節必須同時並存,缺少任何一環,小雞都無法生出來。

進化需要很長的時間,要通過基因突變來進化,這麽多步驟需要長時間地逐項進化,才有可能完成。而根據地球現有的年齡,即使有數十億年,按統計學計算,時間還是遠遠不夠的。

《聖經》說,上帝創造了天地萬物,而且生物都是各從其類。禽鳥是上帝在第5天創造的,至今並無進化的證據。即使按照常理和邏輯,雞從蛋而出,蛋為雞所生,並無其他可能。複雜的信息密碼,必然是有目的的設計,而不會偶然產生。

所以,一隻雞蛋的存在,究竟是無目的的偶然進化,還是有目的的設計創造,我們對此,應該會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本文首發《海外校園》132期。轉載請注明:“轉自《海外校園》132 ”。作者:鮑約瑟現住美國洛杉磯。未經授權,請勿修改文章原始內容。

相關博文

永生的科學佐證

關於人體精妙構造的談話

進化論無法解釋DNA的起源

從基因看人類的起源

何以見得DNA是上帝創造的?

奇妙的指紋

無神論者看完這問題後都沉默了……

人臉成了特別身份證

假如人體不能自我護理

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

兩個胎兒的對話(中英文)

造物主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