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電視台每年會舉辦“澳洲電影周”,播放不少澳洲電影。其實澳洲電影並不精彩,和好萊塢的電影不是一個檔次,甚至還不如印度寶萊塢電影。所以看澳洲電影要提醒自己:耐心把電影看完。但是澳洲有些紀錄片,特別是荒原探險的紀實電影,非常值得觀賞。
作家三毛的“旅行散文”可謂散文和遊記中耀眼的一顆星星,以其傳奇的旅行經曆、清新樸素的文風、真摯熱烈的情感和心思細膩、洞察力敏銳地為讀者呈現不同尋常的旅行經曆。三毛有一段精彩的論述:
“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它的過程。遇見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種種的困難,聽聽不同的語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樂。雖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況世界不隻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現象累積起來的。我看,我聽,我的閱曆就更豐富了。”

三毛寫的撒哈拉沙漠
這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一種旅行的“境界”。其實“旅行”和“旅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以前我在文章中談到一個很著名的警言,“Be a Traveler and Not a Tourist”。從字麵上翻譯很簡單:Traveler 就是旅行者,而Tourist就是旅遊者。這句話的直譯就是“成為一位旅行者,而不是一位旅遊者”,兩者表麵上看差不多,但含義相差十萬八千裏。旅遊者每到一處,要拍一張帶有自己倩影的相片,隻說明“到此一遊”,別的並不是重要的,甚至一問什麽都不知道,“打卡”而已。而旅行者卻會注重其內涵,他們會觀察身邊的景色和事物,行萬裏路的同時,讀萬卷書(了解很多背景信息),甚至寫很多的感言和遊記,把自己融入到所經曆的行程中。我覺得三毛就是一位真正的“旅行者”,看三毛的遊記不但會跟著她周遊世界,還會得到一些心靈上的啟迪。
每次出行我會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個“旅行者”還是“旅遊者”。當一個旅遊者很容易,但沒有什麽收獲,而當一個“旅行者”不容易,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提升。我的體會並不在於形式,可以自己來一趟“說走就走”的隨意旅行,或者參加有個旅遊團,或者自己安排的州(省)際、跨國自助行。隻要出遠門,就要爭取當一個“旅行者”,而不是膚淺的“旅遊者”。
最近我看一本澳洲電影Tracks。這本電影是製作了 30多年的電影,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和朱莉婭·羅伯茨 (Julia Roberts) 等女演員都參與了該項目的捧場,可見要錢沒錢,要設備沒設備,要人沒人,很艱難。 還好有了大家的讚助,影片得以殺青。
這是根據一位澳洲姑娘羅賓·戴維森 (Wasikowska)的遊記小說改編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羅賓·戴維森是一位意誌堅定的澳洲姑娘,她離開大城市穿越澳洲大沙漠,途經中部的愛麗斯泉(著名的“紅石頭”所在地),最終到達印度洋,一段 1,700 英裏(2,700 公裏),曆經8個多月的徒步旅程。在“國家地理”雜誌的讚助下,她帶著她的狗和四隻駱駝出發,在旅途中的不同地點與美國攝影師裏克·斯莫蘭匯合。
羅賓·戴維森一路餐風宿露,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並且麵對巨大的精神壓力,也迎接一個又一個的險情,她幾近崩潰放棄,但最終還是戰勝了自我,與死亡搏鬥中完成了這次經曆。同時她的旅程也記錄了人間那些善良的人們,這些人的善心、善行感動著世人。她還經過不少土著人部落,也受到土著人慷慨的陪伴和關愛。她後來在澳洲社會中呼籲要維護原住民權益,改善與土著人的關係,關愛土著人,以及為土著弱勢群體的衛生,教育和生活條件做一些實事。羅賓·戴維森的旅行有著超越現實的“境界”,是旅行中的極品。

旅途中的羅賓

一位和羅賓結伴而行的原住民

羅賓最終到達印度洋沿岸
最後引自一位“旅行達人”關於“旅行”的四種“境界”。但我覺得這四種“境界”並非標準,很難說哪個是對的,哪個不對,哪個是高級的,哪個是低級的,更可以相互之間結合。 願大家珍惜人生,有機會就來一次對身、心、靈都有益的“旅行”,提升自己的“境界”。
第一種境界:
是為旅行而旅行,目的隻是為了親身感受久仰的著名景點,在地標景點拍照留念,然後在朋友群秀一秀,感官上得到滿足。
第二種境界:
有一定精神追求的旅行,追求別樣的生活體驗,開闊眼界和心靈,通過旅行增長見識和對世界的認知,人文地理、民俗美味無所不愛,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曆。
第三種境界:
則更傾向於挑戰自我,體驗屬於獨一無二,或極少人才能領略的風景。從中獲得全新的自我認識,引發對生命真諦的重新思考。這類旅行可能會讓人脫胎換骨,甚至顛覆曾經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第四種境界:
超出旅行本身,出門即是旅,上路即是行。旅行者對事物有細微的洞察力和超常的敏感度,遇見的人事物,都可能為他打開一扇窗口,透過它足以對這個世界的有更寬廣更有深度的認知。

地中海西西裏島古城陶米娜的古劇場
(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距今已有超過2300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