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圓”看完了,網上說張氏當年不願意出版這本書,是因為擔心讀者會忙著對號入座而忽略了它的文學價值。其實,依我看,比起張氏早年的作品如“傾城之戀”“金鎖記”和“紅玫瑰白玫瑰”等等,“小團圓”的文學價值實在不能算大。張愛玲並不適合寫長篇,不善於安排枝節過於蔓延的故事情節。從結構上看,“小團圓”從盛九莉做考試的噩夢開始,引到她在香港上學,然後用了一半還要多的篇幅,拖拖遝遝地講到她的母親,家庭,童年等等。這之後出現的那個愛情故事,因而顯得蒼白,結尾也很奇怪,又回到那個考試的夢,這樣照顧首尾呼應的寫法,很象中學生的作文,不知道是不是還沒完成修改,讓人覺得不應該--張愛玲不應該使用這麽幼稚牽強的手法。
但是“小團圓”仍然是好看的,正因為讀者可以對號入座,嗬嗬。我反複讀過張愛玲的很多書,張氏的風格和故事,可以說爛熟於心。讀“小團圓”的前半部,那些故事都一個個浮現出來,邊讀邊在心裏點頭:原來如此。盛九莉的母親蕊秋,在張氏很多小說裏留下了影子。她去香港,跟畢先生以及項八小姐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傾城之戀”的底本。香港是殖民地,張氏又是上海人,香港和香港人在她的筆下,都有點誇張和陌生,沒有根基的人,在一個沒有根基的地方,任何故事都不可能天長地久。“沉香屑”大概就是從張氏在香港的同學身上演繹出來的。
張氏生活在一個非常動蕩的時期,但是這些動蕩在她的小說裏卻很少讓人感覺得到。“小團圓”寫日本占領香港,盛九莉躲炸彈,她和比比去銀行取錢,路上看到死屍,在銀行的大廳裏到處是日本兵隨地亂拉的大便。盡管張氏筆下輕鬆,讀後仍然讓人覺得沉重。“封鎖”這篇小說,是張氏不多的對於戰爭和動亂的正麵描寫,充滿黑色幽默--人到了無法自主的時候,大概除了聽天由命,最好的辦法就是對現實視而不見,假裝什麽都沒有發生。
盛九莉的家庭,是一個現成的故事會。“紅玫瑰白玫瑰”裏的振保大概是張氏的哪一個堂表兄弟;“金鎖記”裏的七巧應該是張家的某房姨太太;“小艾”裏麵的小艾的東家太太,也是張家的人。張氏自己是“小團圓”的盛九莉,性情孤僻,不懂事,不合群,站在一家人外麵,冷眼觀察。這些觀察後來都進到她的小說裏了:冷靜,尖刻,一針見血。
據說張氏寫“小團圓”的用意之一,是想告訴讀者她當年為什麽會和胡蘭成在一起,她出生的那個背景和環境,她的母親和家庭,讓她認為一切都是正常的,包括胡蘭成是和他有其他女人這些事實。其實,象張氏這麽聰明的人,又有什麽必要對任何人解釋任何事?說到底,寫這本書,而且一改再改,還是因為她要給自己一個交代。張氏雖然特立獨行,卻沒有達到我行我素的境界,對於人情世故,她在骨子裏一半鄙視,一半十分在乎。“小團圓”裏麵說盛九莉:寫愛情小說的,自己卻沒有戀愛過。這正應了“旁觀者清”的話,寫別人的故事,張氏信手拈來;輪到自己,卻是拿也拿不起,放也放不下。“色.戒”也是張氏用心寫的小說,卻跟“小團圓”一樣,說不清,道不明,失去了冷靜和客觀,張氏的小說,光憑語言的伶俐是無法取勝的。當然,張氏語言在這本書裏仍然非常精彩,可惜這次讀的是電子書,回國的時候一定要去買本紙書來放在床頭。
小說裏被炒作得最厲害的是那幾段關於性的描寫,這些東西,據說也是當年讓張氏大費周章的地方。其實這些段子放到今天,除了那些老字輩的張迷們會當回事,別人大概都不過一笑而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