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蘇聯援華的曆史真相
2008-04-08 11:35:30 來源:警察網
抗美援朝時蘇聯以半價對華提供武器,留下13億美元軍火債
剛剛建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購買武器缺少現匯。毛澤東訪問莫斯科時,中蘇雙方於 1950年2月簽訂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宣布對華提供三億美元貸款用以購買機器等物資,實際上內部議定這筆錢大部分用於對蘇聯提供的海空裝備付款。
1950年10月,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出兵抗美援朝,並派周恩來、林彪赴蘇聯洽商武器問題。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國參戰,表示可提供所需各種武器。當時任翻譯的師哲回憶說:“我們和蘇聯談判時,隻談到軍火的數目,而沒有談軍火的價格。”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長期過慣了軍事共產主義生活,對商品經濟很不熟悉。一向以辦事精細著稱的周恩來私下對師哲說:“我們接受蘇方的軍火,是作為他們對抗美援朝的貢獻而接收的。”長期在蘇聯生活過的師哲卻回答說:“ 他們辦具體事情的人不會同意我們不付錢的想法。”事後證明,並非是“辦具體事情的人”要同中國算賬,斯大林本人的態度也是如此。
中國入朝部隊出發前,10月13日毛澤東致電在莫斯科的周恩來,希望他向斯大林交涉,所取得的武器最好采用租借方式,蘇方卻要將裝備折價算作對華貸款。1951年2月,周恩來與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紮哈羅夫大將在北京簽訂了關於蘇聯向中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的協定,規定以1950年 10月19日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為界,此前訂貨以全價付款,此後以半價付款。對此,蘇方的解釋是援朝應“共同負擔”,兩國各出一半的錢。當時中國對朝鮮的全部人力物力援助都是無償的,蘇聯卻對武器款斤斤計較。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斯大林也曾無償提供過部分裝備,主要是為了彌補雙方不愉快而做出的政治姿態。此間蘇聯提供的陸軍裝備,幾乎全部是二次大戰用過的舊品。蘇聯起初對華提供的七個師空軍裝備,有六個師配備米格-9這種1946年蘇聯研製出而感到不滿意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中國空軍領導人認為其無法同美軍F-84交鋒,更不能抗衡 F-86,為此同蘇聯顧問發生爭吵。斯大林考慮到兩國關係,才於1951年5月兩次致電毛澤東致歉,並無償送給372架米格-15。中國接受蘇援第一批武器後,將三個師裝備無償轉交朝鮮人民軍,斯大林聞訊後為顯示其更高的風格,決定再無償對華援助20個陸軍師的武器。1952年,蘇聯決定將60架伊爾 -28輕型噴氣式轟炸機賣給中國,這也是斯大林在世時惟一對新中國提供的現役新式裝備。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總共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23個空軍師的裝備,大部分裝備係有償(半價)提供,就此中國欠下蘇聯軍火債30億元人民幣,在當時折合13億美元。1955年蘇軍從旅順撤退時,又移交了折價 9.8億元人民幣的裝備。這些軍事欠款,占了中國對蘇欠款總額的六成以上。解放軍掌握這些武器,對於迅速提高戰術技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赫魯曉夫對華援助的質量最高、意義最重大
在蘇聯曆屆領導人中,對華提供援助最多且質量最高者是赫魯曉夫。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9月,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急需得到中國黨的支持。據俄羅斯解密的檔案記載,1954年9月赫魯曉夫首次來華前主持召開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決定對華大幅增加援助作為禮物。果然,在這次來華參加新中國成立五周年慶典期間,赫魯曉夫改變了斯大林過去的大國沙文主義做法,廢除了中蘇關係中一些不平等約定,議定從旅順撤軍和交還基地。對於提供常規武器,蘇聯也改變了斯大林時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舊品的做法,改為提供現役新裝備樣品和生產技術。
在中國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華的重點是稱為“156項”的基礎工業設施建設。這些項目的機器設備,主要是以貨物貿易而不是以貸款交付的,而提供技術是免費的。1952年中國製定“一五”計劃時,斯大林同意幫助建設141項重點工程,1954年赫魯曉夫又追加15項並提升質量,成為奠定中國工業化基礎的著名的“156項”。後來落實的工程共150項,其中44項是軍工企業,包括陸海空三軍各種主戰裝備的製造廠。這樣,在不到10年時間內,中國以幾十億元人民幣費用就建立起配套的國防工業基礎,在世界近現代曆史上創造了成本最低和規模速度空前的紀錄。
赫魯曉夫時代對中國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幫助建造核彈、導彈生產企業和相應技術。1956年東歐出現反對蘇聯控製的波蘭、匈牙利事件,1957年6月蘇共黨內莫洛托夫等元老又要求推翻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在掌握軍隊的朱可夫主持下打倒了多數中央主席團成員,卻未擺脫內外交困的處境。同年7月上旬,赫魯曉夫派主席團委員米高揚來華介紹情況,希望中共中央對他表示支持。毛澤東連夜主持開會研究,中共中央最後決定公開表態支持蘇共中央的決定。鑒於赫魯曉夫在政治上有求於中國,7月18日聶榮臻提出,應利用這一機會交涉核技術援助,周恩來請示毛澤東後馬上做出安排。此次蘇方反應空前迅速,7月20日蘇聯駐華總顧問阿爾希波夫代表政府做出同意答複。據前些年已經解密的俄羅斯檔案記載,赫魯曉夫不顧軍方堅決反對,決定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生產技術,幫助建立核工廠。
從1957年末起,蘇聯開始履行協議,對華提供了P-2導彈作為中國導彈事業的起步的最早樣品。翌年,蘇聯又向中國提供了所需核工業設備,並派出近幹名專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鈾礦、包頭核燃料棒工廠及酒泉研製基地、新疆的核實驗場,中國正式進入了核工業建設和研製核武器的新階段。
1958年夏天,中蘇之間因“長波電台”和“聯合(潛艇)艦隊”事件發生爭執,翌年6月赫魯曉夫通知中國“暫緩兩年”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製造技術。1960年7月,蘇聯又撤回在中國核工業和軍工部門的專家,不再履行這一領域的協定,不過此前蘇聯的技術援助還是大大加快了中國“ 兩彈”事業的進程。
“大躍進”時不能按時對蘇交貨又欠下一筆經濟債
據當年主管財政的李先念副總理在《關於1961年和1962年國家決算的報告》中所列舉的數字,自1950年以來我國向蘇聯所借的外債和應付利息,折合人民幣計算共為57.43億元人民幣(一說為59億元人民幣)。
從50年代初至1960年,我國對蘇聯已經還債33億元人民幣,即已將所欠的武器債務基本還清,此時所欠的債務多是“大躍進”兩年間因不能按合同交貨拖欠下來的貿易債務,以及接受旅順蘇軍撤出後所留裝備的收購費,其總額折合23億元人民幣。
1959年以後,中國每年有50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財政支出,償還這筆23億元的欠款,按正常情況而論不應是一個大數目。不過此時國內因極“左”錯誤指導造成的經濟惡果已完全顯現,饑荒蔓延各省,用救賑饑民急需的農業產品還債便有一些困難。鑒於國內出現的困境,1960年底中國對外貿易部部長葉季壯約見蘇聯駐華使館參讚以口頭聲明表示,中國方麵支付出現困難,在貿易方麵估計共欠蘇方20億盧布可能要在五年內還清。12月17日,蘇聯外交部部長帕托利切夫約見中國駐蘇大使劉曉,指責中國方麵未與蘇聯協商,就片麵地把貿易方麵欠債償還期限確定為五年,並以中方違約為由,表示短期內不向中國提供汽油。後來國內一度傳說所謂蘇聯“逼債”,能夠找到的主要根據便是指此事,而隨後的實際情況又並非如此。
1960年11月,劉少奇前往莫斯科參加八十一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中蘇兩黨在爭吵後出於各自戰略需求,都采取了防止破裂的措施,最終達成了共同宣言。隨後,劉少奇以國家主席身份訪蘇,幾個月前雙方的緊張關係又得到緩和。劉少奇訪蘇期間,米高揚曾表示很快會恢複一些援華項目並再派專家,隨之赫魯曉夫又提出中國可延期還清貿易欠款。
據國內已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60年至1964年這5年間,中國平均每年對蘇還債數隻占國家年財政支出的百分之二左右,比例很小,當然不會是造成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
1965年中國提前還清對蘇欠款
赫魯曉夫為緩和對華關係,從1960年末至1961年春天一度部分地恢複了對中國國防和經濟方麵的援助。1961年2月,赫魯曉夫寫信給周恩來,主動提出願意提供當時最先進的米格-21戰鬥機的樣品和全部技術資料,以供中國仿製。2月27日,赫魯曉夫又致函毛澤東提出,願意借給中國100萬噸糧食和50 萬噸古巴糖。3月8日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口頭答複,感謝赫魯曉夫的好意,不過因出於“爭氣”和不願再欠蘇聯糧食的原因,中共中央提出可將這些糧食作為後備而未接受。對於古巴糖,中國方麵接受下來,在三年困難時期成為下發的重要滋補品。1961年3月,蘇聯政府又主動提出,在兩國貿易中中國所欠的10億盧布逆差可分五年償還,不計利息,4月間雙方就此達成協議。同年夏天,中蘇關係因阿爾巴尼亞等問題嚴重惡化後,蘇聯又不肯兌現再派對華專家和恢複援助的承諾,中國也開始了全麵的“反修”鬥爭。
1965年中國提前還清了對蘇欠款,隨後又還清了國內公債,“既無內債、又無外債”成為國內宣傳中自豪的話語。
摘自2008年第2期《炎黃春秋》
解放後蘇聯援華的曆史真相 zt
wxc46 (2008-12-23 19:09:42) 評論 (1)解放後蘇聯援華的曆史真相
2008-04-08 11:35:30 來源:警察網
抗美援朝時蘇聯以半價對華提供武器,留下13億美元軍火債
剛剛建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購買武器缺少現匯。毛澤東訪問莫斯科時,中蘇雙方於 1950年2月簽訂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宣布對華提供三億美元貸款用以購買機器等物資,實際上內部議定這筆錢大部分用於對蘇聯提供的海空裝備付款。
1950年10月,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出兵抗美援朝,並派周恩來、林彪赴蘇聯洽商武器問題。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國參戰,表示可提供所需各種武器。當時任翻譯的師哲回憶說:“我們和蘇聯談判時,隻談到軍火的數目,而沒有談軍火的價格。”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長期過慣了軍事共產主義生活,對商品經濟很不熟悉。一向以辦事精細著稱的周恩來私下對師哲說:“我們接受蘇方的軍火,是作為他們對抗美援朝的貢獻而接收的。”長期在蘇聯生活過的師哲卻回答說:“ 他們辦具體事情的人不會同意我們不付錢的想法。”事後證明,並非是“辦具體事情的人”要同中國算賬,斯大林本人的態度也是如此。
中國入朝部隊出發前,10月13日毛澤東致電在莫斯科的周恩來,希望他向斯大林交涉,所取得的武器最好采用租借方式,蘇方卻要將裝備折價算作對華貸款。1951年2月,周恩來與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紮哈羅夫大將在北京簽訂了關於蘇聯向中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的協定,規定以1950年 10月19日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為界,此前訂貨以全價付款,此後以半價付款。對此,蘇方的解釋是援朝應“共同負擔”,兩國各出一半的錢。當時中國對朝鮮的全部人力物力援助都是無償的,蘇聯卻對武器款斤斤計較。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斯大林也曾無償提供過部分裝備,主要是為了彌補雙方不愉快而做出的政治姿態。此間蘇聯提供的陸軍裝備,幾乎全部是二次大戰用過的舊品。蘇聯起初對華提供的七個師空軍裝備,有六個師配備米格-9這種1946年蘇聯研製出而感到不滿意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中國空軍領導人認為其無法同美軍F-84交鋒,更不能抗衡 F-86,為此同蘇聯顧問發生爭吵。斯大林考慮到兩國關係,才於1951年5月兩次致電毛澤東致歉,並無償送給372架米格-15。中國接受蘇援第一批武器後,將三個師裝備無償轉交朝鮮人民軍,斯大林聞訊後為顯示其更高的風格,決定再無償對華援助20個陸軍師的武器。1952年,蘇聯決定將60架伊爾 -28輕型噴氣式轟炸機賣給中國,這也是斯大林在世時惟一對新中國提供的現役新式裝備。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總共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23個空軍師的裝備,大部分裝備係有償(半價)提供,就此中國欠下蘇聯軍火債30億元人民幣,在當時折合13億美元。1955年蘇軍從旅順撤退時,又移交了折價 9.8億元人民幣的裝備。這些軍事欠款,占了中國對蘇欠款總額的六成以上。解放軍掌握這些武器,對於迅速提高戰術技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赫魯曉夫對華援助的質量最高、意義最重大
在蘇聯曆屆領導人中,對華提供援助最多且質量最高者是赫魯曉夫。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9月,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急需得到中國黨的支持。據俄羅斯解密的檔案記載,1954年9月赫魯曉夫首次來華前主持召開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決定對華大幅增加援助作為禮物。果然,在這次來華參加新中國成立五周年慶典期間,赫魯曉夫改變了斯大林過去的大國沙文主義做法,廢除了中蘇關係中一些不平等約定,議定從旅順撤軍和交還基地。對於提供常規武器,蘇聯也改變了斯大林時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舊品的做法,改為提供現役新裝備樣品和生產技術。
在中國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華的重點是稱為“156項”的基礎工業設施建設。這些項目的機器設備,主要是以貨物貿易而不是以貸款交付的,而提供技術是免費的。1952年中國製定“一五”計劃時,斯大林同意幫助建設141項重點工程,1954年赫魯曉夫又追加15項並提升質量,成為奠定中國工業化基礎的著名的“156項”。後來落實的工程共150項,其中44項是軍工企業,包括陸海空三軍各種主戰裝備的製造廠。這樣,在不到10年時間內,中國以幾十億元人民幣費用就建立起配套的國防工業基礎,在世界近現代曆史上創造了成本最低和規模速度空前的紀錄。
赫魯曉夫時代對中國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幫助建造核彈、導彈生產企業和相應技術。1956年東歐出現反對蘇聯控製的波蘭、匈牙利事件,1957年6月蘇共黨內莫洛托夫等元老又要求推翻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在掌握軍隊的朱可夫主持下打倒了多數中央主席團成員,卻未擺脫內外交困的處境。同年7月上旬,赫魯曉夫派主席團委員米高揚來華介紹情況,希望中共中央對他表示支持。毛澤東連夜主持開會研究,中共中央最後決定公開表態支持蘇共中央的決定。鑒於赫魯曉夫在政治上有求於中國,7月18日聶榮臻提出,應利用這一機會交涉核技術援助,周恩來請示毛澤東後馬上做出安排。此次蘇方反應空前迅速,7月20日蘇聯駐華總顧問阿爾希波夫代表政府做出同意答複。據前些年已經解密的俄羅斯檔案記載,赫魯曉夫不顧軍方堅決反對,決定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生產技術,幫助建立核工廠。
從1957年末起,蘇聯開始履行協議,對華提供了P-2導彈作為中國導彈事業的起步的最早樣品。翌年,蘇聯又向中國提供了所需核工業設備,並派出近幹名專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鈾礦、包頭核燃料棒工廠及酒泉研製基地、新疆的核實驗場,中國正式進入了核工業建設和研製核武器的新階段。
1958年夏天,中蘇之間因“長波電台”和“聯合(潛艇)艦隊”事件發生爭執,翌年6月赫魯曉夫通知中國“暫緩兩年”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製造技術。1960年7月,蘇聯又撤回在中國核工業和軍工部門的專家,不再履行這一領域的協定,不過此前蘇聯的技術援助還是大大加快了中國“ 兩彈”事業的進程。
“大躍進”時不能按時對蘇交貨又欠下一筆經濟債
據當年主管財政的李先念副總理在《關於1961年和1962年國家決算的報告》中所列舉的數字,自1950年以來我國向蘇聯所借的外債和應付利息,折合人民幣計算共為57.43億元人民幣(一說為59億元人民幣)。
從50年代初至1960年,我國對蘇聯已經還債33億元人民幣,即已將所欠的武器債務基本還清,此時所欠的債務多是“大躍進”兩年間因不能按合同交貨拖欠下來的貿易債務,以及接受旅順蘇軍撤出後所留裝備的收購費,其總額折合23億元人民幣。
1959年以後,中國每年有50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財政支出,償還這筆23億元的欠款,按正常情況而論不應是一個大數目。不過此時國內因極“左”錯誤指導造成的經濟惡果已完全顯現,饑荒蔓延各省,用救賑饑民急需的農業產品還債便有一些困難。鑒於國內出現的困境,1960年底中國對外貿易部部長葉季壯約見蘇聯駐華使館參讚以口頭聲明表示,中國方麵支付出現困難,在貿易方麵估計共欠蘇方20億盧布可能要在五年內還清。12月17日,蘇聯外交部部長帕托利切夫約見中國駐蘇大使劉曉,指責中國方麵未與蘇聯協商,就片麵地把貿易方麵欠債償還期限確定為五年,並以中方違約為由,表示短期內不向中國提供汽油。後來國內一度傳說所謂蘇聯“逼債”,能夠找到的主要根據便是指此事,而隨後的實際情況又並非如此。
1960年11月,劉少奇前往莫斯科參加八十一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中蘇兩黨在爭吵後出於各自戰略需求,都采取了防止破裂的措施,最終達成了共同宣言。隨後,劉少奇以國家主席身份訪蘇,幾個月前雙方的緊張關係又得到緩和。劉少奇訪蘇期間,米高揚曾表示很快會恢複一些援華項目並再派專家,隨之赫魯曉夫又提出中國可延期還清貿易欠款。
據國內已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60年至1964年這5年間,中國平均每年對蘇還債數隻占國家年財政支出的百分之二左右,比例很小,當然不會是造成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
1965年中國提前還清對蘇欠款
赫魯曉夫為緩和對華關係,從1960年末至1961年春天一度部分地恢複了對中國國防和經濟方麵的援助。1961年2月,赫魯曉夫寫信給周恩來,主動提出願意提供當時最先進的米格-21戰鬥機的樣品和全部技術資料,以供中國仿製。2月27日,赫魯曉夫又致函毛澤東提出,願意借給中國100萬噸糧食和50 萬噸古巴糖。3月8日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口頭答複,感謝赫魯曉夫的好意,不過因出於“爭氣”和不願再欠蘇聯糧食的原因,中共中央提出可將這些糧食作為後備而未接受。對於古巴糖,中國方麵接受下來,在三年困難時期成為下發的重要滋補品。1961年3月,蘇聯政府又主動提出,在兩國貿易中中國所欠的10億盧布逆差可分五年償還,不計利息,4月間雙方就此達成協議。同年夏天,中蘇關係因阿爾巴尼亞等問題嚴重惡化後,蘇聯又不肯兌現再派對華專家和恢複援助的承諾,中國也開始了全麵的“反修”鬥爭。
1965年中國提前還清了對蘇欠款,隨後又還清了國內公債,“既無內債、又無外債”成為國內宣傳中自豪的話語。
摘自2008年第2期《炎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