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詞

飛揚的青春 (2008-05-21 17:00:58) 評論 (12)










Hope is always available to us. When we feel defeated, we need only take a deep breath and say, "Yes," and hope will reappear.

-- Monroe Forester

從小我就覺得中國語言裏,形容詞多過動詞。勤勞灌水曾經在五味齋寫過一個連載小說《趕》,用她自己的話是“瞎編一小說”,小說很好看,當時有網友批評說形容詞用的少,我反而覺得這是個優點,並留言說“喜歡這種由動詞組成的小說”,讀起來過癮還省時間。

其實並非我反對使用形容詞,隻是我厭倦了缺乏真情實感、通篇華美辭藻湊成的文章。還有人愛寫回憶錄或是身邊見聞,可惜隻停留在情景回放,因此無論記敘多麽流暢、文筆多麽細膩,卻是他講了,別人聽了,還沒有轉身就忘了。不久前讀到一篇文章,作者寫學習期間遇到的形形色色同學,就像冗長的流水帳,讀完感覺還比不上一個機智好笑的跟帖,至少後者還讓人麵部表情活躍了一下。

我管這類文章叫“形容詞”的,形容詞隻能起到修飾作用,這類文章最多也隻能起到情感釋放、宣泄、閑聊的作用,意義有限,好像一個人遭遇挫折,要麽嚎啕大哭,要麽像祥林嫂一樣四處絮叨。

而麵對挫折,真正好樣兒的,是痛定思痛之後,再勇敢地站起來。同理,好的文章不該隻停留在“形容詞”階段,應該力爭傳遞出一種積極能量,無論是在知識趣味,或是精神文化等方麵,不僅令讀者在腦子形成一種印象,更要讓讀者有所收獲,引發思考,觸動心靈,能進一步激發積極的行動就更好了,我稱這樣的文章是“動詞”的。

比如對於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你說鍛煉身體多麽重要可能作用不大,不妨給他推薦一個訓練計劃,然後告訴他,“當你按照計劃訓練8次,你自己會感到身體變化,訓練16次之後朋友就會看到你的變化,而24次之後每一個人都會看到你的變化。”這種建議就帶著一種觸動力。

汶川地震之後,一時間讀到大量抒情的、抨擊的文章,有很多就是“形容詞”的,以至於令人產生極度壓抑甚至恐懼心理,我希望不要僅僅止步於抒發悲情,更要化對逝者的惋惜成為珍惜生命、共創美好的行動。那些對政府的種種不滿和怨氣,不要隻會“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最好能冷靜思考,形成有建設性的提議。同時我也不主張傳播個別人的變態言行,我更希望積極奮進的能量被廣泛傳遞...

寫文章,多寫“動詞”文章,做人,做個有行動的人。

Sommaraften From Lyric Pieces
作曲:格裏格
鋼琴:Einar Steen-Nøkke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