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吟2

(2008-02-04 08:58:12) 評論 (0)

“認識自己進而否定自己,是十分困難和痛苦的。然而隻有修正錯誤才能把握真理。我們應該有在事實麵前降服,在真理麵前低頭的勇氣,應該有按認定的真理重新塑造自己的決心和毅力。”

其實這一段是抄給自己看的。想讓自己相信,雖然認識自己否定自己是痛苦困難
的,但總也有人願意做並能做到。先立此存照吧 :)

非常喜歡這本《遊子吟》,我實在該早些看的。摘抄幾段自勉並求內心平安。。。
 
“人內在的罪性一定會表現為外在的罪行。但人的罪性在何種場所、以什麽形式表現出來卻要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或製約。客觀條件主要指社會的法律。有人說,人並不怕犯罪,乃是怕犯罪的後果。對觸犯刑律所帶來的惡果的懼怕,使人的罪性不敢輕易表現出來。一旦社會律法的運作受阻,許多平日受尊敬的人可能立刻胡作非為” (其實,中國人的慎獨一說表達了類似的含義)

“人的罪性如何表現為外在的罪行也要受主觀條件的影響。有的人對良知比較敏感,有的人則麻木、遲鈍;有的人看重名譽、臉麵,唯恐遭人非議,有的人則不在乎他人如何議論,隻要能得到實利就行;有的人眼光比較長遠,信奉“小不忍則亂大謀”,不願為蠅頭小利而損害自己的遠大前程;有人則目光如豆,“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無酒喝涼水,”隻圖眼前一時快活等等。由於這些主觀因素的差異,人的罪性的表現方式及程度也隨之而異”(看來人的行為的確和性格有關,但是性格絕不是決定因素,充其量強力催化劑。)
 
“然而,對成人來說,主、客觀因素雖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內在罪性的外在表露,但對內在罪性卻不能產生任何影響。人的這種罪性或私欲是人的本性,生而有之,根深蒂固,無法自己消除掉”(怕怕,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罪性和私欲,總以為自己可以靠自身的修為來約束自己,看來並不一定能夠。。。)

“即便有人表現出的道德水準比另外一些人高一些,但仍不可能除掉私心,不可能不犯罪。若用世俗的標準,雖我們明明知道自己並非無辜,常有閃失,有見不得人的念頭、行為,但卻仍不時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我安慰。耶穌對這種普遍存在的“自以為義”的驕傲心理持尖銳批判的態度” (看來我也要批判自己。。。的確應該批判)

“我國聖賢孔子也隻是說,“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即自己不願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是對的,但是消極的。而耶穌要我們“愛人如已”,要象愛自己一樣主動地去愛別人。這是更高的要求。道理是明白了,卻仍然無法做到“愛人如已”。有時我們會深陷於一己的事務之中,以至無暇他顧,去關心、幫助他人。有時我們也會去愛別人,但往往隻能愛那些愛我們的人或那些對我們的愛有回報的。這種回報不一定是什麽實質的報償,但起碼是一聲“謝謝”或一抹感激的眼神,表明對方知道我們在愛他。可是當我們全力去關心、幫助一個人,並為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對方不僅不感恩,反而以惡相待時,我們就無法忍受了,會火冒三丈,痛恨此等競如此恩將仇報、不近情理。我們也許找機會回敬他一下,讓對方知道我們並非智能低下、任人愚弄之輩。我們也許從此與之斷絕往來,“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無論如何,我們難於與這類人作朋友了。接世俗的標準,姿態算不低了。有耶穌這麵鏡子,誰敢說自己已經達到了神的“愛人如己”的標準了呢。”(這個這個,太難了。。。目前而言,我覺得做到消極的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已經很對得起自己了)

“深藏在人思想隱密處的罪性,不僅他人看不見,甚至會向自己掩飾。但神是鑒察人心的”(神的大能我不知道,但人的確會掩飾欺騙自己的罪性,別人的前車之鑒,我需要用以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