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祥”之死使大熊貓野外放歸計劃陷入爭議。
可憐的熊貓們。
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4隻兩歲大的大熊貓,正等待前途未卜的野外放歸之路。從生下來就一切需要人類照料的它們,這將是一次生命的真正衝擊。
而在此之前,它們的大師兄“祥祥”再沒從野外活著回來。
“偉偉!耀耀!仙女!希望!”照料者張亞輝站在籠舍前,叫喚著。從這些稱呼可以看出它們的性別——2雄2雌。張搖了搖手裏的窩頭,原本擠在山包後頭悶頭大睡的大熊貓們,一溜小跑奔來。
金黃色的窩頭每個足有一斤重,用竹粉、精油、雞蛋、維生素等調和而成,營養元素精確到克。一個窩頭的營養,足夠大熊貓在野外吃上好幾個小時的竹子,而不久的時日,在竹林中與野生大熊貓爭鬥竹子,將成為它們生存之首。
2007年12月6日,國家林業局臥龍自然管理局局長張和民宣布一個看起來很冒險的計劃:在第一次大熊貓放歸失敗不足一年後,第二次放歸計劃即將啟動,而這一次,將選擇兩隻以上的大熊貓一起放歸。
“17頭適齡大熊貓候選者中,‘仙女’、‘耀耀’、‘偉偉’、‘希望’共4隻大熊貓入選,野化培訓計劃已經上報國家林業局,隻待批準就正式實施。”張和民說。
這個消息讓它們的照料者——大熊貓研究中心生態室主任黃金燕,望著白雪皚皚的邛崍山脈,甚為擔憂。“500米之外的大山,才是大熊貓真正的家園,但是,重返老家之路卻生死難料!”
放歸的爭議
所有的一切計劃,最初是為了拯救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
1975年,中國給熊貓開辟出10個自然保護區,覆蓋四川省大約100萬公頃土地。1980年,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在中國政府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下建立。
在花費數百萬美元,經過數十年的挫折,從電動直腸探針到熊貓廣播體操,從“偉哥”(這藥行不通)到熊貓看色情電影等各種辦法,中國科學家們找於找到非凡的方式繁殖大熊貓——自然配種+人工授精。
按照自然規律,母熊貓懷孕期9個月,哺乳期一年,平均每兩年才生一胎。如今,熊貓出生半歲時就被帶離母熊貓,交人工撫養。這樣母熊貓來年可以繼續發情交配生產。一頭野生大熊貓一輩子平均頂多繁殖6胎,而在人工幹預下,圈養大熊貓則可以生12胎。
2006年,中國有34隻大熊貓出生。
2007年,臥龍保護區有14隻大熊貓出生,如果再加上國外,總共20隻,成活了16隻。目前,臥龍圈養大熊貓數量達到128隻。
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麵對圈養大熊貓數量的突破喜不自禁。張和民說:“我們要讓人工繁殖大熊貓數量達到300隻,讓大熊貓100年內不滅亡。”
而對於野生大熊貓,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物種項目主任範誌勇在接受美國《時代》周刊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野生熊貓大概有1600頭,這個數字幾年來都很穩定。
事實上,中國的大熊貓已經不再瀕臨危險,這讓人難以判斷圈養大熊貓野外放歸的可行性。例如,20萬公頃的臥龍自然保護區,有人類的發展需求,大小僅夠其區內野生熊貓的生存,如果再額外增加圈養動物,就會很勉強。同時,在一些專家看來,人工圈養的動物最終很難放歸到野外。
“重新引入是一項英勇的措施,昂貴而高風險,這應該是當野生動物頭數難以為繼的時候才采取的萬不得已的措施。”原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主席哈克尼斯(Jim Harkness)說。
根據國際統計,全世界100多次圈養動物的野外放歸試驗,隻有寥寥十幾次成功。從籠舍到大山短短500米的回歸之路,注定異常艱難。特別是第一隻圈養大熊貓“祥祥”之死,為放歸之路敲響了警鍾。
“即便冒著風險,我們也要把大熊貓野外放歸堅持到底!”國家林業局臥龍自然管理局局長張和民意誌堅決。
先驅“祥祥”
一張幹癟的大熊貓皮,躺在黝黑的冷庫中。它的皮毛摸上去似乎仍帶有體溫,眼睛依然閃動著憨厚天真的光芒。
它就是“祥祥”。
2007年12月7日,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湯純香說,他們準備把“祥祥”的皮毛製成標本,以紀念這個為全球首個大熊貓野外放歸科學試驗而獻身的“先驅”。
從2006年4月28日放歸,到2007年2月19日被證實死亡,6歲的“祥祥”在真正的大自然中,隻度過9個月的短暫時光。
“‘祥祥’死後,我們感受到壓力。有人批評,有人指責,說我們讓國寶去送死。”即使這樣的非議,也沒動搖張和民們放歸大熊貓的決心。“保護大熊貓,核心是保護棲息地種群。放歸圈養大熊貓可以解決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問題,就算冒著風險,我們也要上2次放歸。”
在第二次放歸培訓即將啟動之際,第一隻放歸大熊貓“祥祥”死因也首度詳細披露。
“祥祥”來自一個“混血”家庭。它的父親是人工繁殖的“大地”,母親則是從野外捕獲的“20號”。2001年8月25日,“20號”一胎誕下雙胞胎哥倆,大的是“祥祥”,小的是“福福”。
“祥祥”第一次睜開眼看到的不是熊貓媽媽,而是人類。大熊貓剛出生時,一般隻有104克左右,像一隻小老鼠。但是幼崽的體重增加很快,12個月後體重平均達到35公斤左右。
飼養員劉斌說:“它很聰明,幾乎可以說是通人性。我把飼料放在口袋裏,當走近它的時候,‘祥祥’可以輕而易舉發現藏飼料的準確位置。”
機靈的“祥祥”在同年齡段大熊貓中脫穎而出。它長到2歲,成為第一次大熊貓野外放歸的惟一入選者——和備受讚譽的人工圈養技術比較,野外大熊貓一直生活在因為人類活動幹擾而滅絕的陰影中。
2003年7月8日和2004年9月15日,“祥祥”先後被放進了海拔2080米、麵積2.7萬平方米和24萬平米大熊貓一期、二期野化培訓圈。
“它和人相處的時間太長了,切斷它對人的依賴,並且恢複野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起初,“祥祥”會想盡辦法和飼養員接觸,甚至會從低壓脈衝電網下麵鑽出來。因為它知道,飼養員那裏有充足的食物。“它就像是有感情的寵物。說實話,很不忍心把它獨自孤伶伶扔在山上不管。”劉斌說。
剛獨立生活的時候,過慣了飯來張口的“祥祥”,絲毫沒有野外生存的概念。有一次,生態室高工譚迎春看到,“祥祥”肛門四周叮滿了密密麻麻的螞蝗,卻不知道如何驅趕。
“很多科研人員都勸我說,不搞試驗了吧,實在不忍心看大熊貓受罪。”張和民回憶說。
但是,經過近3年近乎嚴酷的野化訓練,在臥龍舉行的一個專家論證會認為,“祥祥”已經基本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擇機放歸野外棲息地,進入第3期試驗——野外放歸研究階段。
2006年4月28日,全球首隻人工圈養長大的熊貓“祥祥”正式放歸野外。“祥祥”放歸的地點,是臥龍保護區的“五一棚”臭水溝區域,這裏海拔2700米左右,有充足的拐棍竹食源。
被放縱的死亡?
“祥祥”消失在大山中。
此後大半年,研究中心通過“祥祥”項圈的GPS定位信號了解它的行蹤。
中間劉斌曾兩次近距離觀察到“祥祥”。第一次它親熱地追過來,被劉斌躲開了。第二次,它已經熟視無睹,獨自坐在山坡上大嚼竹子吃。然後,慢慢起身向遠處走去。在科研人員看來,這是個好跡象。這顯示作為動物的“祥祥”,正努力擺脫和人的聯係。
異常在冬天出現。2006年12月的臥龍連降好幾場大雪。2006年12月13日,無線電定位監測數據顯示,“祥祥”出現了突然性的長距離移動。
大熊貓的習性一般是待在一個地方兩三天,把竹子吃光後再動身去下一個地點,行動路線變化不大。然而當天通過“祥祥”項圈發回的無線電跟蹤信號顯示,“祥祥”在短時間內突然快速移動了約三四公裏。
生態室主任黃金燕說:“當時我們大吃一驚!判斷‘祥祥’正在遭受野生大熊貓的追打而快速逃竄。”
2006年12月22日,工作人員在茫茫大雪中找到了正在竹林中取食的“祥祥”,發現它背部、後肢掌多處受傷。次日,“祥祥”被帶回野外觀測站,“肩背部嚴重受傷重度化膿、雙後腳掌部嚴重受傷中度化膿、第四尾椎骨處被咬斷中度化膿、雙耳均被咬傷輕度化膿。”
通過一段現場救助錄像可以看出,這的確是一場惡鬥:工作人員像抬著一張紙一樣,把虛弱不堪的“祥祥”抬到簡易救護床上進行治療。“祥祥”比起放歸時明顯消瘦。背部左上方被連根扯掉一塊手掌大小的皮毛,血肉模糊,裸露著肌肉、筋絡。傷口用“恐怖”形容並不為過。
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研究中心認為:“祥祥”外傷恢複,主要傷情恢複了80%,精神、食欲基本正常。2006年12月30日,“祥祥”再度被放歸到“五一棚”地區。
至今在不少人看來,這是個令人費解的舉動。
四川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著名大熊貓保護專家講,盡管人工繁殖的熊貓現在已經有不少,但是大熊貓畢竟還是很珍貴,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科學試驗,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徹底為“祥祥”治療,而不是繼續試驗。
當時,著名大熊貓專家、北京大學的潘文石教授聽說“祥祥”重傷未痊愈即被放歸的消息,既擔心又憤怒:“骨頭都被咬斷,傷這麽重!這個熊貓都殘了!不徹底康複,還繼續放在野外,這種實驗根本就是失敗!”
大熊貓研究中心的解釋是,這樣做是基於“祥祥”傷情已基本恢複,同時也是“為了避免‘祥祥’產生對人的依賴性,造成野性和野外生存能力退化。”
而一位保護區人士私底下承認:“如果把‘祥祥’再拉回來,等於說,我們的野外放歸實驗走回頭路了。”
有熟悉內情的人士一語道破:“祥祥”作為第一隻野外放歸的圈養熊貓,被當成人工繁育大熊貓的標誌性事件,“隻許成功”的外界期待極大。“祥祥”受重傷誰也沒料到,保護區因此進退兩難。
這一步顯然導致了毀滅性的後果。2007年2月19日下午,野外人員在茫茫大雪覆蓋下的“轉經溝”地區發現了“祥祥”的屍體,“祥祥”佩戴的項圈已經損壞。
“它蹲伏在一棵大樹旁,頭低著,一動不動,大雪覆蓋了它的下半身,就像睡熟了一樣。”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斌眼睛濕潤。
湯純香親自給“祥祥”做了屍體解剖。從解剖結果看,“祥祥”在第一次受傷返回野外之後,第二次又與野生大熊貓發生過打鬥,在慌忙逃逸過程中曾經從高處摔落,左側胸腹肋部撞擊在石頭上導致胸腔變形,肋骨摔斷,特別是胰腺嚴重損傷,嚴重的內傷對其消化和呼吸功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祥祥”終因嚴重內外傷痛、驚恐、衰弱導致休克、死亡。
更好的準備
“祥祥的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因此第一次放歸不能說失敗。大熊貓野外放歸是個空白。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張和民說。
“祥祥”的死亡,“首先是性別選擇不當。”選擇生態室譚迎春認為,雄性“祥祥”的經曆證明,雄性個體不易被異地野生種群接受。
其次是放歸地點設計不當。“五一棚”地區屬於野生熊貓密度比較大的地區,大熊貓數量已經基本飽和,“祥祥”的加入,勢必造成領地和食物競爭加劇,惡鬥在所難免。著名大熊貓保護專家胡錦矗說,從小在人的關懷下長大的圈養大熊貓,根本沒有意識分清“敵我”,“它們可能還把野生熊貓當成夥伴呢,根本沒有防禦和攻擊的能力。”
目前,第二次放歸試驗已經出台了3個預案,將首選雌性作為放歸對象。第一個預案是挑選一隻雌性大熊貓放歸;第二個方案是放歸一個小群體。另有研究人員建議,放歸一對母子熊貓。
譚迎春說,“現在我們也在反思圈養存在的弊端。‘祥祥’接受了近3年的野化培訓,仍難以克服圈養的先天不足。”
而世界自然基金會物種項目主任範誌勇也認為,保護的真正核心應該放在野外,“現在國內99%的精力用在人工養殖,投入過多了!”
無論如何,“祥祥”的同胞們正在做更好的準備,在它之後步入危險的森林深處。

可憐的熊貓們。
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4隻兩歲大的大熊貓,正等待前途未卜的野外放歸之路。從生下來就一切需要人類照料的它們,這將是一次生命的真正衝擊。
而在此之前,它們的大師兄“祥祥”再沒從野外活著回來。
“偉偉!耀耀!仙女!希望!”照料者張亞輝站在籠舍前,叫喚著。從這些稱呼可以看出它們的性別——2雄2雌。張搖了搖手裏的窩頭,原本擠在山包後頭悶頭大睡的大熊貓們,一溜小跑奔來。
金黃色的窩頭每個足有一斤重,用竹粉、精油、雞蛋、維生素等調和而成,營養元素精確到克。一個窩頭的營養,足夠大熊貓在野外吃上好幾個小時的竹子,而不久的時日,在竹林中與野生大熊貓爭鬥竹子,將成為它們生存之首。
2007年12月6日,國家林業局臥龍自然管理局局長張和民宣布一個看起來很冒險的計劃:在第一次大熊貓放歸失敗不足一年後,第二次放歸計劃即將啟動,而這一次,將選擇兩隻以上的大熊貓一起放歸。
“17頭適齡大熊貓候選者中,‘仙女’、‘耀耀’、‘偉偉’、‘希望’共4隻大熊貓入選,野化培訓計劃已經上報國家林業局,隻待批準就正式實施。”張和民說。
這個消息讓它們的照料者——大熊貓研究中心生態室主任黃金燕,望著白雪皚皚的邛崍山脈,甚為擔憂。“500米之外的大山,才是大熊貓真正的家園,但是,重返老家之路卻生死難料!”
放歸的爭議
所有的一切計劃,最初是為了拯救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
1975年,中國給熊貓開辟出10個自然保護區,覆蓋四川省大約100萬公頃土地。1980年,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在中國政府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下建立。
在花費數百萬美元,經過數十年的挫折,從電動直腸探針到熊貓廣播體操,從“偉哥”(這藥行不通)到熊貓看色情電影等各種辦法,中國科學家們找於找到非凡的方式繁殖大熊貓——自然配種+人工授精。
按照自然規律,母熊貓懷孕期9個月,哺乳期一年,平均每兩年才生一胎。如今,熊貓出生半歲時就被帶離母熊貓,交人工撫養。這樣母熊貓來年可以繼續發情交配生產。一頭野生大熊貓一輩子平均頂多繁殖6胎,而在人工幹預下,圈養大熊貓則可以生12胎。
2006年,中國有34隻大熊貓出生。
2007年,臥龍保護區有14隻大熊貓出生,如果再加上國外,總共20隻,成活了16隻。目前,臥龍圈養大熊貓數量達到128隻。
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麵對圈養大熊貓數量的突破喜不自禁。張和民說:“我們要讓人工繁殖大熊貓數量達到300隻,讓大熊貓100年內不滅亡。”
而對於野生大熊貓,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物種項目主任範誌勇在接受美國《時代》周刊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野生熊貓大概有1600頭,這個數字幾年來都很穩定。
事實上,中國的大熊貓已經不再瀕臨危險,這讓人難以判斷圈養大熊貓野外放歸的可行性。例如,20萬公頃的臥龍自然保護區,有人類的發展需求,大小僅夠其區內野生熊貓的生存,如果再額外增加圈養動物,就會很勉強。同時,在一些專家看來,人工圈養的動物最終很難放歸到野外。
“重新引入是一項英勇的措施,昂貴而高風險,這應該是當野生動物頭數難以為繼的時候才采取的萬不得已的措施。”原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主席哈克尼斯(Jim Harkness)說。
根據國際統計,全世界100多次圈養動物的野外放歸試驗,隻有寥寥十幾次成功。從籠舍到大山短短500米的回歸之路,注定異常艱難。特別是第一隻圈養大熊貓“祥祥”之死,為放歸之路敲響了警鍾。
“即便冒著風險,我們也要把大熊貓野外放歸堅持到底!”國家林業局臥龍自然管理局局長張和民意誌堅決。
先驅“祥祥”
一張幹癟的大熊貓皮,躺在黝黑的冷庫中。它的皮毛摸上去似乎仍帶有體溫,眼睛依然閃動著憨厚天真的光芒。
它就是“祥祥”。
2007年12月7日,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湯純香說,他們準備把“祥祥”的皮毛製成標本,以紀念這個為全球首個大熊貓野外放歸科學試驗而獻身的“先驅”。
從2006年4月28日放歸,到2007年2月19日被證實死亡,6歲的“祥祥”在真正的大自然中,隻度過9個月的短暫時光。
“‘祥祥’死後,我們感受到壓力。有人批評,有人指責,說我們讓國寶去送死。”即使這樣的非議,也沒動搖張和民們放歸大熊貓的決心。“保護大熊貓,核心是保護棲息地種群。放歸圈養大熊貓可以解決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問題,就算冒著風險,我們也要上2次放歸。”
在第二次放歸培訓即將啟動之際,第一隻放歸大熊貓“祥祥”死因也首度詳細披露。
“祥祥”來自一個“混血”家庭。它的父親是人工繁殖的“大地”,母親則是從野外捕獲的“20號”。2001年8月25日,“20號”一胎誕下雙胞胎哥倆,大的是“祥祥”,小的是“福福”。
“祥祥”第一次睜開眼看到的不是熊貓媽媽,而是人類。大熊貓剛出生時,一般隻有104克左右,像一隻小老鼠。但是幼崽的體重增加很快,12個月後體重平均達到35公斤左右。
飼養員劉斌說:“它很聰明,幾乎可以說是通人性。我把飼料放在口袋裏,當走近它的時候,‘祥祥’可以輕而易舉發現藏飼料的準確位置。”
機靈的“祥祥”在同年齡段大熊貓中脫穎而出。它長到2歲,成為第一次大熊貓野外放歸的惟一入選者——和備受讚譽的人工圈養技術比較,野外大熊貓一直生活在因為人類活動幹擾而滅絕的陰影中。
2003年7月8日和2004年9月15日,“祥祥”先後被放進了海拔2080米、麵積2.7萬平方米和24萬平米大熊貓一期、二期野化培訓圈。
“它和人相處的時間太長了,切斷它對人的依賴,並且恢複野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起初,“祥祥”會想盡辦法和飼養員接觸,甚至會從低壓脈衝電網下麵鑽出來。因為它知道,飼養員那裏有充足的食物。“它就像是有感情的寵物。說實話,很不忍心把它獨自孤伶伶扔在山上不管。”劉斌說。
剛獨立生活的時候,過慣了飯來張口的“祥祥”,絲毫沒有野外生存的概念。有一次,生態室高工譚迎春看到,“祥祥”肛門四周叮滿了密密麻麻的螞蝗,卻不知道如何驅趕。
“很多科研人員都勸我說,不搞試驗了吧,實在不忍心看大熊貓受罪。”張和民回憶說。
但是,經過近3年近乎嚴酷的野化訓練,在臥龍舉行的一個專家論證會認為,“祥祥”已經基本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擇機放歸野外棲息地,進入第3期試驗——野外放歸研究階段。
2006年4月28日,全球首隻人工圈養長大的熊貓“祥祥”正式放歸野外。“祥祥”放歸的地點,是臥龍保護區的“五一棚”臭水溝區域,這裏海拔2700米左右,有充足的拐棍竹食源。
被放縱的死亡?
“祥祥”消失在大山中。
此後大半年,研究中心通過“祥祥”項圈的GPS定位信號了解它的行蹤。
中間劉斌曾兩次近距離觀察到“祥祥”。第一次它親熱地追過來,被劉斌躲開了。第二次,它已經熟視無睹,獨自坐在山坡上大嚼竹子吃。然後,慢慢起身向遠處走去。在科研人員看來,這是個好跡象。這顯示作為動物的“祥祥”,正努力擺脫和人的聯係。
異常在冬天出現。2006年12月的臥龍連降好幾場大雪。2006年12月13日,無線電定位監測數據顯示,“祥祥”出現了突然性的長距離移動。
大熊貓的習性一般是待在一個地方兩三天,把竹子吃光後再動身去下一個地點,行動路線變化不大。然而當天通過“祥祥”項圈發回的無線電跟蹤信號顯示,“祥祥”在短時間內突然快速移動了約三四公裏。
生態室主任黃金燕說:“當時我們大吃一驚!判斷‘祥祥’正在遭受野生大熊貓的追打而快速逃竄。”
2006年12月22日,工作人員在茫茫大雪中找到了正在竹林中取食的“祥祥”,發現它背部、後肢掌多處受傷。次日,“祥祥”被帶回野外觀測站,“肩背部嚴重受傷重度化膿、雙後腳掌部嚴重受傷中度化膿、第四尾椎骨處被咬斷中度化膿、雙耳均被咬傷輕度化膿。”
通過一段現場救助錄像可以看出,這的確是一場惡鬥:工作人員像抬著一張紙一樣,把虛弱不堪的“祥祥”抬到簡易救護床上進行治療。“祥祥”比起放歸時明顯消瘦。背部左上方被連根扯掉一塊手掌大小的皮毛,血肉模糊,裸露著肌肉、筋絡。傷口用“恐怖”形容並不為過。
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研究中心認為:“祥祥”外傷恢複,主要傷情恢複了80%,精神、食欲基本正常。2006年12月30日,“祥祥”再度被放歸到“五一棚”地區。
至今在不少人看來,這是個令人費解的舉動。
四川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著名大熊貓保護專家講,盡管人工繁殖的熊貓現在已經有不少,但是大熊貓畢竟還是很珍貴,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科學試驗,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徹底為“祥祥”治療,而不是繼續試驗。
當時,著名大熊貓專家、北京大學的潘文石教授聽說“祥祥”重傷未痊愈即被放歸的消息,既擔心又憤怒:“骨頭都被咬斷,傷這麽重!這個熊貓都殘了!不徹底康複,還繼續放在野外,這種實驗根本就是失敗!”
大熊貓研究中心的解釋是,這樣做是基於“祥祥”傷情已基本恢複,同時也是“為了避免‘祥祥’產生對人的依賴性,造成野性和野外生存能力退化。”
而一位保護區人士私底下承認:“如果把‘祥祥’再拉回來,等於說,我們的野外放歸實驗走回頭路了。”
有熟悉內情的人士一語道破:“祥祥”作為第一隻野外放歸的圈養熊貓,被當成人工繁育大熊貓的標誌性事件,“隻許成功”的外界期待極大。“祥祥”受重傷誰也沒料到,保護區因此進退兩難。
這一步顯然導致了毀滅性的後果。2007年2月19日下午,野外人員在茫茫大雪覆蓋下的“轉經溝”地區發現了“祥祥”的屍體,“祥祥”佩戴的項圈已經損壞。
“它蹲伏在一棵大樹旁,頭低著,一動不動,大雪覆蓋了它的下半身,就像睡熟了一樣。”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斌眼睛濕潤。
湯純香親自給“祥祥”做了屍體解剖。從解剖結果看,“祥祥”在第一次受傷返回野外之後,第二次又與野生大熊貓發生過打鬥,在慌忙逃逸過程中曾經從高處摔落,左側胸腹肋部撞擊在石頭上導致胸腔變形,肋骨摔斷,特別是胰腺嚴重損傷,嚴重的內傷對其消化和呼吸功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祥祥”終因嚴重內外傷痛、驚恐、衰弱導致休克、死亡。
更好的準備
“祥祥的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因此第一次放歸不能說失敗。大熊貓野外放歸是個空白。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張和民說。
“祥祥”的死亡,“首先是性別選擇不當。”選擇生態室譚迎春認為,雄性“祥祥”的經曆證明,雄性個體不易被異地野生種群接受。
其次是放歸地點設計不當。“五一棚”地區屬於野生熊貓密度比較大的地區,大熊貓數量已經基本飽和,“祥祥”的加入,勢必造成領地和食物競爭加劇,惡鬥在所難免。著名大熊貓保護專家胡錦矗說,從小在人的關懷下長大的圈養大熊貓,根本沒有意識分清“敵我”,“它們可能還把野生熊貓當成夥伴呢,根本沒有防禦和攻擊的能力。”
目前,第二次放歸試驗已經出台了3個預案,將首選雌性作為放歸對象。第一個預案是挑選一隻雌性大熊貓放歸;第二個方案是放歸一個小群體。另有研究人員建議,放歸一對母子熊貓。
譚迎春說,“現在我們也在反思圈養存在的弊端。‘祥祥’接受了近3年的野化培訓,仍難以克服圈養的先天不足。”
而世界自然基金會物種項目主任範誌勇也認為,保護的真正核心應該放在野外,“現在國內99%的精力用在人工養殖,投入過多了!”
無論如何,“祥祥”的同胞們正在做更好的準備,在它之後步入危險的森林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