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無名

網上無名 名博

【讀書小記】:風中一葉林語堂

網上無名 (2007-12-10 22:19:03) 評論 (21)


斷斷續續地,終於讀完了林語堂次女林太乙所著《林語堂傳》。

近來又是年底少不了的忙碌。公司諸多事務需要了結,家裏也得為大人小孩的各色party和禮物籌劃準備。不過每天晚上,總能偷出空來讀幾段書,比起可以隨時倒在沙發上不管白天黑夜的閱讀,不可不說是另一樣奢侈。一天的勞作全都歇了,一書在握,燈光之外的黑夜,它負責收走凡世的嘈雜。白天裏所想的聖誕之歲歲年年,到了書中,轉變成多少讀者在同一段文字上麵生過的感懷,與窗外那麽幾載歲月的燈火變幻無關。感情的波瀾就這樣,得以相傳萬代。

我從前讀過一些林語堂的作品,但是關於先生的生平,我了解不多,更不要說是係統地看待林的創作與生命軌跡。對於他的反麵宣傳,當然自小聽了不少,不過,從我有了獨立的判斷能力,就對加在他身上不合道理的微詞不以為然了。他的文字和文字表露出來的態度,總能令我開卷有益。

然後才讀到這本傳記,並且意識到,能夠先閱讀他的作品,用自己的標準判斷其作品的價值,再去看待傳記中他的一生,倒是十分合理。不論什麽人去看什麽人,都免不了主觀的判斷。因此林太乙對自己的父親,盡管借助大量事實與考證,也不可能完全公允。於是她有她的主觀,我有我的主觀,這兩種主觀吻合,有人認為是傳記文學寫作和閱讀的大忌,我卻覺得剛好相反。比如我曾經看過一部三流記者所寫的克林頓傳記,極盡投機之能事,雖也有褒有貶,可卻絲毫觸動不到讀者的內心,仿佛寫的是一份考古報告。原因就是,他離被寫的人物太遠,沒有走近對方的心靈。

從這個角度來看,林太乙寫自己的父親,非常合適。

每每到個階段,隻要是去回顧,就能夠作出某種總結。然而直到軀體衰亡,否則都不是一個真正的總結。一切生命的總結,大體都會一樣,這是《林語堂傳》末尾部分給我最大的感想,也是整本書我最喜歡的段落。到今天,這位大師的一生,早已經有了句號。但是他的思考,由他女兒和其他有著同樣赤子情懷的人們繼續進行,得以延伸,盡管仍然,不會有什麽終極的答案。

林語堂在一生當中撰文無數,很多都是論及生活方麵的藝術,也是一路走一路記錄心得體會。可惜他沒有機會讀到自己女兒記錄自己最後的日子,而如果讀到了,該會發出什麽感慨來呢?

從小,我到處去,都被人指道:“她是林語堂的女兒。”。。。別人所不知道的是身為林語堂的女兒的意味。我從小所見所聞,都是他指給我看,講給我聽的。是他他打開我的眼睛,教我觀賞世界的美妙,是他教我培養好奇心,是他對我說:“文章可幽默,做事須認真。”是他教我與大人物和販夫走卒在一起時同樣自在。是他告訴我,人在世上隻有一條命,所以應該想盡辦法去享受,並且對人要仁慈。那便是身為林語堂的女兒的意味。

這樣智慧的父親,總也有老邁的時光。尤其是在白發送走黑發之後,晚景的淒涼,即便是林先生如此快樂為本的人,也難於從容麵對。林語堂長女如斯自殺之後,林太乙寫:

我聽了感到天翻地覆,趕緊打電話給妹妹,再打電話給黎明。我們三人趕到台北,走進家裏時,父親撲到我身上大哭起來。母親撲在妹妹身上也大哭起來。頓時我覺得,我們和父母親對調了位置,在此以前,是他們扶持我們。現在,我們要扶持他們了。那“坦率、誠懇、樂觀、風趣;懷著一瓣未泯的童心,現實主義的理想家;滿腔熱情的達觀者”變成一個空殼子,姐姐掏去了他的心靈。那時父親是七十六歲,母親比他小一歲。

我們把兩老送進醫院,他們哭哭啼啼地對彼此說:“我們不要再哭了,我們不哭了。”。。。

其實我們無論是誰都還不能夠接受姐姐自盡的悲劇,我也問爸爸,“人生什麽意思?“

“活著要快樂,”他簡單的說。他沒有再說下去。

於是老人的病容與老態正式翻開篇章。

我去醫院看他時,他側身躺著,呼呼大睡,身上沒有蓋毯子。我看他稀白的頭發,微紅的後腦勺,瘦削的骨架,纖長的手指,像年輕人的雙腳,也僅僅是一撮毛發、骨頭、神經、血管、器官、腺、肌肉,全身躺在那裏,可以觸摸,可以秤量,可以傷害,可以受突擊,不可預防。他不是跟平常人一樣嗎?他的精神就躲在這具肉體中嗎?我聽他穩定的鼾聲,感到安慰。爸,睡覺吧!不要做夢,好好的休息。我心如刀割。

林語堂在給安德生編撰的《林語堂精摘》序言中說:我喜歡中國以前一位作家說過的話:古人沒有被迫說話,但他們心血來潮時,要說什麽就說什麽;有時談論重大的事件,有時抒發自己的感想。說完話,就走。我也是這樣,我的筆寫出我胸中的話。我的話說完了,我就要告辭。

如今這位天才的作家,他已經同我們告辭。他的愛女為他所著這本傳記,寫的雖然是位傳奇人物,不過也以普通的方式,過完了自己的一生。這讓我想起先生在我很喜歡的長篇小說《風聲鶴唳》“Leaf in the Storm中那段話來:

“五十年或一百年後,茶樓閑話和老太太聊天時一定會把幾千個風飄弱絮的故事流傳下來。風中的每一片葉子都是有心靈、有感情、有熱望、有夢想的個人,每個人都一樣重要。



又一記:

周末的下午,阿小J午覺醒來,擠到沙發上,跟我合蓋一張毯子,我們兩人各自讀各自的書。我偶爾拿筆在紙上寫幾個字,她問我在幹什麽,我說做筆記,因為書裏有的地方特別好看,想要記下來,可以反複地讀。她聽後特別興奮,說她也take notes呢。她的老師最近正在給孩子們讀一本關於五月花的書,她試著做了筆記,正在寫一篇文章,想象自己是五月花上的乘客,述說自己的經曆。我對她的這個計劃很感興趣,喜歡看到她將掌握的事實,跟自己的想象揉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