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18日 - 西行漫記的出版
1938年12月18日,上海複社翻譯出版了《西行漫記》的中譯本。
1937年10月,《西行漫記》(直譯應為《紅星照耀中國》)由戈蘭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紀引起巨大轟動。出版中譯本時,由於當時抗日戰爭已經開始,考慮到聯合統一戰線等情況,書名改為《西行漫記》。盡管這樣,在當時的中國,該書還是成了一部禁書。
《西行漫記》是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該書絕大部分素材來自作者采訪 的第一手資料,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作者通過與中共的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 、朱德、劉誌丹、賀龍、彭德懷等以及廣大紅軍戰士、農民、工 人、知識分子的接觸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 、文化、生活各方麵的真實情況,準確、鮮明、生動地反映了中 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鬥爭業績。毛澤東和周恩來是作者埃德加·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西行漫記》不僅在政治意義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在報告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上也成為同類作品的典範。人物刻畫、環境描寫以及敘事的角度幾近出神入化的程度。《西行漫記》中譯本出版後,在中國同樣產生巨大的反響。
——————————————————————————————

附錄:《西行漫記》作者斯諾談毛澤東印象
美國作家和記者埃德加-斯諾(1905-1972),1928年首次到中國上海,任《密勒氏評論報》助理編輯,後兼任紐約《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特約通訊員。1930年後到中國東三省、內蒙古和西南各省。1933年至1934年在北平燕京大學任新聞係教授,並學習漢語。
1936年6月,他從北平出發,經西安赴陝甘寧邊區,是第一個在紅色區域進行采記的西方記者。7月8日在安塞百家坪遇見周恩來。經周恩來安排,於11日抵保安會見毛澤東。
斯諾記錄了毛澤東給他留下的印象:“麵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個子高出一般的中國人,背有些駝,一頭濃密的黑發留得很長,雙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顴骨突出”。他覺得在毛澤東身上有一種“實實在在的根本活力”,在“這個人身上不論有什麽異乎尋常的地方,都是產生於他對中國人民大眾,特別是農民--這些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貧窮饑餓、受剝削、不識字,但又寬厚大度、勇敢無畏、如今還敢於造反的人們--的迫切要求作了綜合和表達,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斯諾形容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複雜的人”,“有著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說話平易,生活簡樸,有些人可能以為他有點粗俗”。
在保安的采訪活動中,斯諾知道毛澤東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講和寫作的才能,記憶力異乎常人,專心致誌的能力不同尋常,個人習慣和外表落拓不羈,但是對於工作卻事無巨細都一絲不苟,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
16日夜,斯諾就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等問題同毛澤東進行長談。後來許多夜晚,毛澤東回答了關於他個人生活經曆和中國紅軍的曆史。10月中旬,斯諾離開保安經西安返回北平。
1970年12月18日,斯諾和毛澤東進行了長時間的也是最後一次的談話。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諾在日內瓦逝世,彌留之際說“我熱愛中國”。根據斯諾遺願,他的一部分骨灰於1973年10月19日運到北京,安葬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