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還有必要忠於黨嗎?

richard_hz (2007-09-28 03:40:08) 評論 (1)

孔子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他的話,千載下來依然凜凜生威。在中國,每一屆新政府誕生,總是要強調一下忠於黨,團結在以某某某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總有一些人,拿所謂的忠黨來論斷人。看起來,忠君思想與忠黨思想應該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孔子的心目中,到底什麽是忠君呢?

《孝經 - 諫諍章》 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曾子問:子女順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就是孝子?孔子是這樣回答的:“這是什麽話啊。這是什麽話啊。過去天子有七個諫諍之臣,哪怕這個天子無道,也不會失去天下;諸侯有五個諫諍之臣, 哪怕這個諸侯無道,也不會失去國家;一個大夫有三個諫諍之臣,哪怕這個大夫無道,也不會失去他的家業;一個人有一個諫諍之友,那麽這個人肯定是一個令人尊敬的人;一個父親有一個諫諍之子,這個父親不會陷自己於不義。做兒子不能不同父親據理力爭,做臣子不能不同君主據理力爭。所以隻要是不義的事情,一定要爭。順從父親的命令,怎麽稱得上是孝順呢?”

孔子以為,一味的順從不是忠,要諫諍啊!可是,為什麽要諫諍呢?什麽時候要諫諍呢?對這個問題,孔子事實上說得非常清楚,君王無道要諫諍,諸侯無道要諫諍,大夫無道要諫諍。原來,究本溯源,孔子要中國人盡忠的,是他天天掛在嘴上的大道啊!後代的封建統治者,為了一己之私,推崇強化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級觀念,而去掉了他畢生所追求的真道。欺天欺孔啊!

我們今天搞法治,你的法律若是源於大道,中國人要盡忠的對象,自然就是這個源於自然之道的法律!忠於黨的封建說辭,也要改一改才好啦。

李察天 200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