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海外博客
按全文
按作者
首頁
新聞
讀圖
財經
教育
家居
健康
美食
時尚
旅遊
影視
博客
群吧
論壇
電台
熱點
原創
時政
旅遊
美食
家居
健康
財經
教育
情感
星座
時尚
娛樂
曆史
文化
社區
幫助
advertisement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
神農故鄉--溈山,溈水的人文史話和景觀
神農故鄉--溈山,溈水的人文史話和景觀
2007-07-18 19:35:51
亦文
首頁
文章頁
文章列表
博文目錄
給我悄悄話
打印
被閱讀次數
亦文
農耕文化的始祖薑姓炎帝,又稱神農氏,從其發現水稻,試種推廣,到嚐百草奠定中草藥的基礎,一生的活動幾乎都在湖湘地區,死後葬於酃縣。一些學者根據新的考古發現推測,湖湘地區,應是華夏文明的又一源頭。
一.重鎮黃材的遠古身影
在諸多的發現中,溈水上遊黃材出土的青銅文物和大溈山蘊藏的豐富的文明景觀,引發了人們對遠古呼喚的特殊關注和興趣。
長沙以西二百多華裏的大溈山,屬雪峰山脈,位於湖南寧鄉,安化,益陽三縣交界之處,最高處海撥
927
米。在半山之中,有一片
田連阡陌,小澗流水的世外桃源。
相傳,舜的兒子溈
曾受封於此,故得溈山之名。
溈水起源於大溈山麓,其流由南北兩坡,沿山縈回而下,蜿蜒一百五十公裏,穿越寧鄉和長沙的望城縣境匯入湘江。在修建黃材水庫之前,江水浩翰,舟船來往如梭。木排和竹排源源不斷地把山區的木材和竹料運往長沙。溈水上遊的重鎮黃材的老一輩人,很多都以放排為生。修築了號稱中國第二大土壩的黃材水庫之後,溈水潛入平湖,失去了往日的風光和功能,但又造就出另一番平湖美色。
黃材位於溈水上遊,水庫土壩之下,過去是一個方圓六七十裏的大區。此地薑姓人家甚多,曆史上就有“黃材薑難吃”之說。溈水橫穿黃材首府
—
大溈古鎮(現名黃材鎮)而過。七十多年前,當地農民集資在溈水之上,架了一座木石結構的拱橋,取名薑公橋。當時,寧鄉籍名人,民國監察委員何瀚文曾受鄉親委托,為此橋落成,向於佑任等一批社會名流征聯,結果均不能獲得鄉親們的認可。後來,選中的竟是鎮上一名小學生的作品:利涉已多年,垂名有自;功成雖一姓,濟物無私。於佑任得知,大為感慨,親筆書此聯於橋頭。當地文化底蘊之深厚,由此可見一斑。遺憾的是,此橋毀於“大躍進
",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四平八穩的水泥橋
,
那位天才學童的楹聯和於佑任的手書也隨風而逝。
四羊方尊
最初讓世界從這一重鎮看到中華遠古文明 身影的,是一九三八年出土的商代四羊方尊。這年春天,
家住黃材月山鋪的農民薑景舒兄弟,在山上挖土種紅薯時,鋤頭碰到一塊硬物,兩兄弟繼續挖下去,這件沉睡在地下
3000
多年的商朝末期青銅四羊方尊漸漸露出了瑰麗的身影。
四羊方尊高
58
.
3
厘米,重
34
.
5
公斤,是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
四羊方尊出土後,被黃材鎮的古董商以
400
銀元買進,經過保甲長層層盤剝,薑氐兩兄弟僅得
248
元。據說,很快又以上萬銀元轉手到了長沙,但隨即被當時的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收藏保管。
1938
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為避戰亂,西遷到了湖南西部的沅陵縣。不久,四羊方尊就在日軍的空襲中,炸成了
20
多塊。
1952
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了四羊方尊的碎片。修複後,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成為其四大鎮館寶藏之一。
傳統的觀點認為,夏商時期,華夏文明不過長江。持此看法的學者認為,四羊方尊工藝複雜,做工精致,應產於中原,而後被人帶入溈水上遊地區。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方尊上的蕉葉形圖案和體現的風格,為何散發出濃鬱的南方風情。而且,隨後一係列的商代文物在這一區域大量出現,加深了人們對傳統說法的疑問。
人麵方鼎
一九五九年,
黃材鄉的一位農民上山開荒種地,挖到了
商代
青銅人麵鼎。他沒意識到這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
,
把人麵方鼎砸成了十幾塊碎片
,
當作廢銅賣給了當地的廢銅收購店。
後
經專家追回修複。
方鼎的四麵
,
各
有
一個大而醒目的人麵主題紋飾。人臉顴骨凸起,雙唇緊閉突出,
具有南人的特征
。鼎腹的內壁有銘文“禾大”二字,“禾”字象形,是
江南稻
穀成熟時
,
沉甸甸下垂的形象
。
現存的
中原出土的
商周青銅方鼎,有四麵鹿頭紋的,有四獸紋的,就是沒有四麵飾人麵紋的。曆代的金石
目
錄也未見記載。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
出土
的人麵
青銅
方鼎
。
又
稱
大
禾
鼎
。
獸麵紋銅瓿
幾年前,黃材鎮幾名兒童在溈水河遊泳時,在河沙中發現了一件甕形青銅器。據專家初步鑒定,這件青銅器名稱為獸麵紋銅瓿,鑄造年代在商末周初,距今約有3000多年曆史,銅瓿是商周時代的一種酒器,國內出土較多,但體積都小於這件獸麵紋銅瓿。此次發現的獸麵紋銅瓿,通高62
.
5厘米,頂端開口直徑為58厘米,最大腹徑為89厘米,重量55公斤。銅瓿體積和精美程度均為國內罕見。
西周古城遺址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黃材溈水岸邊,名為炭河裏的地段,發現了西周古城遺址,
1973
年和
2001
年曾進行過小規模發掘,
2003
年到
2004
年進行了大規模發掘。
這一發現,被定為
2004
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目前,已發掘了西周早期大型建築基址、城牆遺址,城內保存麵積約為
2.3
萬平方米,城外新發現保護麵積為
21
萬平方米,建設控製地帶達
40
多萬平方米。
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以來,黃材地區先後出土商代青銅器和各類古陶,玉器等文物二千多件,件件珍奇,不少還屬國內首次發現。在炭河裏地方國古城發掘之前,此地還出土
過商代銅鐃,鐃中藏有
240
多具小銅斧。鐃是編鍾的祖先,斧應是該地的貨幣。從鐃的圖紋和斧的式樣來看,都與同期中原地區使用的不同,處處展現出南國的秀美和精細。
如果這些青銅器,陶器和玉器孤立地作為一批古文物出現在這一區域,很難說它們代表了一種遠古文明現象。但是,隨著古城垣,用於宮中享樂和祭祀的樂器以及貨幣的發現,它們逐步被曆史發展的邏輯貫穿一起,華夏文明的另一源頭的神秘麵紗正一層層的揭開。
二.虛實相間,煙霧縈繞的史實和傳聞
駕舟從古青洋湖(現黃材水庫)沿溈水而上,
碧波蕩漾,清風徐來,兩岸奇峰突兀,雲騰霧繞。拋開塵世的喧囂,沏一壺溈山香茗,靜靜地回味茶的香醇,風的甘甜,任思緒隨幽幽禪意,去探訪遠古文明在這風光如畫的山水之間得到的沿續和承傳,會使人產生一種超越時空,回歸古時的感受。
古青洋湖(現黃材水庫)
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唐代禪派風水大師司馬頭陀雲遊到此,走的也是這條水路。他看出這秀水青山中的悠然靈氣和豐富的古文明沉澱。覺得此處是塊弘揚禪學的風水寶地。他把這一發現,告訴了開創佛教“清規戒律”的百丈禪師。當時,百丈禪師正在江西大雄山弘揚佛法,門徒甚眾。
百丈禪師怦然心動,想親臨開拓主持。司馬頭陀直言,這塊寶地將要成就一代宗師,以大師的慧根,仍不堪擔此大任。百仗問道:我的大弟子華林如何?司馬頭陀答曰:何足掛齒。百丈又問,此人現在何處?司馬頭陀笑答:心外無佛。百丈頓悟,想起了與門徒靈佑的對答。
冬夜,百丈禪師一覺醒來,伸手探探床前的火爐,尚有一絲溫熱,於是吩咐侍立一旁的靈佑說:你撥一撥爐中,看有無火種
?
靈佑拿起了根柴禾撥了兩下,說:師父,爐中沒火了。百丈禪師起來,深深一撥,火星閃爍。隨口說道:火如心性,迷時不見,悟時乃逢。靈佑聽了有如醍醐灌頂。
次日,靈佑隨百丈禪師上山勞作。百丈問靈佑:火種帶來了嗎
?
靈佑隨即拾起一根柴禾吹了兩下,遞給師父。百丈禪師驚訝,靈佑一夜開悟,青勝於藍。
唐憲宗元和末年(公元
820
年),
靈佑被選派大溈山
,在天竺峰下七星坪結草為庵
。講道傳法,著書立說,成了禪宗之後五家九宗最早開宗成派的一代宗師
—
溈仰宗。他所著的《溈山警策》成為曆代禪學入門必讀經典。
密印禪寺
唐代宰相裴休被貶謫潭州(湖南)觀察使時,常與夫人一道來大溈山與靈佑法師切磋佛學。裴休官複原職後
,
申奏朝廷,經唐宣宗準奏,敕建密印禪寺。
在靈佑法師主持修建密印寺時
,裴休和夫人陳氏捐錢出力,留下許多美好的傳說。
禪寺珍藏的
《大藏經》
相傳為
裴休親書
。
裴休之子,那個曾把白娘娘壓在雷鋒塔下的法海和尚,當年高中狀元,卻被其父以代唐太子李恒出家為名,送到密印寺出家,做了和尚。從此了斷俗緣,走上了與青燈古佛相伴的不歸路。
寺內有一奇石,
建寺時,僧眾成千上萬,全靠這石頭上的一眼小洞,不斷湧出來的油和鹽食用。而石上的兩個似鞋印的痕跡,就是裴休之妻陳夫人之足跡。寺外的美女筧為全寺供水道,乃陳夫人捐資修建。它用數百塊鑿小槽的石頭互相銜接,從殿後一裏以外的龍王井引水入寺,乃禪寺的景觀之一。
據史料記載,密印寺曾藏經文
5048
卷。唐宋鼎盛時期,僧眾多達
3000
餘人,寺田
3700
畝。當時寺內鑄有千僧鍋,可作
1000
人的飯。宋大觀元年(公元
1107
年),鑄
5048
斤大鍾一口,塗以黃金,置之鍾樓,晨夕鍾聲,數裏之外可聞。
自唐代以來,到密印寺參禪,訪問的各方人士,不絕於途。溈水兩岸,大溈山中留下了他們的虔誠的足跡,美妙的詩章。許多人甚至看中了山水中悠然靈氣,在這裏找到了身後轉世的歸宿。
晚唐詩僧齊己,世代為溈山密印寺所屬的同慶寺佃農,出家為僧後,雲遊四方,留下了大量詩作。《全唐詩》收入其詩作
800
多首,他是唐代除
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的高產詩人。
如今詩僧已乘鶴而去,但他在大溈山中留下的《聽泉》詩:落石幾萬仞,遠聲飄冷空。高秋初雨後,半夜亂山中。隻有照壁月,更無吹葉風。昔曾廬嶽聽,到曉與僧同。仍伴隨著大溈山中的泉流,淺吟低唱,潺潺而下。
裴休晚年,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依然夢係魂牽這裏的山山水水。死後不求落葉歸根於祖籍中洲,但願葬於此地,與靈山秀水相伴,傾聽密印禪寺的晨鍾暮鼓,經聲佛鐸。
裴休和陳夫人
墓地,距密印寺
2
.
5
公裏。背靠溈山,麵臨溈水,坐西朝東,以花崗石及青石砌成。墓碑刻有
“
唐故相國裴休之墓
”
。碑左右有石刻對聯: 亮節高風,乾坤並老; 慈清道氣,天地長存。 另有花崗石刻宋代寧鄉籍狀元易祓所作七言詩:萬重雲捧古人墳,花木爭奇紫翠紛。神氣麗天經夜月,山光映水度秋雯。 田猶荷鍤耕羅漢,法有金城賴相居。 擲卻金魚逢佛選,至今完壁頌元勳。
靈佑法師圓寂後,肉身不朽,被供奉於溈山腳下,青洋湖畔一座靈塔之中。此處因塔得名,被稱之為祖塔,現在這一帶都叫祖塔鄉。傳說,靈佑法師圓寂之初,每隔三年就有新發長出,要請寺裏的和尚剃度。一次,剃度和尚想試試靈佑是否真有靈性,有意用剃刀在靈佑的頭上劃了一道小口,隻見血流如注,霎時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從此,塔門不再開啟,大師也不再讓人剃度了。此塔初毀於土改,徹底毀於文革,靈佑屍骨無存。密印寺有田有山,靈估法師屬地主階級,是革命對象。
南宋理學大師張軾
(1133
~
1180)
,曾執掌長沙城南書院、嶽麓書院多年,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閑時,其亦好來此遊山玩水,指點青龍白虎,玄武朱雀,流連忘歸。
張浚墓
張軾之父乃抗金名相張浚,因重用嶽飛,韓世忠等人抗金,受秦檜排擠,貶為潭州安撫史。後複出,封魏國公,主持北伐,出師未捷,客死江西。病時遺囑:吾當相國,不能恢複中原,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葬我先人墓左。張軾為其父擇墓,立即想到了位於大溈山麓,溈水之濱的官山。張軾死後,亦葬於其父墓旁。明代,世宗敕旨,在張軾墓側建南軒書院,清代同治曾立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三.近代曆史人物增添了山水的風韻與神秘
當年毛澤東
與同學肖子升遊學,也到溈山密印寺,曾與住持太虛大師,論劍溈山,
海闊天空了三天二晚。據說,密印寺萬佛殿有塑金佛像
12182
尊,其中有一尊為純金鑄造。入得殿來,能找出真金佛像者,將來前程無量,不富即貴。毛澤東當年慧眼睛星,一眼就看出了這尊真金佛。迄今,萬佛殿後還保留著毛澤東住過的房間和用過的家具。參觀萬佛殿,講解員一定會帶你到毛澤東住過三天兩晚的房間一遊,順便捎上這段似乎己經靈驗了的故事。
密印寺萬佛殿
然而,文革後期,筆者當知青時,
曾遇到過一位密印寺還俗老僧談及
19
18
年,密印寺佃農張三元縱火焚燒密印寺和同慶寺的往事
。當時,寺中所有僧人,都相信金佛的存在,有兩個和尚,為了保護萬佛中的寶藏,甚至不肯離開萬佛殿一步,最後葬身火海。火滅之後,眾人將殘磚碎瓦,逐塊清理,也未見有什麽金佛。金佛的
傳說,純屬以訛傳訛。本來無金佛,何以出慧眼?毛澤東慧眼識金佛的傳說,應是他功成名就之後,造神季節的產物。
肖子升晚年在海外曾出版>一書,把溈山誤寫為微山,將他去過的何叔衡家和雲山學校的地理位置全都弄錯,可見他也隻是跟著毛澤東稀裏糊塗地在寧鄉轉了一圈。
曾與毛澤東一道參加過創建中共的一大代表何叔衡以及謝覺哉,王淩波,薑夢周等中共早期革命家,都出生於這一地區。何叔衡和謝覺哉都是前清秀才,王淩波,薑夢周在省城接受過新式教育。四人曾是小學同窗,誌同道合,都作過寧鄉著名學府,雲山書院的教員和校長,對當地的教育頗多貢獻。被當地人尊稱為“寧鄉
四髯”。他們後來信仰共產主義,投身革命,赴湯蹈火,義無反顧。除謝覺哉看到革命勝利,當過內務部長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外,其餘三人則在革命的不同時期為自己的信仰獻出了生命。
鄉裏傳聞,寧鄉四髯,唯謝覺哉大難不死,成就功業,皆因其祖墳的風水好。謝家的祖墳位於清羊湖畔,五馬峰下。遠遠望去,五匹奔騰的駿馬自天而降,在清羊湖畔突然回身一轉,驟然而止。清羊湖仿佛是天馬解饑釋渴的天然食槽。風水師稱此處為“天馬回槽”。說來也巧,修建黃材水庫時,洋羊湖水位陡漲,無數古墓葬身水中,而謝家祖墳則剛好在水位之上。天馬氣定神閑地喝著湖水,無論狂風暴雨,山洪傾瀉,水位上漲,從來都隻到馬前便悄然退去。此中玄機,隻有天曉地知。
寧鄉四髯的學生甘泗淇原名薑鳳威,也出生於離四方羊尊出土的黃材月山鋪隻有幾華裏的地方。後來改名換姓參加革命
,
曾留學於蘇聯莫斯科,回國後當過紅二方麵軍的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後做過誌願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和總政副主任。五五年被授予上將,其夫人李貞亦被授於少將。是當時中共中唯一的夫妻將星。五九年受彭德懷事件牽連,甘曾受到批判,被控製使用,家中電話長期被肖華指派專人監聽。六四腦衝血逝世。鄉下的風水先生說,他家祖墳犯熬,不改名換姓將難成大器。那時,他的兩個未改名姓的親兄弟,一個在黃材鎮上的小食店當廚師,另一個在鄉裏作草藥郎中就是見證。
此處地靈人傑,景象萬千。青銅文物,神秘難懂,應有真相大白的機會。而村言玄語,淺顯通俗,婦孺皆曉,卻真假難斷,隻能順其自然流淌,信舍由人。然而,不論真假虛實,喜好臧否,它們都承前啟後,匯入並成就了今天的華夏文明。也許,正是這種是這虛實相間,煙霧朦朧的人文景觀,更有風韻,更令人神往!
此文首發於>, 因篇所限, 刪去部分內容, 現補齊貼出。
登錄
後才可評論.
今日熱點
楊某媛完了!
sandstone2
前夫到底和我是什麽關係?
NinaLin23
我家夫妻的AA
BeijingGirl1
【轉發夫人遺篇]那些年,不一樣的江湖
牛經滄海
回國前記一一購物送禮(一)
翩翩葉子
我的天塌了!
歐洲聯盟
退休新爰好提前派上了用場
山裏人家168
旅行歸來必須做的這二十二件事情
mychina
【偶遇】遇到楊振寧
xia23
這本書很貴重,我和女兒感謝了!
x瀟瀟
正確認識膽固醇和心髒病的關係
光耀雨佳
掉進了美人窩 之四:楊秦
馮墟
美國人民也躺平?
流浪槍手
在Craigslist 上賣舊車
drawing2011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周熱點
回國感受之三:東西太便宜了
彩葉
為什麽說上了60歲需要注意調整資產結構?
袋鼠國Bob
說不好英文怪誰...
BeijingGirl1
退休後選擇平層房Ramble House的不利之處
如山
兩段觸動人心的台詞
多倫多橄欖樹
幫人之前先想因果 路終須自己走
康賽歐
醫路心語(65)醫生掙多少?
南山無言
回國雜談----醫療的優劣(一)
布魯司
濫用信用卡爭議程序,夫婦鋃鐺入獄(圖)
菲兒天地
退休金繳稅公平嗎?
我生活著
中國的西歺之都一哈爾濱
世界在我心中
退休後又摔了
帕格尼尼
我的一點飲食做“減法”的體會
碼農白蘭度
開通博客-回憶被離婚的那一瞬間
NinaLin23
advertisement
神農故鄉--溈山,溈水的人文史話和景觀
切換到網頁版
亦文
給我悄悄話
博文列表
神農故鄉--溈山,溈水的人文史話和景觀
亦文
(2007-07-18 19:35:51)
評論
(0)
亦文
農耕文化的始祖薑姓炎帝,又稱神農氏,從其發現水稻,試種推廣,到嚐百草奠定中草藥的基礎,一生的活動幾乎都在湖湘地區,死後葬於酃縣。一些學者根據新的考古發現推測,湖湘地區,應是華夏文明的又一源頭。
一.重鎮黃材的遠古身影
在諸多的發現中,溈水上遊黃材出土的青銅文物和大溈山蘊藏的豐富的文明景觀,引發了人們對遠古呼喚的特殊關注和興趣。
長沙以西二百多華裏的大溈山,屬雪峰山脈,位於湖南寧鄉,安化,益陽三縣交界之處,最高處海撥
927
米。在半山之中,有一片
田連阡陌,小澗流水的世外桃源。
相傳,舜的兒子溈
曾受封於此,故得溈山之名。
溈水起源於大溈山麓,其流由南北兩坡,沿山縈回而下,蜿蜒一百五十公裏,穿越寧鄉和長沙的望城縣境匯入湘江。在修建黃材水庫之前,江水浩翰,舟船來往如梭。木排和竹排源源不斷地把山區的木材和竹料運往長沙。溈水上遊的重鎮黃材的老一輩人,很多都以放排為生。修築了號稱中國第二大土壩的黃材水庫之後,溈水潛入平湖,失去了往日的風光和功能,但又造就出另一番平湖美色。
黃材位於溈水上遊,水庫土壩之下,過去是一個方圓六七十裏的大區。此地薑姓人家甚多,曆史上就有“黃材薑難吃”之說。溈水橫穿黃材首府
—
大溈古鎮(現名黃材鎮)而過。七十多年前,當地農民集資在溈水之上,架了一座木石結構的拱橋,取名薑公橋。當時,寧鄉籍名人,民國監察委員何瀚文曾受鄉親委托,為此橋落成,向於佑任等一批社會名流征聯,結果均不能獲得鄉親們的認可。後來,選中的竟是鎮上一名小學生的作品:利涉已多年,垂名有自;功成雖一姓,濟物無私。於佑任得知,大為感慨,親筆書此聯於橋頭。當地文化底蘊之深厚,由此可見一斑。遺憾的是,此橋毀於“大躍進
",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四平八穩的水泥橋
,
那位天才學童的楹聯和於佑任的手書也隨風而逝。
四羊方尊
最初讓世界從這一重鎮看到中華遠古文明 身影的,是一九三八年出土的商代四羊方尊。這年春天,
家住黃材月山鋪的農民薑景舒兄弟,在山上挖土種紅薯時,鋤頭碰到一塊硬物,兩兄弟繼續挖下去,這件沉睡在地下
3000
多年的商朝末期青銅四羊方尊漸漸露出了瑰麗的身影。
四羊方尊高
58
.
3
厘米,重
34
.
5
公斤,是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
四羊方尊出土後,被黃材鎮的古董商以
400
銀元買進,經過保甲長層層盤剝,薑氐兩兄弟僅得
248
元。據說,很快又以上萬銀元轉手到了長沙,但隨即被當時的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收藏保管。
1938
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為避戰亂,西遷到了湖南西部的沅陵縣。不久,四羊方尊就在日軍的空襲中,炸成了
20
多塊。
1952
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了四羊方尊的碎片。修複後,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成為其四大鎮館寶藏之一。
傳統的觀點認為,夏商時期,華夏文明不過長江。持此看法的學者認為,四羊方尊工藝複雜,做工精致,應產於中原,而後被人帶入溈水上遊地區。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方尊上的蕉葉形圖案和體現的風格,為何散發出濃鬱的南方風情。而且,隨後一係列的商代文物在這一區域大量出現,加深了人們對傳統說法的疑問。
人麵方鼎
一九五九年,
黃材鄉的一位農民上山開荒種地,挖到了
商代
青銅人麵鼎。他沒意識到這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
,
把人麵方鼎砸成了十幾塊碎片
,
當作廢銅賣給了當地的廢銅收購店。
後
經專家追回修複。
方鼎的四麵
,
各
有
一個大而醒目的人麵主題紋飾。人臉顴骨凸起,雙唇緊閉突出,
具有南人的特征
。鼎腹的內壁有銘文“禾大”二字,“禾”字象形,是
江南稻
穀成熟時
,
沉甸甸下垂的形象
。
現存的
中原出土的
商周青銅方鼎,有四麵鹿頭紋的,有四獸紋的,就是沒有四麵飾人麵紋的。曆代的金石
目
錄也未見記載。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
出土
的人麵
青銅
方鼎
。
又
稱
大
禾
鼎
。
獸麵紋銅瓿
幾年前,黃材鎮幾名兒童在溈水河遊泳時,在河沙中發現了一件甕形青銅器。據專家初步鑒定,這件青銅器名稱為獸麵紋銅瓿,鑄造年代在商末周初,距今約有3000多年曆史,銅瓿是商周時代的一種酒器,國內出土較多,但體積都小於這件獸麵紋銅瓿。此次發現的獸麵紋銅瓿,通高62
.
5厘米,頂端開口直徑為58厘米,最大腹徑為89厘米,重量55公斤。銅瓿體積和精美程度均為國內罕見。
西周古城遺址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黃材溈水岸邊,名為炭河裏的地段,發現了西周古城遺址,
1973
年和
2001
年曾進行過小規模發掘,
2003
年到
2004
年進行了大規模發掘。
這一發現,被定為
2004
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目前,已發掘了西周早期大型建築基址、城牆遺址,城內保存麵積約為
2.3
萬平方米,城外新發現保護麵積為
21
萬平方米,建設控製地帶達
40
多萬平方米。
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以來,黃材地區先後出土商代青銅器和各類古陶,玉器等文物二千多件,件件珍奇,不少還屬國內首次發現。在炭河裏地方國古城發掘之前,此地還出土
過商代銅鐃,鐃中藏有
240
多具小銅斧。鐃是編鍾的祖先,斧應是該地的貨幣。從鐃的圖紋和斧的式樣來看,都與同期中原地區使用的不同,處處展現出南國的秀美和精細。
如果這些青銅器,陶器和玉器孤立地作為一批古文物出現在這一區域,很難說它們代表了一種遠古文明現象。但是,隨著古城垣,用於宮中享樂和祭祀的樂器以及貨幣的發現,它們逐步被曆史發展的邏輯貫穿一起,華夏文明的另一源頭的神秘麵紗正一層層的揭開。
二.虛實相間,煙霧縈繞的史實和傳聞
駕舟從古青洋湖(現黃材水庫)沿溈水而上,
碧波蕩漾,清風徐來,兩岸奇峰突兀,雲騰霧繞。拋開塵世的喧囂,沏一壺溈山香茗,靜靜地回味茶的香醇,風的甘甜,任思緒隨幽幽禪意,去探訪遠古文明在這風光如畫的山水之間得到的沿續和承傳,會使人產生一種超越時空,回歸古時的感受。
古青洋湖(現黃材水庫)
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唐代禪派風水大師司馬頭陀雲遊到此,走的也是這條水路。他看出這秀水青山中的悠然靈氣和豐富的古文明沉澱。覺得此處是塊弘揚禪學的風水寶地。他把這一發現,告訴了開創佛教“清規戒律”的百丈禪師。當時,百丈禪師正在江西大雄山弘揚佛法,門徒甚眾。
百丈禪師怦然心動,想親臨開拓主持。司馬頭陀直言,這塊寶地將要成就一代宗師,以大師的慧根,仍不堪擔此大任。百仗問道:我的大弟子華林如何?司馬頭陀答曰:何足掛齒。百丈又問,此人現在何處?司馬頭陀笑答:心外無佛。百丈頓悟,想起了與門徒靈佑的對答。
冬夜,百丈禪師一覺醒來,伸手探探床前的火爐,尚有一絲溫熱,於是吩咐侍立一旁的靈佑說:你撥一撥爐中,看有無火種
?
靈佑拿起了根柴禾撥了兩下,說:師父,爐中沒火了。百丈禪師起來,深深一撥,火星閃爍。隨口說道:火如心性,迷時不見,悟時乃逢。靈佑聽了有如醍醐灌頂。
次日,靈佑隨百丈禪師上山勞作。百丈問靈佑:火種帶來了嗎
?
靈佑隨即拾起一根柴禾吹了兩下,遞給師父。百丈禪師驚訝,靈佑一夜開悟,青勝於藍。
唐憲宗元和末年(公元
820
年),
靈佑被選派大溈山
,在天竺峰下七星坪結草為庵
。講道傳法,著書立說,成了禪宗之後五家九宗最早開宗成派的一代宗師
—
溈仰宗。他所著的《溈山警策》成為曆代禪學入門必讀經典。
密印禪寺
唐代宰相裴休被貶謫潭州(湖南)觀察使時,常與夫人一道來大溈山與靈佑法師切磋佛學。裴休官複原職後
,
申奏朝廷,經唐宣宗準奏,敕建密印禪寺。
在靈佑法師主持修建密印寺時
,裴休和夫人陳氏捐錢出力,留下許多美好的傳說。
禪寺珍藏的
《大藏經》
相傳為
裴休親書
。
裴休之子,那個曾把白娘娘壓在雷鋒塔下的法海和尚,當年高中狀元,卻被其父以代唐太子李恒出家為名,送到密印寺出家,做了和尚。從此了斷俗緣,走上了與青燈古佛相伴的不歸路。
寺內有一奇石,
建寺時,僧眾成千上萬,全靠這石頭上的一眼小洞,不斷湧出來的油和鹽食用。而石上的兩個似鞋印的痕跡,就是裴休之妻陳夫人之足跡。寺外的美女筧為全寺供水道,乃陳夫人捐資修建。它用數百塊鑿小槽的石頭互相銜接,從殿後一裏以外的龍王井引水入寺,乃禪寺的景觀之一。
據史料記載,密印寺曾藏經文
5048
卷。唐宋鼎盛時期,僧眾多達
3000
餘人,寺田
3700
畝。當時寺內鑄有千僧鍋,可作
1000
人的飯。宋大觀元年(公元
1107
年),鑄
5048
斤大鍾一口,塗以黃金,置之鍾樓,晨夕鍾聲,數裏之外可聞。
自唐代以來,到密印寺參禪,訪問的各方人士,不絕於途。溈水兩岸,大溈山中留下了他們的虔誠的足跡,美妙的詩章。許多人甚至看中了山水中悠然靈氣,在這裏找到了身後轉世的歸宿。
晚唐詩僧齊己,世代為溈山密印寺所屬的同慶寺佃農,出家為僧後,雲遊四方,留下了大量詩作。《全唐詩》收入其詩作
800
多首,他是唐代除
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的高產詩人。
如今詩僧已乘鶴而去,但他在大溈山中留下的《聽泉》詩:落石幾萬仞,遠聲飄冷空。高秋初雨後,半夜亂山中。隻有照壁月,更無吹葉風。昔曾廬嶽聽,到曉與僧同。仍伴隨著大溈山中的泉流,淺吟低唱,潺潺而下。
裴休晚年,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依然夢係魂牽這裏的山山水水。死後不求落葉歸根於祖籍中洲,但願葬於此地,與靈山秀水相伴,傾聽密印禪寺的晨鍾暮鼓,經聲佛鐸。
裴休和陳夫人
墓地,距密印寺
2
.
5
公裏。背靠溈山,麵臨溈水,坐西朝東,以花崗石及青石砌成。墓碑刻有
“
唐故相國裴休之墓
”
。碑左右有石刻對聯: 亮節高風,乾坤並老; 慈清道氣,天地長存。 另有花崗石刻宋代寧鄉籍狀元易祓所作七言詩:萬重雲捧古人墳,花木爭奇紫翠紛。神氣麗天經夜月,山光映水度秋雯。 田猶荷鍤耕羅漢,法有金城賴相居。 擲卻金魚逢佛選,至今完壁頌元勳。
靈佑法師圓寂後,肉身不朽,被供奉於溈山腳下,青洋湖畔一座靈塔之中。此處因塔得名,被稱之為祖塔,現在這一帶都叫祖塔鄉。傳說,靈佑法師圓寂之初,每隔三年就有新發長出,要請寺裏的和尚剃度。一次,剃度和尚想試試靈佑是否真有靈性,有意用剃刀在靈佑的頭上劃了一道小口,隻見血流如注,霎時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從此,塔門不再開啟,大師也不再讓人剃度了。此塔初毀於土改,徹底毀於文革,靈佑屍骨無存。密印寺有田有山,靈估法師屬地主階級,是革命對象。
南宋理學大師張軾
(1133
~
1180)
,曾執掌長沙城南書院、嶽麓書院多年,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閑時,其亦好來此遊山玩水,指點青龍白虎,玄武朱雀,流連忘歸。
張浚墓
張軾之父乃抗金名相張浚,因重用嶽飛,韓世忠等人抗金,受秦檜排擠,貶為潭州安撫史。後複出,封魏國公,主持北伐,出師未捷,客死江西。病時遺囑:吾當相國,不能恢複中原,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葬我先人墓左。張軾為其父擇墓,立即想到了位於大溈山麓,溈水之濱的官山。張軾死後,亦葬於其父墓旁。明代,世宗敕旨,在張軾墓側建南軒書院,清代同治曾立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三.近代曆史人物增添了山水的風韻與神秘
當年毛澤東
與同學肖子升遊學,也到溈山密印寺,曾與住持太虛大師,論劍溈山,
海闊天空了三天二晚。據說,密印寺萬佛殿有塑金佛像
12182
尊,其中有一尊為純金鑄造。入得殿來,能找出真金佛像者,將來前程無量,不富即貴。毛澤東當年慧眼睛星,一眼就看出了這尊真金佛。迄今,萬佛殿後還保留著毛澤東住過的房間和用過的家具。參觀萬佛殿,講解員一定會帶你到毛澤東住過三天兩晚的房間一遊,順便捎上這段似乎己經靈驗了的故事。
密印寺萬佛殿
然而,文革後期,筆者當知青時,
曾遇到過一位密印寺還俗老僧談及
19
18
年,密印寺佃農張三元縱火焚燒密印寺和同慶寺的往事
。當時,寺中所有僧人,都相信金佛的存在,有兩個和尚,為了保護萬佛中的寶藏,甚至不肯離開萬佛殿一步,最後葬身火海。火滅之後,眾人將殘磚碎瓦,逐塊清理,也未見有什麽金佛。金佛的
傳說,純屬以訛傳訛。本來無金佛,何以出慧眼?毛澤東慧眼識金佛的傳說,應是他功成名就之後,造神季節的產物。
肖子升晚年在海外曾出版>一書,把溈山誤寫為微山,將他去過的何叔衡家和雲山學校的地理位置全都弄錯,可見他也隻是跟著毛澤東稀裏糊塗地在寧鄉轉了一圈。
曾與毛澤東一道參加過創建中共的一大代表何叔衡以及謝覺哉,王淩波,薑夢周等中共早期革命家,都出生於這一地區。何叔衡和謝覺哉都是前清秀才,王淩波,薑夢周在省城接受過新式教育。四人曾是小學同窗,誌同道合,都作過寧鄉著名學府,雲山書院的教員和校長,對當地的教育頗多貢獻。被當地人尊稱為“寧鄉
四髯”。他們後來信仰共產主義,投身革命,赴湯蹈火,義無反顧。除謝覺哉看到革命勝利,當過內務部長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外,其餘三人則在革命的不同時期為自己的信仰獻出了生命。
鄉裏傳聞,寧鄉四髯,唯謝覺哉大難不死,成就功業,皆因其祖墳的風水好。謝家的祖墳位於清羊湖畔,五馬峰下。遠遠望去,五匹奔騰的駿馬自天而降,在清羊湖畔突然回身一轉,驟然而止。清羊湖仿佛是天馬解饑釋渴的天然食槽。風水師稱此處為“天馬回槽”。說來也巧,修建黃材水庫時,洋羊湖水位陡漲,無數古墓葬身水中,而謝家祖墳則剛好在水位之上。天馬氣定神閑地喝著湖水,無論狂風暴雨,山洪傾瀉,水位上漲,從來都隻到馬前便悄然退去。此中玄機,隻有天曉地知。
寧鄉四髯的學生甘泗淇原名薑鳳威,也出生於離四方羊尊出土的黃材月山鋪隻有幾華裏的地方。後來改名換姓參加革命
,
曾留學於蘇聯莫斯科,回國後當過紅二方麵軍的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後做過誌願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和總政副主任。五五年被授予上將,其夫人李貞亦被授於少將。是當時中共中唯一的夫妻將星。五九年受彭德懷事件牽連,甘曾受到批判,被控製使用,家中電話長期被肖華指派專人監聽。六四腦衝血逝世。鄉下的風水先生說,他家祖墳犯熬,不改名換姓將難成大器。那時,他的兩個未改名姓的親兄弟,一個在黃材鎮上的小食店當廚師,另一個在鄉裏作草藥郎中就是見證。
此處地靈人傑,景象萬千。青銅文物,神秘難懂,應有真相大白的機會。而村言玄語,淺顯通俗,婦孺皆曉,卻真假難斷,隻能順其自然流淌,信舍由人。然而,不論真假虛實,喜好臧否,它們都承前啟後,匯入並成就了今天的華夏文明。也許,正是這種是這虛實相間,煙霧朦朧的人文景觀,更有風韻,更令人神往!
此文首發於>, 因篇所限, 刪去部分內容, 現補齊貼出。